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注入无穷动力(科研砺剑向战行)

来源:解放军生活·中国军号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他参与研制的武器装备精彩亮相,世界瞩目、国人振奋。 在西北大漠的演训场上,他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大国长剑扬眉出鞘、亮剑生威。 在高手云集的科技创新赛场上,他帮带培养的科研新锐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摘金而归。 他就是火箭军某部副所长杨必武。

个头不高、板寸短发,走路快如风,说起话来如蹦豆般,总喜欢拿着支笔,在纸上勾勾画画,杨必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两个字:精干。出生在大山脚下的他,从小便爱爬山。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也一直埋头苦干,不断冲顶心中的高峰。

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注入无穷动力(科研砺剑向战行)(1)

自主创新,科研砺剑

那一年,经历11年本硕博连读的杨 必武,带着满身光环走进某部的大门: 大学期间发表论文27篇,授权4项发明专利,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担任博士班班长,当选为全国学联代表。

分来个科研苗子,室主任赵敬民想 试试“火候”,便交给杨必武一个课题:野战条件下人工消雾技术研究。同事一听就乐了:“这可是个大难题,哪是你这个 毛头小伙能解决的?” 可杨必武不信这个邪,跑遍国内几座“雾城”采集数据,走进基层部队了解需求,踏访气象部门求教取经,半年后拿 出一份详尽的课题报告。赵敬民看了直点头:“有思路对策、有数据支撑、有装备 构想,虽说按现有手段难以实现,但喜欢你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不久后,杨必武成为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选手”。别人都说他很幸运,只有赵敬民清楚,机遇就得留给“时时打满鸡血、事事干到极致”的年轻人。

科研如登山,每次抬脚都充满困难、 挑战和风险。杨必武坚信“峰高无坦途、 自有登顶人”,他一次次攻坚克难、奋力冲顶,登山之路留下一个个引以为豪的“路标”—— 开展导弹发射车底盘课题研究,杨必武和团队跑遍全国多个厂家,进行60 多次会商、40多轮修案,突破多项关键技 术,经历全天候多地域考验,捧回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解决大型装备野外抢修难题,杨必武运用前沿科技,历时多年研制出某型装备,一举破解“老大难”,成果获国家两项发明专利。 为使导弹发射车跑得“更快更远”, 杨必武突破多项“瓶颈”技术,导弹战车 性能大幅提升。

为国铸剑,责重如山。杨必武常年早 出晚归,超负荷运转让他身体屡屡亮起 “红灯”,两次晕倒在实验室里。他干脆在 钥匙扣上挂个“宝葫芦”,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和杨必武打了10多年交道的专 家黎兰得知此事,送给他一句话:“胸有 激情不躺平,个子不高敢顶天!”

铆定“地面”,仗剑向天

在杨必武所在单位实验室的外墙 上,一块科技创新团队的标牌格外醒目,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面专业团队,如今成了部科研攻关的“金字招牌”。揭牌仪 式上,院领导的一句话戳中大家的心窝: “杨必武把冷板凳坐出了热度,也彰显了一名科研人的党性温度。

” 导弹要飞天,“底座”是关键。干导弹 科研的人都知道,“底座”上的事大多与 地面专业有关,但要想在地面专业干出彩并不容易。就在杨必武在导弹武器研 究方面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一道选择 题摆在他的面前。

那年夏天,一次发射演练复盘,武器 装备的故障大多出在地面装备。领导几 经研究论证,决定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改 进地面设备性能,可谁来担纲领衔?物 色一圈,大家把目光落在了杨必武身上。 “这个‘烫手山芋’,我接了!”没等 领导动员,杨必武倒先表态了。第二天, 他就带着团队出发了,上高原、钻深山, 到阵地、进班排,用了大半年时间对演练 中暴露的“故障点”全面复盘,终于找到 “病灶”。 盯着问题找课题,杨必武开出了“药 方”。

工作千头万绪,刚刚当上室主任的 杨必武,干脆让出某型号导弹副总工程师头衔,带着几个年轻骨干,铆定“地面” 打响攻坚战。 鏖战4个多月,开展700多次测试,对比分析20余万条数据,终于迎来了瓜熟蒂落的时刻。

再赴发射场,杨必武和他的团队交出优异成绩单:多型导弹武器装备亮剑试锋,地面装备完好率大幅提升。 当年底,他们捧回历史上第一个集 体二等功奖状,全室欢欣鼓舞、士气大增。杨必武的“获奖感言”道出大家的心 声:“冷板凳,热乎坐,就一定能够冲上光 辉的顶点!”

