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姓起源(隋姓的起源与发展)

隋姓源自姬姓春秋时随国(故址在今湖北省随县南),也称隋,姬姓侯爵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和东北三省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隋姓起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隋姓起源(隋姓的起源与发展)

隋姓起源

隋姓源自姬姓。春秋时随国(故址在今湖北省随县南),也称隋,姬姓侯爵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和东北三省 。

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

隋姓源出于姬姓,也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国号初为随,文帝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

隋,裂肉也。即残余的祭品。隋人与古代祭祀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隋人是善于从事祭祀活动的氏族,以此.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称隋,建立的城堡称隋邑,发展成隋国,最终出现隋姓。

隋姓来源有四: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传说上古女娲时期有乐师随,子孙以其名为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时有王族封于随,建立随国(都城在今湖北随州)。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下传至隋代,改隋为随。自此随、隋分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及《隋书》等所载,晋上卿士会(人名,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谓之随会,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随氏。后改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

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叔亡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隋姓,隋代时大都随惯例改为隋姓,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姓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赟(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