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豆瓣那么权威(为什么豆瓣网问题频出)

近日媒体批评了豆瓣控评的现象,起因是《风起洛阳》和《谁是凶手》两部电视剧集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控评现象,特别是内容中事关到相关演员的演技的评论,在当前电视剧还没有播出的情况下,各种评论内容便先对演员进行了演技内容的评价,这明显就是提前写好的东西,也是非常严重的控评现象。

在豆瓣平台中有一个影视剧评分的功能,很多人可能还没有看新播出的影视剧作品,会先去先看看大家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如果可以控制影片的评价,那么就会影响大众的观看热情,甚至于对影片产生厌恶而不去观看。豆瓣此次出现的控评现象说明了是有心人在针对这两部作品。虽然豆瓣平台很无辜,可是如果豆瓣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视作品评分的功能就会变得没有参考价值,其存在的价值也就相应地没有了。

为什么豆瓣那么权威(为什么豆瓣网问题频出)(1)

控评水军为何选择豆瓣?

控评是一种社会现象,当有新片即将上映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评价电影的好坏,以影响大众的观看选择。所谓的控评就是利用大量的评论来统一影片的打分,很多人还没有看这些影视剧,就已经相信的影评的内容,或者花钱买票,或者干脆就不去看了。所以,很多制片方都会花钱雇水军。

当然了,同一时期上映的多部影片之间也会出现互相攻讦的情况,互相说对方的影片不好看,然后强制打低分,使得该影片的评分很低。目的很简单,就是去影响大众观看影片的选择。现在看来,很多水军通过豆瓣影评来进行控评,似乎也是达到了目的。

而之所以选择豆瓣,就是因为其影评给出的分数是最为合理的,平台有很多的文学类型的用户,他们是不会甘于被别人控评的,所以大多数的影评分数是合理的。即便是出现控评也是少数的,是无法影响影片最后的评分,因此大家对于豆瓣评分也是十分认可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豆瓣在行内人眼中才有这么高的影响力。

也正是因为豆瓣在影评行业内有着如此高的影响力,才吸引了大量的控评涌入其中,愈演愈烈。也许早些年这种情况还能得到控制,可是当有大批量的控评用户进入平台,将会对影片产生影响,评分也就变得不那么合理了。

豆瓣接连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在2021年里面,豆瓣因为受到各种处罚20次,罚金都达到了千万的水平,有的是涉及到敏感的用户隐私问题,有的是利用知识“包装”、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恶意营销等违规问题,最近则是出现了“超前点评”而备受人们关注,但是经过这些风波之后,豆瓣也从以前的“文青聚集地”变成了一个商业化浓重的平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这些也都需要从豆瓣本身的发展程度来看,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运营多年,但是依然是一个很小众的平台,以内容创作为主,却缺乏爆点,商业化的价值程度也值得商榷。而同样是一做专业化知识内容为主的知乎早已经上市,反观豆瓣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方面是豆瓣在产品功能上过于开放,而没有很好的监管手段,导致各种小组都有,才出现了类似于鹅组这样的问题话题小组。在内容上出现问题之后,豆瓣也没有投入技术来从代码程序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是去相信用户的自由和信仰。在大量用户进入平台之后,没有有效地平台引导,内容上自然也就无法控制了。

也许阿北想做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平台,可豆瓣失去的要更多。豆瓣没有融入主流的互联网公司行列,自然也无法获得商业价值上的认同。一个日活300万用户的社区平台,俨然已经成为资本严重的鸡肋项目了。没有继续深挖的价值,但放弃的话还有点可惜,这也是豆瓣当前进退两难的处境。

控评能否彻底消除?豆瓣还有别的选择吗?

豆瓣始终不选择与市场妥协,就是因为其还是有着自己的初心和定位的,但不选择大众化的商业道路,它还有其他选择?被控评推上风口浪尖,豆瓣也彻底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

豆瓣之所以没有解决控评的问题,就是因为其在技术上的投入并不够,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所以就算是其被处罚了,责令整改了,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技术升级,这也是为何豆瓣频频出现相同问题的主要原因。

定位小而美,豆瓣注定在商业化的路上走不远。而不能很好地进行商业化操作,就不能有很好的盈利,自然也就不可能从技术上进行更多的投入。所以,现在的豆瓣没有更好的选择,也无法做出更多的改变。

豆瓣跌落神坛,已经成为了现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