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谈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一个爸爸绝望地说)

请谈谈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一个爸爸绝望地说)(1)

江浩爸爸做财务工作,为人谨慎,谦逊有礼,可与孩子的关系却并不好,孩子不但不依赖爸爸,还抵触他参与到自己的任何活动中。

早晨一睁眼,只要见到是爸爸为自己穿衣,一定哭喊着把他赶出去,久而久之,孩子几乎不让爸爸近身,江浩爸爸深感头痛、备受挫折,他曾沮丧而无助地说:“我的孩子不需要我。

他做梦也没想到,改变能这么轻易地发生。

这天早晨,江浩爸爸再次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卧室。“不要爸爸,不要爸爸……”孩子见到他,大哭起来。

以往,江浩爸爸只会被动地、失落地走出卧室,而这次,他选择像僵尸一样跳出了卧室,等孩子的哭声停止,他又重新跳进去,几次来回,孩子觉得好玩,咯咯笑起来,笑着大喊:“还要僵尸!”

帮助发泄心里的坏情绪

宇轩妈妈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她发现儿子升学后,行为有些退缩,信心不足,遇到不会做的题,儿子常常两手一摊说“我不行”,就不再尝试了。

儿子的转变起源于一场游戏。

这天,见儿子心情不错,宇轩妈妈主动提出来一场枕头大战,起初,母子俩都有些放不开,好像怯于面对对方,妈妈试着主动进攻,帮儿子逐渐找到感觉后,儿子彻底放开,用枕头打她,她予以还击,一场大战下来,母子俩开心极了。

持续游戏几天后,妈妈发现儿子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更加开朗,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母子关系也更加亲密,好几次,儿子都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帮忙。

学界越来越发现,因儿时伤害而遗留心理问题的人数不胜数,孩子的负面情绪堆积在心中无处宣泄,就可能被淹没在坏情绪中。

游戏帮助孩子发泄隐藏的情绪,甚至从旧日的情感创伤中得以康复

在枕头大战的游戏中,用力推搡和投掷等动作为宇轩打开了沉重的情绪之门,帮助他释放了堆积如山的恐惧和愤怒,并在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中产生安全感。

因此在游戏后,宇轩表现出久违的快乐和放松,建立了自信和母亲的亲密联结,这在类似的打闹游戏中都有所体现。

游戏虽然是人为创设出的情境,但孩子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加入孩子的世界,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乖僻的行为里解救出来,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请谈谈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一个爸爸绝望地说)(2)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一次机会,我和同事的孩子友宝得到了一辆平衡车,文静的友宝显得兴奋而胆怯。“你玩过平衡车吗?”我主动问她。友宝摇摇头,仍盯着那个大家伙。

“我也没玩过,这东西只有俩轱辘,怎么站得稳?”我做出很害怕的样子,故意道出她的担忧。

友宝看了看我,上前一手握住平衡车的把手,一手指着踏板说:“我想它自己会保持平衡的。”

“哇,这么厉害,那就不怕了!你学会了教我吧!”我鼓励她。

友宝受到了鼓舞,小心翼翼地踩上车,她紧握把手,不忘教我:“你看,只要握住把手,你就一定不会摔倒了。”

友宝很顺利地克服了对新事物的恐惧,彻底学会后,还主动来指导我。

我的平衡性本来就差,在友宝的指导下,我勉强也玩了起来,却一不小心在门槛前摔了个大大的屁股蹲,我借势夸张地四脚朝天,龇牙咧嘴地捂着屁股,做出头晕目眩的样子,友宝乐得不行,大喊道:“我看到了!”我也毫不避讳,呜咽着指着门槛说:“平衡车可不能碰到这玩意儿。”友宝赞成我的说法,又回到自己的玩耍中。

平衡车游戏中,我置换角色,变身胆小的初学者,这大大激发了友宝的进取心,主动扮演高一级的角色,依靠自己找回了力量。

请谈谈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一个爸爸绝望地说)(3)

角色置换的游戏可能并非都由父母主动开始。

小雨是个不太招老师喜欢的孩子,他内向,不爱结交朋友,也很少参与班级活动。

每次放学回家,他总会拉着妈妈玩幼儿园游戏,小雨当老师,妈妈当学生。

“快!坐好了!”小雨故作严厉地喊道,妈妈认为这是了解孩子园区生活的好时机,就迎合着孩子,当起了备受苛责的学生,时而被赶出教室,时而又被叫回训话。

幼儿园游戏是小雨主动提出的,这出于孩子内在的驱动,这不但帮助妈妈了解孩子在园区中的处境,与孩子达到共情,还巧妙地让孩子进入到有力量的角色中,在笑声中共同面对现实中令孩子难过和挫败的主题

更有趣的是,置换角色的游戏提供了尝试成人角色的机会,面对在教室里小动作不断的小雨妈妈,担任教师角色的小雨能在更多元的视角中体会老师的立场

要注意,在意识到游戏影射出孩子的部分心理后,父母不要拆穿,可以轻松而真诚地提出建议。太把他的问题当回事,孩子会感到尴尬和难堪,很容易中途放弃。

加入孩子的游戏

劳伦斯·科恩在向外推荐游戏养育时,经常遇到父母说:“我不需要跟孩子玩,那是我妻子/先生的事。”“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不需要我和他一起。”

父母无法取代孩子与同伴的游戏互动,反之亦然

虽然在辛苦了一天之后,父母们真的很想休息,但当成人卸下一本正经的盔甲,用孩子的方式在游戏中配合孩子,孩子也会在更多时候用成人的方式去配合他们

需要澄清的是,游戏不仅仅只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可以是任何事:买菜做饭、整理打扫,甚至是入睡前的被窝时间。

但在此过程中,父母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全然的参与,而不是捧着手机的表面的陪伴。对于成人来说,如果能短暂地放下工作和烦心事,在游戏中建立了充分的联结,孩子们也就不会再如往日分分秒秒渴求关注了,同时,成人也能在其中收获童真的快乐。

请谈谈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一个爸爸绝望地说)(4)

在跟随和主导中平衡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游戏幼稚,不屑于玩,当不得不陪同游戏时,父母忍不住用“这样不行”“你应该……”来试图指导和深化孩子的游戏,或为孩子提供捷径,其实,这忽略了孩子有权利和必要去经历、尝试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以获取自己的认知经验。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指出:“游戏力的重点是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 父母要先跟随、后主导,一方面,我们通过归还主导权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当孩子放不开,陷入重复、无聊的循环或涉及危险时,父母要及时干预。对于过去没有主导概念的孩子,父母可以启发他,用“你或许可以尝试……”的建议口吻,提供挑战,引入主题,把游戏变得有趣。

这并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委屈自己,全然奉献到游戏中。实际上,父母有表达自身情绪的权利,勇敢地说“不”

当真讨厌某种游戏时,你可以坦率表达,但注意把严肃的“我不喜欢”“我不想玩”换成“唔,求求你了,别让我玩这个了,咱们换一个游戏吧!”游戏式生动的抗议语言含有妥协的意味,能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我们虽然不喜欢这个游戏,但很愿意陪他们玩。

本文选自《心理育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说明

非常感谢您喜欢我们的文章,“绘阅读”的文章都是原创出品或授权转载,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中,请遵循以下规则:

在文章前注明作者:

(1)文/绘阅读(搜公众号绘阅读或手动输入:xiaolaba_huiyuedu)

(2)更多文章请登录www.ishyd.com 绘阅读查询

请谈谈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一个爸爸绝望地说)(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