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

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1)

编者按:本章节讲议论文检测客观定的选项,可以用三种符号标注,并且还说明了选项判断的一般程序。本文适合中小学教师、中学生和教辅编撰者(或者辅导孩子语文作业的家长)阅读。

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2)

选项

如果是客观性的选择型命题,除了读问题(题干)还需要读选项。读选项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判断的过程。根据思行合一的原则,阅读选项同样要筛选并标注要点。只不过,在这里,要点侧重于疑点。肯定地说,我们阅读题干和选项,都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不必要颠倒)。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对文章已有相当的理解(否则,我们的标注就白费了),于是,我们带着这些理解的前见阅读选项,就容易发现选项的疑点。

这些疑点,可能是与原文的信息似有不合,也可能是推断的逻辑似有错误。这些疑点,又往往不是整个选项,而是选项的部分表述,于是,用筛选符号标注出这些可疑部分,是非常必要的,这就如医生初步诊断病灶。假如我们阅读过上面第一节里引用的文章,我们就可以试着阅读选项:[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读上面的选项,我们发现A项的“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值得怀疑,D项“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值得怀疑。A的说法,等于把“不可无‘我’”理解只是“自我表现”,似乎过于绝对。D把“绝对顺从”理解为是“在建立‘我’”,似乎了缺乏根据。但是,究竟是不是不符合文意,可以再回到原文,寻找相关信息对照。在对照之后,做最后的判断。

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3)

回到文章,第三段有“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从而可以判定A项错。第六段有“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从而可判断D项错。

在阅读选项时,除了用筛选符号(─)标注疑点部分外,还可以对比较确定的选项用“∨”和“×”标注出符合(正确)项和不符合(错误)项。疑点选项,通过回到文章,进行信息对照确定判断之后,再打上“∨”或“×”,就算解除了疑惑。譬如: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3]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通过阅读,初步判断,A有可疑之处,B、D为正确,C为错误。到此为止,答案似乎应该出来了,就是C,但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有必要回到文章,检验一下A处的疑点。疑点处是关于体验“非我”的,可以寻找文章中有关体验“非我”的信息。第二段有“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猴子是客观现实,因此是“非我”;观察模仿,就是体验,这讲得通。由此,可以断定A项为正确,可以打上“∨”。那么,最后的答案,就确定为C。

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4)

通过上面的经验,可以知道,阅读选项有三个符号运用,一是筛选符号(─),一是正确符号(∨),一是错误符号(×)。阅读选项的程序,大约可以是:①初步判断、发现疑点(─、∨、×)——②回到文章、对照信息——③最后确定、解除疑惑(在疑点项补上“∨”、或“×”)。

这里要说明的是,阅读选项,发现疑点不容易,但解解除疑惑更为不易。尤其是,如果命题选项制造过于迷惑人的话,要解除疑惑就更为难。这就如,病毒如果过于顽固,医治它就更难一样。但是,不管选项的理解“病毒”制造得多么高级,我们解题的原则不会变。那就是:

首先回到文章,寻找与疑点相关的信息根据,仔细、认真地对照,看选项信息与文章的信息有否有偏差,如果确定有信息偏差,可以判断选项为错(或不符合);如果确定信息没有偏差,还要看其推理是否合逻辑,若合逻辑,可以判断选项正确,若不合逻辑(也就逻辑偏差),可以判断选项为错。

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5)

注:

[1] 2010年广东卷论述文钱谷融《不可无“我”》的第一道选择题。参考答案为:A、D。

[2]2010年广东卷论述文钱谷融《不可无“我”》的第二道选择题。答案为:C。

[3] 此为解除疑惑后补上的“∨”,故加上括号。

课文预测题目的方法(三种符号一个原则)(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