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即便明知道这是不容更改的历史发展规律,但绝大多数开国皇帝,依旧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发展得更远,希望自己更多的子孙,能够延续自己的统治。

就像山河日月一样,无论社会形态到了何种地步,他们都希望国号永存,并伴随着整个国家一同成长。只是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二十多个王朝,终究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1)

可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儿?想不想知道答案又是另外一回事儿?李世民曾询问袁天罡,唐朝何时灭亡?朱棣曾询问姚广孝,明朝又会如何变化?他们得到的都是莫须有的答案,也不知该高兴还是失落。

而清朝皇帝顺治同样如此,他询问高僧:大清能传几代?

高僧给出回答:十帝在位,九帝囚禁,一帝在幽州。只是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2)

清朝的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人们现如今提起清朝的时候,依旧悲愤不已。

特别是在这个朝代之中,十二位君王没有出过一位昏君,但却让中国蒙受了封建社会年间最大的耻辱,让人难以理解。

一个好端端的国家、一群好端端的君王,为何给出的成绩如此差劲?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3)

有人给出解释,清朝面对的敌人实在是太强大。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清政府无力形成有效抵抗。可如果是明朝皇帝来面对这一切,他们真的会接受屈辱的条约?

很少有人知道,当初皇太极入侵山海关之时,曾经给崇祯皇帝提出过一个无比诱人的条件。甚至崇祯皇帝只要答应,明朝都有机会继续存在下去。

这个条件便是,只要明朝承认清朝政权的合法性,双方互通商贸,那么清军将不会对边关发动进攻。不用质疑这是不是皇太极的疑兵之计。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4)

就彼时皇太极手中掌握的实际军事力量来看,他一直都在胜利,但他经不起一场大败。只要战败,好不容易巩固的政权必将支离破碎。因此,皇太极完全有理由选择稳妥。

可崇祯依旧选择了拒绝,天子守国门,守的不仅仅是有形之门,山河大地、寸步不让。守的也是无形之门,即帝王生于天地之间的精气神。

崇祯皇帝明白,只要有第一次妥协,势必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无数次。于是明朝最终因李自成攻破北京而灭亡,可笑但也可敬。反观清朝的皇帝们,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5)

乾隆自称天朝上国,拒绝与“番邦外夷”平等交流。道光皇帝则在清朝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名字和英国女王名字并列,简直是大不敬的行为。

条约没有问题,但名字的先后顺序一定要分清楚。如此愚昧且落后的思维影响下,清朝还能有多少作为。后续帝王们为国家所作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刻舟求剑,所取得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答案的解释

那么十帝在位,九帝囚,一帝在幽州,又究竟作何解释呢?除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之外,清朝皇帝自顺治以后,一共有十位帝王,这便在数量上成功对应。

九帝囚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其中九位皇帝,都被囚禁在紫禁城中,对天下发展根本没有任何了解。更可笑的是,这种自我封闭,他们似乎甘之如饴。

顺治皇帝从皇太极手中继承皇位,一生大部分精力却放在和多尔衮的政治斗争上,时至晚年也未能做出什么像样的成就。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6)

康熙平三藩、驱沙俄、收台湾,雍正则宵衣旰食、勤于政事、收拢皇权。如果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两位君王交给历史的成绩当然算是优秀。

只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呢?他们似乎一直在故步自封。

尤其是当其他国家已经探索整个世界的时候,康熙、雍正这两位皇帝,还将重心局限在国内,难免有些鼠目寸光。

当然,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大环境,注定他们很难看到更加遥远的未来。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7)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1792年将未来(君主号战列舰,装备110门火炮)摆放在乾隆面前的时候,他依旧选择视而不见,那就完全可以用愚蠢加以批评。

至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等皇帝,的确力所能及的勤政,但同样没有让国家走上正确的改变之路。

他们的一生,似乎都只在紫禁城中指点江山。这样的皇帝,又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拯救国家、拯救民族。也难怪十帝在位九帝囚,皇权以及封建的枷锁将他们牢牢锁住,致使他们一生都“按部就班”。

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靠谁(顺治皇帝问大清能传几代)(8)

只有一帝在幽州,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指的就是在东三省做了十一年(1934年-1945年)傀儡皇帝,又在抚顺接受了许久改造的溥仪。等他出狱以后,国祚延续两百余年的清朝,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末代皇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溥仪最终通过买票回到自己的家,并在龙椅下找到一只蛐蛐。或许那个时候溥仪才明白,历史给自己的枷锁终于消失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