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如何读懂文意(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两大考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如何读懂文意(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两大考点)(1)

记叙文阅读之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一、考向一:词语的含义

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是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

(一)常见题型:

1. "xx"词语有什么含义

2.理解“xx”在文中具体的含义

3. “xx”词语文章多次出现,解释各自的含义

(二)答题方法:

1. 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2.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或感情色彩

3.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找出词语的隐含内容

(三)1.词语的感情色彩(反语)

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例句: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参考理解:“油光可鉴”“标志”都是漂亮、好看的意思。此处运用了反语,突出了清国留学生的崇洋媚外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其不爱国行径的厌恶和愤懑之情。

答题思路:…一词的本义是……,语境义(在句中)是……,褒词贬用(反语),表达(或突出表现)了……情感。

2.词语的修辞手法角度

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参考理解:“赶趟儿”意思是赶得上,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树开花的一片热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答题思路:…一词的本义是……,语境义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或突出了)……,表达(或表现)了……情感。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词语涉及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和品质。

例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参考理解:“扑”“抓”动词连用和母亲的话,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执着,害怕“我”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用她坚定的信念不断的鼓励“我”。

答题思路:……一词的含义是……,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突出了……,表现了……(性格、心理、情感、精神面貌)

*试题研究《河中的童年》:

儿子曾经问我,你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我一时竟答不上来。贫瘠的童年岁月,虽未挨饿,却也足够匮乏,以至于记忆里没啥亮色。终究不甘心童年如此乏善可陈,我努力地向遥远的过去打捞着,终于,像抓住一条鱼一样从记忆里找出一件乐事:夏天下河。

我仔仔细细地向儿子描述村子南边的那条河:夏天,雨水丰沛,河水上涨;开始是混浊的,人们便一天天留意着它变清了没有,女人们开始拆着一家人的被褥棉衣;终于变清的那天,女人们用篮子挎着拆好的东西涌向河边,用清亮的河水洗去一冬一春的积垢。那时候没有洗衣机和自来水,洗衣服靠井水,这些大件,是要有这么宽裕的河水才漂洗彻底的。女人们像撒网一样把被单抛出去的时候,心里是何等舒畅呀,仿佛岁月的皱褶都给打开了。那时候孩子多,一家人的过冬被服一次是洗不完的,河水清亮的那些天,河中便一直喧腾着。如果是厚的毯子,还会用棒槌来捶打,大开大合,看起来很过瘾。

女人们除了洗东西,还要洗自己,洗孩子。上世纪70年代的北方农村,大人孩子是一冬都不洗澡的,柴草连烧水喝、做饭吃都紧巴,怎么可能用来烧水洗澡?再说,没有取暖,冷得要命,怎么洗?到了夏天,大人孩子终于可以尽情亲水了!如果是孩子跟着大人下河,大人就会在河水里摁着孩子猛搓,搓得孩子龇牙咧嘴,大笑或嚎叫;如果是小伙伴们同去,就不为洗澡了,只为戏水撒欢,或只是泡在水里也很满足。人在水里总是快活的,何况那么宽广的水域,那么清亮的河水,河床全是细沙。重要的是,北方的河里没有蚂蟥。有时候下河是带着干粮去的,人在水里特别容易饿。但却不会有人带水。口渴了,找一片露出水面的沙洲,挖一个小沙坑,水就慢慢地从沙壁渗进坑里,用手捧了喝,比井水还甜,而且是常温的。

是的,河水是温的,因为经过了阳光连绵的抚摸。大自然给人的是一整套的服务。如果下一场大雨,河水就会变浑变凉,须等太阳晒几天,同时澄清几天,才能再度接纳人们入浴。人在温暖的河水中,身心都被温柔以待的那份放松,实在无可比拟。2007年以后,我爱上露天温泉,自己解释:人来自羊水,肯定在水里是最自在的,是最贴近生命本源的一种状态。可是,为什么必须是露天呢?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才蓦然发现,自己对于露天温泉的热爱,原出于幼时的身体记忆,那是更深的胎记。

曾经有位东北的亲戚来走亲,我带她去下河,她很惊喜:人居然可以泡在河里!她说,东北的河水夏天也是凉的,顶多泡个脚进去。那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家孩子少了,生活条件也好些了,那条河已不被待见,很寂寞。我站在空寂的河中闭上眼,仿佛还能听到河面上童年的欢腾。

