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扰不如看淡点好(不唯己意方可消障)

“不唯己意,方可消障”,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总是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当做他人的想法,这样可以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洞悉他人的真实的想法,而且还能不唯己意。

这个标准很重要。

客观来讲,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能猜到他人的想法,然后固执的认为就是这样,他可能不是智慧的而是自以为是。

举个例子:

人性中有一个问题,容易以第一印象识人,而且会根深蒂固。

所以,很多人才会认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坦白的说,我也受第一印象影响,后来我分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初次见一个人之前,你对对方的认知是空白的,一旦你初见对方,你会全方位的进行填补对对方未知各个方面信息和感受。由于人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喜欢具体的事物,所以,哪怕这个“具体”是有问题的,大脑也会采纳且相信。

人的大脑不喜欢思考,因为这会消耗能量,会累,所以,当一个人的各方面信息被第一印象填补完成,如果再想改变第一印象的一些信息,就需要额外消耗一些能量,大脑为了降低能耗,所以不太愿意去更新认知。

也正因如此,第一印象会成为“一锤定音”式判断,会自动进入潜意识。

众所周知,进入潜意识的印象,是比较难以改变的。

但是我清楚的知道一件事,由于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别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只能代表那个时间段的表现,我清楚的知道:第一印象会造成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同时,我也会去洞察一个人言行和神态背后的动机,所以,第一印象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作用的,但不绝对,我有意识的给对方留了可以改观印象的口子。

不以第一印象去评定他人是“不唯己意”的其中一点。

为了阐述“不唯己意,方可消障”的原理,我接下来以《学经》的部分章节进行说明。

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其中的内涵:

我们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圣经》等经典著作,为什么每个人的解读会不太一样?为什么一个人每次读会有不同的感悟?

其实,经历不同、角度不同、灵性不同,自然悟出来的道理也就不一样。

其实,无论是哪种,都是自己内在映射,我不觉得一个人历尽沧桑后能才读懂、得出深层次道理的人是悟性高,因为他的时间成本太高了,我们终其一生并不是去踩坑,并不是去历劫,坑太多、劫太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踏完。我欣赏、敬佩那些为了理想、为了完善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人,他们身上的韧性,他们对心性的追求让人尊敬,我更欣赏那些而立之年依然保持着纯粹、纯正心性的人,他们平静、睿智,懂得这世的美好,并且愿意去认真享受这世间的美好,他们活得通透、干净。智慧一个很重要的好处是可以趋利避害、享受人生。

而这背后是对人性中贪、执、妄的把握,比如,与自己喜欢的人,去做喜欢的事情。

这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

单不说找到同频且喜欢的人多么不容易,还要彼此有意愿去做喜欢的事情,无关名利,无关对错,无关他人,这本身就需要勇于去拒绝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纯良的心性,很难把握住那颗躁动的心不被贪、执、妄所纠缠。

当然,有的人就喜欢贪执妄所带来的财、色、名、利的丰盈物质和精神享受。

这本无对错,不损害他人就可以了。

“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短短几个字,表达的寓意是令人动容的,我们总在学习经典、领会经典、践行经典,但是只要你去学了,就已经不是“圣人”了,所以那些学点东西就标榜自己多厉害、多伟大的人,只能说,心性还差一些。因为经典书籍里面的智慧本身就是“圣人”内化了的东西,人家只不过是自然而行罢了,且不自知。

“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贤良的人会按照书中智慧的指引去改变自己的言行,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在修行,他们愿意去切实的做到,这一点也非常难得,我觉得这样很高级,“高级”这个词透露着“易行”着快乐,不知你能不能感受得到。

“达人观之,警而示之”,人们听到一个非常有道理的东西,会引起共鸣,自己热血沸腾,心生向往,然后把它作为了警示标语,提醒自己要做到,但是,最终却很少真正的去做。“达人”是指通达事理的人,他们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上是明白的,但是不如“贤人”能够在生活中真正的做到。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意,己意自显也。

每个人看待一个事物,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角度,这是自己潜意识或者内心的映射,并不代表客观事物的本真。

其实,这也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大家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清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果你认知程度低,就要多听听他人的看法,如果你认知程度比较高,那么你要独立思考,找到事物内在的逻辑和本质,这样才能比较好的看到事物的内在真相。

为什么总要强调要谨言慎行?

原因也是如此。

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只有说到做到的事,才是真正的悟性和认知。

人们对于一件事都有自己理解和解读。那么,就难免会产生误会和会错意的情况。而这一切情况的产生,都是源于自己的妄念。或真、或假、或正、或邪,皆源于自己的内心。

正所谓:

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

客观来讲,这种会错意和误会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者说,误会是大概率是事件。因此,也不要因为自己存在误解或者理解有失偏颇而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或者自怨自艾的心理。

未完待续……

庸人自扰不如看淡点好(不唯己意方可消障)(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