这些年,杨必武带着地面团队一路 开疆拓土、攻坚拔寨,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干了很多大事,但不少都不为人知, 官兵把他们称作“寂寞登山人”。杨必武很喜欢这个名字,也印证他内心深处的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聚焦打赢,信军为战

采访中,杨必武的“老领导”、研究员侯立平对他的评价让人有些意外。 “他太‘苛刻’了,老是盯着性能极限、参数边界搞科研,因为标准太高,经常把合作单位逼得叫苦连天。” “他太‘犟’了,有一回因为研究确定技术指标,他与一位型号总工程师争得 面红耳赤,我好心劝他们各退一步,没想 到被他怼了回来,当时脸面上觉得挂不 住,现在想想他的坚持很有道理。” “他‘架子大’,有的人想与他‘坐一坐’,有的人想请他到学术活动‘应应景’,他都不留情面地拒绝。

侯立平讲得绘声绘色,大家伙听得 津津有味,听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这些 “缺点”,不正是一名导弹科研人应有的 境界追求吗? 杨必武为人谦和,给人第一印象有 些“书生气”,可一搞科研就立马“变脸”。

一次,某型导弹装备进行质量评估 和性能检测,杨必武作为现场负责人,一 双鹰隼般的目光注视着每个细节。果然, 他发现一个部件的外观尺寸误差超过几毫米,当即叫停。 “对于这么大的装备车,几毫米相当 于万分之一,没啥大事的。”早闻杨必武的“严”,对方赶紧笑脸求情。 “差了这‘万分之一’,哪来的‘万无 一失’?”面对现场专家,杨必武毫不留 情,掰着手指头,一口气又说出几处“不适应”。虽说被淘汰了,但对方打心底佩服他:“大国重器有这样的人守底,打起仗来才能可靠托底。”

单位开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 学历、唯奖项”活动,杨必武带头响应,给 自己和团队定下“四不”规矩:不参加应 景应酬性学术活动、不开展与打仗无关 项目研究、不让繁文缛节捆住手脚、不让形式主义干扰科研。

立言先立行,说到必做到。和杨必武 一起战斗的韩铁强记得,某型导弹性能 改进研究,杨必武既当指挥员又当主攻 手,可等到成果报奖的时候,他却一笔划 掉自己的名字。 最终,该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 等奖,当看着同事高举着证书,他高兴得 一个劲儿地鼓掌。

带教育人,桃李丹心

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杨必武经常盯着花名册陷入思考:成员既有“60 后”也有“80后”,如何让每个人都成为一 颗迸发的子弹?

一次次烧脑,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优长,画出两条交叉曲线:一条是激发 “老科研”当好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另 一条是把年轻骨干淬炼为创新攻关的新锐。

第一张成才“路线图”,给了助理研究员陈文学。这个在大学期间就拿过全国大奖的博士生,刚进团队感觉难有“用 武之地”,杨必武使出一招“加负压担、鞭打快牛”的组合拳:请室副主任孙建担任 他的帮带导师,破格让他担任某科研项目预研主管,派他赴靶场担任某专项试验指挥官。陈文学心中的“小宇宙”被点 燃,一路打拼、越战越勇,第二年就独立 完成某专项立项论证,还在全军创新大 赛夺得一等奖。

和陈文学成才路径不一样,吴金才算是“踩着”杨必武的肩膀成长起来的。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吴金才,分到某部 感觉“水土不服”,和同龄人比职务较低、 进步偏慢,心情忐忑、方寸渐乱。杨必武 主动把他挖到自己的“战队”,不仅给项目,还给科研自主权。 两年过后,吴金才不负众望,不仅完 成项目研究论证和成果转化应用,还成 为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技术职务也顺 利得到提升。经历此番破茧成蝶,吴金才 读懂了杨必武“俯首为桥、立身为梯”的 精神追求。

随着一名名青年骨干的成长,杨必 武带领的创新团队也不断“升级”,被火箭军树为“十大砺剑堡垒”,多人被评为 火箭军导弹专家、进入专家型人才方阵, 完成科研项目上百项,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

(解放军生活·中国军号出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