我童年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1974年的一场洪水。这场洪水也与这条河有关。暴雨,河决了堤,才成为洪水,淹了整个村子,当时河离村子很近。河是不会搬走的,搬走的只能是村子,洪水过后,村子北撤,离河远了点。同时,河坝加高,种上更多的树,这样,河两边就有了高而密的屏障,铺陈于大地之上的河床,就放心地对人打开了胸膛。约定俗成地,河段分为男河和女河,女河这边林密水缓,男河那边反之。男人会自觉绕行,禁足女河。有天然的屏障,又有男人的自觉,女人们就可以放心地下河了。

成年以后我下过的水是海,但海水含盐,会让皮肤滞重发涩,盐的威力还会让皮肤有一点刺激的不适,泡过海水是必须冲的。我小时候下完河,皮肤则是滑溜溜的,身体有一点飘飘欲仙的轻。由此,成年后的我理解了孔子所认同的弟子曾点的理想人生情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然而,我的物质方面已趋饱和的儿子,以及他这一代人,或许还有此后的不知几代人,却再也没有“浴乎沂”的快乐了。他已经没有免费的全身心亲近自然水的机会,固然可以花钱泡温泉,但哪能跟我小时候的“天浴”相比?终于找到一样我有而儿子没有的东西了!为儿子遗憾的同时,我童年匮乏的遗憾似乎得到了一点补偿,难道这也是一种天道平衡吗?

我不敢自诩为“智者”,但始终是“乐水”的——我指的是天然的淡水。在桂林漓江和灵渠,我曾站在水中,看流水哗哗地吻着我的腿经过,心里真是溅满水花的快乐,那几乎是快乐的极致,自己都感到莫名的。也是写这篇文章时,我才破译了自己快乐的密码:河水中有我童年快乐的基因呀。

我曾经回老家去寻找那条河,找到的是真正沧海桑田的感觉。河流已经干涸,变成低地,低地上盖了蔬菜大棚,再也看不到一条河的模样。略远些,河上原本还有一座桥,桥两端连通的是柏油路。在被村庄农田包围的生活中,柏油路和桥总是给人现代文明的新异感。小时候从这座桥经过时,呼啸而过的大货车带来排山倒海的惊险刺激,仿佛现代文明从耳边呼啸而过。现在,老桥只剩下遗迹了,桥墩斜插在沙土间,好像夕阳下湮没的古罗马的文明遗迹。新桥“高大上”地架在半空,我在废弃的桥墩旁边仰头看它,竟有些晕眩。

河流变成了土地,高的矮了,矮的平了,平的却拔地而起了。人也是这样。一切都在变。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贫瘠的童年岁月,虽未挨饿却也足够匮乏,以至于记忆里没啥亮色”中“亮色”的含义。

参考答案:

“亮色”本义是明亮的色彩,本文中指生活中的快乐或值

得炫耀的事。

(四)词语含义解题思路总结

1.本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

2.语境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代词指代问题)

3.表达/突出…… 联系文章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表现中心主题的作用)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文中意思、结合中心) 表达效果或情感

二、考向二 赏析词语

(一)常见题型:

1. "xx"词语有什么含义

2.理解“xx”在文中具体的含义

3. “xx”词语文章多次出现,解释各自的含义

4. 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6.赏析加点词语

(二)1、结合语境,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参考答案:“偷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运用“钻”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挤劲,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三)解题思路:

首先选择角度,确定赏析角度;然后明确内容,结合语境谈内容的表达效果;最后表述情感,指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表述方法:运用……(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四)词语赏析

1、选择赏析角度:修辞(比喻,拟人等等),词性(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口语.方言.文言用语等),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

2、表达效果:指准确,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栩栩如生等展现在读者面前

练习:赏析加点词语(3分)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有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了下来。

参考答案:运用人物的动作描写,“攀、缩、倾“一系列的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爸爸爬月台时吃力艰难的样子,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五)总结:

1、结合内容谈表达效果:准确、具体、全面

2、内容:描写对象 事件 情状(特点)

3、情感:找准描写对象

练习: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参考答案:“卖弄” 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鸟儿歌唱的欢快,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练习: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2016江西中考《木瓜树的选择》第14题)

参考答案:“弓曲”一词,写出了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

“迷离”一词,描写了吸毒者的眼神,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

(六)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 :1、 角度 (效果 内容) 情感

2、结合内容谈表达效果: 描写对象 事件 情状(特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