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

得益于德云社郭德纲的传扬,太平歌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郭德纲还特意培养了一个能够继承自己太平歌词衣钵的徒弟,这个人正是张云雷。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1)

张云雷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郭德纲学习太平歌词,学的相声倒成了自己的副业,张云雷的相声功底,是在倒仓期过后才丰富的,所以很多人在听张云雷的相声时会觉得,他唱的真的比说的都好听,原因就是在于郭德纲是按照太平歌词的方向去培养张云雷的。

但是要说起太平歌词的名家,天津的佟守本,已故的刘文步,都是一时之选。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2)

而马三立先生的儿子马志明也曾说过“太平歌词”的小段。少马爷给《中华太平歌词珍本》作序时写道:“太平歌词与我们家有一定的渊源,我祖父的岳父恩培先生曾进宫当皇差表演太平歌词,西太后慈禧御赐下伴奏的‘玉子板’。”

据考证,清宫档案中还真有不少对于“太平歌词”的记录:

光绪二十四年旨意档:“二月二十四日,王得祥传旨,太平歌词不论总管、首领,都得上。”

光绪三十年恩赏日记档:“十月初一日,总管马得安面奉懿旨,太平歌词教习来喜……十五名,每名赏二两钱粮米。”……

可见当时太平歌词在清宫里做到了人人都会的程度。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3)

少马爷所说的御赐“玉子板”也有着不同的版本。

佟守本听过的“完整版”中,恩培原名恩绪,为避讳光绪皇帝而改名培。最早太平歌词的演唱并非两块竹片,而是保留了莲花落演唱时,双手持“霸王鞭”或叫“打莲湘”“金钱棍”的敲击伴奏。恩培得召进宫给慈禧太后唱太平歌词,李莲英见“霸王鞭”有“武器”之嫌,遂禁止恩培使用。于是在演唱中,恩培以手拍打大腿伴奏,老佛爷见状觉得不雅,问明缘由后命小李子去找个替代的,李总管就从御花园中捡了两根竹竿给恩培。恩培演出完毕,刚要随手把这竹竿扔掉,突然想到:“此乃御赐之物,岂能随意处理。”于是带回家,后来艺人们纷纷效仿,竹子毕竟不太方便,最后改成两片竹片,因为是“御赐”,后来渐渐叫了“玉子”。

佟守本说,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慈禧直接赏赐的就是两片竹片。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4)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有人发现过一副相声艺人用的玉子,上面雕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曾有人说这是相声祖师爷穷不怕唱太平歌词用过的。

太平歌词自诞生,一直不温不火,或者作为相声的“赠品”被口耳相传。直到1920年代,汪兆麟吉坪三在天津唱出新意,南下上海红遍黄浦江。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5)

上海人也善于‘包装’,不但趁势灌唱片,而且发行了不少唱本,一时间“庄公闲游出趟城西”成为大街小巷流行的唱句。

可惜的是,汪兆麟的太平歌词唱片只有两张:《小上寿》与《劝人方》合一张,《韩信算卦》一张,据说吉坪三有一张唱片传世,至今无“线索”,其女荷花女有一张《饽饽阵》唱片,尽显“吉派”太平歌词风韵,“这三张唱片,至今都是太平歌词的典范之作。”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6)

尤其是荷花女,在天津与小蘑菇等搭伙演出,非常受观众欢迎。

(荷花女)唱大鼓,人喜庆,声音甜美,有人脉,每次登台演唱,剧场里都座无虚席。演唱时,观众中不停地有人往上献花篮,送鲜花,甚至还有人往舞台上扔首饰,扔银元,喝彩声、掌声不绝于耳。

可惜荷花女1944年不幸去世,京津之间的太平歌词也渐趋没落,虽然相声名家常连安、秦佩贤以及侯宝林等还在演唱,不过更多的时候不能成为单独一个节目。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7)

1949年后,从唱法和内容都一度不属于写新唱新的范畴,曾一度被“禁演禁学”,后来北京曾出现过乐队伴奏新曲目《刘老汉过年》以及新编《刘胡兰》《向秀丽》,老舍也曾写过《开国一周年》《七一之歌》等作品,但都是昙花一现。“观众欣赏到的太平歌词,也多是通过马三立等前辈的《扒马褂》《武训徒》《羊上树》等传统段子‘管中窥豹’。和太平歌词相关的,也只有马志明老师的《歪唱太平歌词》。”

直到1999年,天津众友相声团成立以及茶馆相声重新复苏,太平歌词才又逐渐回到了舞台。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8)

杨少奎

众友相声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封箱和团庆时,演员必须上演一段新活儿或不常演的段子。1999年,第一个团庆日,佟守本演唱了太平歌词《秦琼观阵》,没想到很受欢迎。

随后就是郭德纲大力宣扬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的基础功夫,观众们才注意到这个传承200年左右的曲种。

张云雷13年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200年曾险些失传)(9)

而张云雷在唱红岔曲“探清水河”后,也极力表现自己在太平歌词上的技艺,被粉丝称为“硕果仅存的太平歌词老艺术家”。

他师承京韵大鼓名家赵桐光先生,更跟随胡子义先生学习三弦。在刚上小学的年纪,他就开始一句一句的跟着师父学习太平歌词,被师父按在墙角背贯口,错一个字一个嘴巴。

这条路他走了快二十年。没有之前十几年的学习和积累,他不可能有今天。他的走红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传统艺术,学习北京小曲,评剧京剧太平歌词等等。在如今外国文化长驱直入的时候,张云雷能带着一群姑娘唱民俗,这就是他的能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