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1)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会出现一边上火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一边手脚冰凉、腹痛腹泻的情况,这究竟是“上火”还是“受凉”呢,傻傻分不清楚!

中医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为「上热下寒」。

何谓「上热下寒」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肾不交,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通俗的讲,也就是身体的冷和热没有去到该去的地方,而引起这些问题。

「上热下寒」的主要表现

上热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失眠等一系列表现为上热证候。

下寒表现:肚腹不温、经常拉肚子、大便不成形、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

「上热下寒」的原因

缺乏运动

造成上热下寒的最大元凶,就是——懒,缺少运动。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出门坐车、工作久坐办公室,活动少了,就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血脉淤堵不通。

饮食不当

脾胃属土,位居中央,是水火的分界。由于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贪食生冷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湿重,造成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水火不济。

思虑过度

上热下寒跟肝的气机不畅也有关系,其中以“肝郁”为重。因为肝主情志、疏泄,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五脏六腑气机就顺畅;如果经常精神紧张、压力大,思虑过度,就会导致肝气郁滞不通或肝火、心火过旺,不利于气血循环。

气血不足

热是火性,属阳,火性炎上;寒是水性,属阴,水性就下。气血在全身经脉里运转,就是要将水火交融,寒热平调,水不独寒于下,火不单热于上,保持阴阳平衡。若身体自身气血不足,就会影响身体阴阳调和。

「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交通心肾

从中医角度来讲,上热下寒的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

上热下寒的体质,不能以单一的清热或温阳的方法来调理,否则会导致身体“寒上加寒、虚上加虚”元气大伤。需要的是打通中焦要塞,引火归元、交通心肾。

教您几招引火归元的好方法

艾叶水泡脚

艾叶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凉、腿肿的人特别适合艾叶泡脚,泡到微微出汗即可。但是,艾叶泡脚会把头面和上焦的气血引下来了,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不能泡太久,泡过量了会头晕,适量就好,一般泡15-20分钟即可。

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开启寒热对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2)

艾灸补肾火,引火归元

在中医的概念里,人体的气血阴阳运行有如自然界天地的循环一样。心主火,为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正常情况下,心火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煦肾阳;肾水借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以平衡阴阳。艾灸以下穴位,可补肾火,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3)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是胃的募穴,是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位之一;艾灸此穴能温胃补阳,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4)

关元穴

关元穴为先天之气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艾灸此穴可益气补肾,是肾虚人士最好的“补药”。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5)

太溪穴

太溪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艾灸此穴有治疗手脚冰冷、清热安神、滋阴益肾的作用。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6)

涌泉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艾灸涌泉穴,有强肾滋阴,调理脏腑之功。

引火归元祛虚火(上热下寒应引火归元)(7)

看完这篇文章,「上热下寒」的体质的朋友们,要注意,生活起居生活要忌饮食寒凉、思虑熬夜、纵欲过劳,然后按照以上这些方法来调理,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初见成效了。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