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有什么本义(说文解字系列之)

比喻、象征和暗示,都是诗文中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所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同异之处,也就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们来表达交流,使我们的文字运用更加生动,表达效果也更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说文解字有什么本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说文解字有什么本义(说文解字系列之)

说文解字有什么本义

比喻、象征和暗示,都是诗文中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所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同异之处,也就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们来表达交流,使我们的文字运用更加生动,表达效果也更好。

我们先来看“比喻”。

从所属的范畴来看,比喻应该属于修辞的范畴,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积极修辞的方式方法。比喻之“比”,乃比较、类比也,所以往往是两物或多物相比;所谓“喻”,是“明白”,或“使明白”的意思,成语有“不可理喻”,其中的“喻”即指“使明白”的意思。启功先生在他的《汉语现象论丛》中有一篇《比喻与用典》,专谈比喻。现将有关内容引述如下:

比、方、比方、拟、比拟、譬、喻、比喻、譬喻等等,都是同义词。它们的表现手段,主要是以甲比乙,以丙喻丁;以人比物,以物拟人;以甲事说明乙事,以甲意义说明乙意义。形状比得定型了,成为文字,;意义表得定型了,成为成语。往上可到语言创造之初,往下直到今天,比喻功用,真是不可须臾离的!

启功的这段话,基本上把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说清楚了,不过其中似乎也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谓之“比拟”的修辞格。其实“拟”和“喻”也无本质之别,皆以形象出之,也就都有了“比”的意味。

再说“象征”。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它不属于修辞的范畴。所以,比喻和象征,二者所属的范畴即不同。所谓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是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借助于联想的作用,虽然表明上看,只说(写)乙,但可用使人联想到甲事物。有许多的象征已经约定俗成,如,红色象征喜事、革命;鸽子象征和平;竹子象征品节;梅花象征坚强不屈;松树象征高洁,等等。

象征,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很多文学史上的名篇,都是以象征的手法写成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用北方高大、挺拔、向上的白杨树,象征抗战中的中国军民;高尔基的《海燕》,用敢于搏击风浪的海燕,象征不屈不挠的革命者;不少文学作品就是用象征手法构成的。如郭沫若的《橘颂》、茹志娟的《百合花》、刘白羽的《巍巍太行》、杨朔的《茶花赋》等等。

一般来讲,比喻只用于句子,如“共产党象太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象征则是体现于作品的整体。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其实它们都有“比”的成分,只不过是象征的“本体”是隐藏在背后的,不直接说出来,写出来而已。且二者的目的,也都是以生动取胜,以具体可感替代抽象虚无。以前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就是一篇典型的以象征手法写成的散文。

事物的象征关系,有的来自自然界,如太阳象征光和热,松树象征高洁坚韧;有的来自神话传说,如银河象征夫妻离散;有的来自社会习俗,如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则以黑色象征哀悼;还有的来自历史事实,如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一般来说,来自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而其它方面的象征关系,则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

当然,象征手法也有用于词句的。这就和文学作品中的“暗示”相近。象征和暗示,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表达甲义,但却不直接说(写)甲,而是只说(写)乙,因为乙和甲有联系,读者可用借助于联想来理解作者所真正要想表达的意思。看两个例子:

(1)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 那尖圆的坟顶。(鲁迅《药》)

(2)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孙犁《荷花淀》)

上述二例中,例(1),是写烈士夏瑜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这是象征着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革命自有后来人。正如鲁迅自己在《“呐喊”自序》中说,这是用了“曲笔”。例(2)中,“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就是暗示:女人听到自己的男人明天就要去部队打战,心里感到震惊。在小说的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以形传神,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如果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描写,是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的,其实也是一种暗示,人们把这种用于作品情节的暗示,叫做“伏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