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加强道德修养(通过孔子的言行)

我们经常会说“入乡随俗”,而且大多数人对于一些地域风俗习惯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这种传统,这与很多重视个人习俗、个人权力的文化传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这种传统其实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他人考虑的要求是一致的《论语.乡党篇》第十章就记载了孔子在乡饮酒及乡人傩两种仪式下的一些细节表现,原文是: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孔子怎样加强道德修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孔子怎样加强道德修养(通过孔子的言行)

孔子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我们经常会说“入乡随俗”,而且大多数人对于一些地域风俗习惯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这种传统,这与很多重视个人习俗、个人权力的文化传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这种传统其实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他人考虑的要求是一致的。《论语.乡党篇》第十章就记载了孔子在乡饮酒及乡人傩两种仪式下的一些细节表现,原文是: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钱穆先生的注释是“此即古者乡饮酒之礼。此礼之行,约分四事。一,三年宾贤能。二,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州长习射饮酒。四,党正蜡祭饮酒。此节所记,当属蜡祭,主于敬老”。这种解释的出处应该是唐代孔颖达为《礼记.乡饮酒义》作疏证时指出这四种情况都属于“乡饮酒”。 乡饮酒礼的性质和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二是敬老。

“杖者”,在这里是指老人。古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意思就是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年过六十岁则可以在乡里拄拐杖,是对年长者的尊敬的体现。

“傩”,读音为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应该不是正式祭礼,大概是乡下人驱逐疫鬼的风俗。

“朝服而立于阼阶”,阼的读音为zuò,阼阶就是指东面的台阶。乡人搞在驱鬼的仪式时,孔子会全身朝服,肃立在自家东面的台阶上。至于为什么要这种做,一种看法认为是为了确保自己家的祖先之神灵不被打扰。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是孔子敬重乡人的一种表现。

本章的译文是,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本章文中所记载的乡饮酒礼应该属于每年十二月举行大蜡祭,由党正主持的酒会,主要目的是敬老。孔子亲自参与了相关的仪式,而且在出门这种不事上表现出来的也正是对年长者的尊重,可以说是身体力行。乡人组织迎神驱鬼的仪式,孔子并没有参与,而且就孔子本身而言并不像墨家一样重鬼神,但是孔子依然身着朝服,肃立在自家东面的台阶上,其表达出的不一定是对所谓鬼神的尊敬,但一定是对乡俗的尊重。并不像一些浅薄者,看到自认为低俗的一些风俗习惯,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讽刺挖苦滔滔不绝,好像不如此不足以体现自己的高贵和风雅,但是看看孔子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体会到的不正是何为修养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