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

众所周知,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都要看户籍,住在哪一片就在对口的片区上学,要么单校划片,要么电脑随机录取。没有户籍的,符合随迁等条件有学上但要被统筹。

那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本文结合高中几种主要招生途径,和大家交流下这个问题。

01、指标到校

指标到校分为市级指标、区内指标和校内指标。

市级指标是四七九的三校七区,各拿出统招计划50%的名额,招收中心城区、成都东部新区范围的初中毕业生。要求户籍在升学区,例如在“5 2”区升学,户籍就要在“5 2”区;在双流区升学,户籍就要在双流区。

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1)

有些郊区新城的小学毕业生,通过大摇号的方式升入四七九初中,等初升高时,如果户籍不在“5 2”区域,就不满足申请市级指标对户籍的要求。

区内指标是各区省级示范高中,各拿出统招计划50%的名额,招收本区初中毕业生,对户籍的要求和市级指标相同。

校内指标分为公办和民办高中两种,市级示范性公办高中有小部分直升名额,不超过统招计划30%,也是要求户籍要在升学区。

民办高中对户籍没有要求,申请校内指标(直升)的学生,中考升学区要和学籍地一致。

例如龙泉师一初中毕业生,想要直升高中部,如果学籍在龙泉、户籍在锦江,升学区域要选择龙泉才能申请校内指标。

因此,申请公办高中指标对户籍有明确要求,要在升学区内。申请民办高中对户籍没要求,只对升学区有要求,要在学校所在升学区。

02、中考

高中招生计划分为两个部分:统招计划和调剂计划,多数高中调剂计划名额较少。大家习惯把统招计划招的学生称为统招生,把调剂计划招的学生称为调剂生。

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2)

在填报中考志愿时,统招生不仅可以填统招计划,还可以填调剂计划;调剂生只能填调剂计划。

二者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户籍不同。如果户籍在招生区的就是统招生;如果只有学籍在招生区,但户籍不在的则是调剂生。

例如选择在“5 2”区升学,户籍也在“5 2”区范围,就属于“5 2”区的统招生。如果只有学籍在“5 2”区,户籍是“5 2”区外的,就属于“5 2”区的调剂生。

统招生和调剂生可以选择的高中范围是一样的,只是前者可以填全部5个志愿,后者只能填其中的2个调剂志愿。多数情况下,同一所学校统招生录取线要低于调剂生录取线。

相比之下,户籍不在招生区的调剂生被录取的门槛略高。

03、艺体特长

这里说的是“5 2”区高中面向中心城区、成都东部新区的艺体招生计划。

只有成都三中有统招和调剂计划,其它高中只有统招计划。因此,填报成都三中以外高中的学生,户籍要在中心城区、成都东部新区范围内才行。

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3)

只有中心城区、成都东部新区学籍,但没有户籍的学生,只能填报成都三中的调剂计划,可以选择的范围非常小。

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4)

艺体计划报名除了看户籍,还对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要在初中学校或教育部门举办的赛事中有获奖,并且证书上的专业要和计划报考的专业一致。

04、郊县班

郊县班指四七九分校,招收成都市非“5 2”区的初中毕业生,计划也分为统招计划和调剂计划,单所学校调剂计划仅3人左右。

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5)

仍然是统招生可以填1个统招和1个调剂计划,调剂生只能填1个调剂计划。不过,这里的统招生对户籍定义是在成都市内,调剂生对户籍定义是在成都市外。

例如甲同学在双流区升学,户籍在双流或是温江、郫县,都属于郊县班的统招生。如果甲同学户籍在眉山,就属于郊县班的调剂生。

户籍差异导致考生类型差异,最终反映在录取线上,一般情况统招录取线要低于调剂录取线。

05、项目班

项目班包含的类型越来越多,有航空、艺体、科创等类型,这里说说家长们关注得比较多的类型。

一是四七九本部、川师附中、川大附中、北二外成都附中、成都铁中这7所高中的项目班计划,招收“5 2”区外的学生,招生计划不分设统招、调剂,因此对户籍是没有要求,只看升学区是否在招生范围。

高中看户籍还是学籍(户籍和考高中有关系吗)(6)

二是石室天府、科大实验项目班计划,招收中心城区、东部新区、新津区的学生,也是不要求户籍,只看升学区。

其它项目班招生计划都类似,对户籍没有要求,只看升学区。中考升学区,是根据学籍或户籍来定的,如果学籍、户籍不同区,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中考升学区。

总之,户籍在初升高阶段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到校、中考、艺体特长途径都对本地户籍考生更有利。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改变户籍地,从而改变升学区。

例如学籍、户籍都在金堂县,想要报考“5 2”区的高中,具备条件的考生,可以把户籍迁入“5 2”区,按照“5 2”区的升学政策填报该范围的高中。

可见,户籍在整个升学阶段都是比较重要的。

来源:宁静姐姐家长论坛

作者:白露老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