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赵云和刘备(他兼具孔明之智)

(说历史的女人——第319期:文/冰岛啖冰 图/历史小妖精)自古以来,智勇难以双全,智、勇、忠皆备者更少,即便有,比如岳飞,却难以长寿。而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个人物却是一人兼具诸葛亮孔明之智、赵云之勇、关羽之忠,并且特别长寿,活了99岁,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但一位枭雄人物得到他反痛失天下,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各位看官莫急,且听小编细说。

历史上的赵云和刘备(他兼具孔明之智)(1)

话说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白莲教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创立红巾军于1351年首先举义,刘福通英勇善战,率军与元军正面交锋无数,势如破竹,用6年时间,横扫中原,攻陷汴梁,然后到了强弩之末,形成孤军陷入困境。刘福通相当于明末的李自成,基本摧毁了元朝的战斗力,然而其实力也大为损耗,再争雄天下,已经力不能支,不提。

朱元璋于1353年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他作战勇敢,脑子管用,为郭子兴摆平了不少对手,通过数年征战,逐渐取代郭子兴,成为军中魁首。本来朱元璋是被动加入义军的,起初并无大志,但在从军生涯中,屡遇贵人相助,比如徐达、常遇春、汤河等,实力渐增,慢慢形成统一天下之志。他期初跟元军作战并不多,前线多是刘福通直接参战的,朱元璋主要跟随郭子兴稳定后方,消灭江南各个小股势力。

历史上的赵云和刘备(他兼具孔明之智)(2)

当年举义旗向元朝发难的势力比较强大的还有徐寿辉的红巾军,他提出的口号比较有诱惑力,叫“摧富益贫”,势力发展很快,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军力增至百万,成为江南一霸,但其目光短浅,天下未定,急于称帝,建立天完帝国。陈友谅即在徐寿辉部效力。后陈友谅野心骤起,也想当皇帝,就干掉徐寿辉,建立大汉帝国,自立为皇帝,在江南风头一时无两。

江南还有一股势力即张士诚,此人私盐贩子出身,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打下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他曾与元军进行过一场著名的高邮大战,本来他胜算不大,但后来元军起了内讧,他很幸运地战胜元军,一举成名。控制富庶的长三角,过起了自己的甜蜜生活。当时有种说法,在所有的势力中,(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这位也一时春风得意。

以上就是当时的天下局势。朱元璋在当时并不是最强大的,天下的最终归属并不明朗,可以说,刘福通、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均有可能完成霸业。而表面上看陈友谅胜算最大。但朱元璋最聪明,也最幸运,他得到了一大人才,刘基,另外他还有徐达、常遇春等。更关键的是他一直与刘福通保持友好。这很重要。因为刘福通是首义,有点盟主的味道,所以朱元璋根据刘伯温建议,缓称王,不是不称王,他还没有那么高尚。但张士诚,陈友谅,还有他的曾经的老板徐寿辉,徐寿辉麾下的明玉珍等,都称帝了,都迫不及待地享受起了皇帝的豪华日子。这几个家伙可以说都是被胜利冲昏头脑者和急功近利者,人生苦短啊,先当几天皇帝爽一把再说。可以说朱元璋还是比较清醒的,其实清醒的不是他,而是刘伯温。不过在当时,刘伯温并非唯一的清醒者,还有一位很厉害的人物,如果此人得到很好的发挥,则同刘伯温有一拼,那么后来的天下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了,是谁的天下?不是旁人,就是老朱的死敌,陈友谅。

历史上的赵云和刘备(他兼具孔明之智)(3)

可以说朱元璋得刘伯温而得天下,而陈友谅得此人,原则上也可以得天下。因为刘伯温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总归一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在主人危急时刻不可能扭转局面。而此人不然,他就是不仅有诸葛亮孔明之智,赵云之勇,关羽之忠,而且活到了99岁的一位奇人,他之所以不被后人称颂,是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是,在当时,他是唯一可以与刘伯温匹敌的人物。他谁呀,有这么牛?接着往下看。

此人不是旁人,就是陈友谅麾下的张定边。张定边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此公身材魁梧,潇洒英俊,尤其胡子漂亮,不输三国时的关公,有美髯公之称。他博古通今,既知天文地理,又熟读兵法,而且武功高强,勇猛无敌。其为人仗义,颇好抱打不平,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是陈友谅的结义兄弟,对陈友谅的忠义不亚于关羽对于刘备,在陈友谅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江、闽、浙边陲重镇等各个阶段,都立过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张定边,就没有陈友谅。

历史上的赵云和刘备(他兼具孔明之智)(4)

刘伯温对当时局势的把控十分准确,就是先统一江南再统一中国,而统一江南必先拔掉陈友谅这颗钉子。然而,张定边也是这么想的,想统一天下必先统一江南,统一江南必先拨掉朱元璋这颗钉子!

