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和意义(以谨慎意识修身)

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和意义(以谨慎意识修身)(1)

一、

人生不是一个简单直白的平面体,也不是在单个因素上形成的单个结果,而是复杂的多面体,在这复杂的局面之中,看上去好的事情也会带来坏的结果,而看上去坏的事情反而是好的机缘。

所以,人生要拥有一种以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的智慧,而不是用简单直白的方式作为评判人生的基本规则。

《道德经》有一句话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不管在任何一种环境和空间之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都是事物的自然规则,而推动其变化和发展的驱动力,往往就是表象之中所蕴含的相反因素,我们既要能够接受事物不断变化的规则,也要从事情的表象因素之中,察觉到与表象事物相反的影响,这是让自己占据主动位置的根本。

就好像在生活中,那些好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通常都是从看上去有些糟糕的事情之中产生的,反之,那些坏的事情往往都是从好的局面之中延伸出去的。

只是因为自身没有意识到那些负面因素的存在,甚至因主观错误情绪的纵容甚至引导,才导致其产生坏的结果。

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和意义(以谨慎意识修身)(2)

因为坏的事情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其背后存在的因素,而那些坏的问题发生,也就是在自身意识疏忽的情况下,才导致那些坏的因素形成问题并延伸于外。

人性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习惯性直白的看待事情,很多时候只有问题显现于外的时候,我们才会观察它,注意它,并开始去解决他。

所以坏的事情存在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解决背后坏的因素的过程,并且在解决的过程中也会增加自我对人生的不同感悟,以及不同体验,这种体验又会继而变成使人生进步和强大的能力。

而主导这一切好坏变化的根源,就在于自己的智慧与主观情绪,如果在主观上做到足够谨慎和合理预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负面因素的影响,反之,如果仅凭着主观意识盲从表象状态,那么所带来的就是更加被动的局面之中。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正确的状态,以此主导自己身处于世俗之间的平衡,不管是对于自我觉知与调整的问题上,还是为人处世的经历上,都要具备以辩证观点看待问题的智慧,以防止自己在表面融洽的顺境状态之中,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世上,所有能够不断向上发展的企业或个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自我批判的精神与智慧。

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看似顺境的状态中,找到潜在的负面因素,并在这些因素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就及时地发现和改正,以此来使自身能够有序发展,而自我批判的前提就取决于在顺境之中存在自我觉知的智慧和精神。

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和意义(以谨慎意识修身)(3)

二、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说: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达人宜远刀头之蜜。

意思就是说:大的罪恶通常隐藏在不易察觉的地方,要小心提防绵里藏针;深仇大恨也常常从爱中产生,应当防范刀尖上的蜜糖。

很多糟糕的结果,最初都起源于那些看上去平顺的境遇里面。

有一次,孟子在进谏齐宣王,两个人聊天的时候,齐宣王就向孟子透露出了自己的意图,因为他想要凭借自身现有的实力,实现“开疆拓土,君临天下,四海归心”的构想。

孟子当然明白他的意图,孟子这个时候就说:“依照齐国的现状,想要开辟疆土,让秦楚臣服于自己,从而使齐国莅临天下,这个愿望无异于缘木求鱼,根本不可能。”

齐宣王惊讶地问孟子说:“事情的结果有这么严重吗?”

而孟子说:“比我想象的更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即便捉不到鱼也没有什么后患,但用您的方法去追求您的目标,即便下很大的功夫去做,将来一定会招致灾祸。”

不管是一个朝代或者一个群体,再或者是一个人,当他在某种层面上小有所成的时候,通常会显现出一副志得意满的状态,并开始骄奢浪费的生活,但这很有可能成为某种弊端的源头,甚至在贪欲的蛊惑下,生出缘木求鱼的念头。

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和意义(以谨慎意识修身)(4)

这都是因为自我觉醒能力不足,无法战胜愚昧意识导致的问题,而因为这个问题所导致的,自然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的负面结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提升这种自我觉醒的能力。

人生百态,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正反两方的辩证原理,一个人只有察觉到其中的道理,时刻的居安思危,居此知彼,才能在最大可能上避开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

就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之中提醒唐太宗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智慧,动态地看待问题,不被表象迷惑,具备正确的自我觉知精神。

在卑微时想到高处不胜寒,在高处时则能以谨慎的意识修正自身,才能真正的避免绵里之针、刀头之蜜。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