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无唇齿音(古音就该古读)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上图:

古汉语无唇齿音(古音就该古读)(1)

这是我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里截图下来的。铁板钉钉的写着: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我觉得就是从押韵的角度来讲,他也应该读xia呀。何况我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也读的是xiá。百度了一下。有的这样写道:

其实斜这个字,本身的读音就是“xié”,是指不正的意思,和平面或者是直线,不平衡也不垂直。在部分的古诗里面,被读成“xiá”主要是为了追求押韵,所以在以前的语文教材里面,才会这样读。但是现在的语文课本被改版了之后,更多的是追求本身的读音,也就是要追求真实,为了不再误导学生们,所以在改回来了,所以以后家长们再教学生读古诗词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些了。

为了追求真实就要把音改回来吗?你想追求怎样的真实呢?古音不应该古读吗?

现在部编版的课本都这样写了,那也不存在押韵了呀。如果说改成斜(xié)更好理解,那古文,文言的味道在哪里?韩军老师曾经说过,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把所有的音都改成现在音了,那通假字还有意义吗?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不是也要去掉很大一部分呢?穿越回去,古人他在读的时候,他读的也是“xiá”而不是“xié”呀,不是要求原汁原味的重现吗?

比如贺知章的“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比如《敕勒歌》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为了通俗易懂,就得把这些东西都要改过来吗?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改呢?改了这就叫顺应时代吗?我们研究古文,我们教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给学生们解释呢?

我一直坚持古音古读的,我也告诉学生,你也可以读现代音,但是我就是坚持古音古读。为什么要把音改为现代音呢?就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吗?为了让现代人更好理解,那些古老的故事,歌谣,都要改的面目全非吗?那些古玩,那些遗址,那些古老的东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怎么样来继承呢?

传统的东西还是要继承的,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能以讹传讹,以讹传讹的例子已经不少了。古老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要再篡改了吧,让他一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