1360年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掉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袭击的方针,诱使陈军战舰由大江陷入较狭窄的河道,舍舟登岸,迫使陈军舍弃自己擅长的水战,跟朱元璋军队在地上交锋。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此计立马被张定边识破,极力阻止,可陈友谅求胜心切,固执己见,不纳其言,遭致江东桥之战的惨败,伤亡20000余人,丢失军舰100多艘。继而又在石灰山战败,陈友谅不思劲敌当前,整军备战,而是一意孤行,急于称帝,张定边以为不可,坚决制止,但陈友谅不听,任张定边哭谏而不纳,还把张定边支走,让他打安庆。陈友谅称帝改元后,退守九江,又疏于江防,等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西门时,造成陈军惊惶失措,一片大乱,幸亏张定边由安庆撤回,急忙救驾,他冒死激战,陈友谅才得以脱险,连夜逃回武昌。

陈友谅连遭几次重创,都是不听张定边建议造成的,但张定边对陈友谅仍忠心耿耿,坚决跟随。接下来,就是陈友谅跟朱元璋的决斗,鄱阳湖大战了。如果陈友谅接受张定边的建议,那么就不会失败,或者就不会发生这次战役。尽管陈友谅败了几次,但其整体势力还是比朱元璋大得多,此时张定边给陈友谅规划出了不失完美的方案:此时应该暂时采取守势,稳扎武昌,依仗长江天堑,朱元璋则没有任何办法。张定边再三劝陈友谅,首先要安民息兵,整军坚防,等待时机成熟,再进兵。这是不亚于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然陈友谅可不是刘备,没有刘备的耐心,和虚心,急于称雄天下,偏偏不纳忠言,仍我行我素,他急令制造超大豪华战舰,扩充水师,然后集结举国之兵60余万,孤注一掷,欲与朱元璋一决雌雄。张定边苦劝无果,但仍没有放弃,继续以一己之力,审时度势,帮陈友谅策划,尽量做到最好的结局。陈友谅进军了。如果此时陈友谅再听张定边一言,则仍有很大胜算。

张定边建议陈友谅兵分两路,一支兵直捣应天,另一支兵围攻朱元璋重镇洪都(南昌),这样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顾,可大获全胜。因为此时朱元璋正带兵20万在安丰解救小明王韩林儿,根本来不及回救,可趁机端掉朱元璋的老巢应天。然陈友谅脑子还是缺根筋,就是不听,举全军之力直逼洪都,南昌守将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他一面率军坚守城池,一面派使臣赴安丰向朱元璋报信。陈友谅不吸取江东桥惨败之教训,而坚信朱文正必将投降,围城八十五日不下,没有任何脾气。直到朱元璋率20万援兵赶回,兵临城下,他这才如梦初醒,只有撤围,并提出跟对方在鄱阳湖终极对决。这才有了鄱阳湖的惨败。

可在鄱阳湖大战之初,陈友谅仍有很大胜算,毕竟军力对比为3比1,而且陈军的战舰要比朱军高大上许多,战斗力更强。但陈友谅仍然刚愎自用,不听张定边,瞎指挥,仿效曹操把战舰用铁索连了起来,导致最后的惨败。可张定边就是张定边,在关键时刻仍有超常发挥,仍有扭转战局的机会。他不愧当世第一猛士,在战局不利情况下,还是差点凭一己之力解决战斗。他就如足球上的罗纳尔多,往往在场上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突然启动,单刀直入,一脚制胜,杀死比赛。那天早上,他面对陈友谅的犹豫不决,也懒得给他说了,就来了个先斩后奏。他把自己的旗舰跟舰队弄脱离,趁朱军不注意,突然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朱元璋指挥舰冲去!面对这一突发性事件,朱元璋及其众军士突然集体懵逼,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人吗?简直天神下凡!只见张定边威风凛凛站在船头,满脸杀气,指挥若定,他的旗舰像一支利箭朝朱元璋射来!眼看到朱军阵前了,朱元璋的将士们才反应过来,但为时已晚,张定边舞动利剑遇鬼杀鬼,见神灭神,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勇猛如当年长坂坡上的赵子龙,就一目标,直取朱元璋首级!如果这次他冒险成功,以后就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大明朝也就不存在了。可是这时,出现了意外。常遇春突然出现,但他也不敢跟张定边单挑,玩了个阴的,一箭射来,张定边中箭,不得不撤退。即便如此,他撤的也潇洒,朱元璋将士大概被他的英雄之气震了,居然无一人敢拦截!总之,他虽然此举没有成功,但也是全身而退,不可谓不神奇。这也证明了他在危急关头的冷静,若一般莽汉,即便中箭,也会不要命的拼了,那么势必会被射成马蜂窝,那么以后就没他什么事了。

历史上的赵云和刘备(他兼具孔明之智)(5)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用火攻之计击败陈友谅大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纵是诸葛再世,也无力回天。陈友谅60万大军毁于一旦,但张定边在最后阶段仍没有放弃,表现出了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当时,鄱阳湖一片火海,陈军死伤无数,陈友谅也中箭身亡,张定边也如当年赵云在万军丛中护阿斗一样,誓死救主,冒着箭雨抢下陈友谅尸体,并护陈友谅之子陈理突围,撤回武昌。朱元璋乘胜调军围困武昌,陈友谅元帅张必先被擒,而张定边顽强守城,坚持了两个月,终因孤城无援,城破。张定边誓死不降,又率一支兵,冒死突围。此后逐鹿于荆襄之间,但自知大厦已倾,无力回天,于是劝慰士卒解甲归田,大家虽感将军不弃之恩,但无可奈何,只有泪眼相别,各奔前程。从此,张定边改名换姓,混迹江湖。

大明建立之后,朱元璋曾派人寻张定边出山,但他傲骨铮铮,决不仕明,遂出家为僧。在出家期间,曾带领众僧开垦禅田50余亩,以济贫民。相传他一次在山间练功,遇一猛虎,便拿禅杖杀死了它,展现了他的绝世功力。张定边善始善终,自1318年到1417年,活到99岁,可谓高寿。

总之,陈友谅得张定边是他的福气,但他得之而不惜之,更不会用之,自然难成大气。他一生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是其性情决定了他的失败。张定边在他各个时期都表现出了不亚于诸葛亮的远见和智略,但都被他浪费了。但张定边一生不事二主,可谓一位绝不亚于关公的忠义之士,尽管没有成就大业,但也不愧此生,令人敬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