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规矩是什么(的门道和讲究有哪些)

#元气过新年#

拜年是北京城的传统习俗,是老北京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拜年的“包装”日渐更新换代,但是,老北京人过年的传统、拜年的习俗和在这传统与习俗中蕴含的对亲友的祝福、对新年的期望,并未随着公元纪年数字的增加而减少、淡化。

据说,“拜年”习俗的产生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它的名字叫作“年”,它每逢腊月三十的晚上都会出来吃人,将老百姓弄得人心惶惶。后来,老百姓为了安抚它,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便备些肉食放在自家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后,大家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久而久之,这种习俗被流传开来,被称为“拜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拜年的规矩是什么(的门道和讲究有哪些)(1)

说起拜年的历史,还很久远呢!

据说,拜年之风,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还衍生出了“飞帖”这一重要的拜年方式。所谓“飞帖”,主要是指倘若坊邻亲朋太多,自己难以亲自登门遍访,就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这种拜年方式被称为“飞帖”。所以,那时候家家门前都会贴上一个红纸袋,上面书写“接福”二字,专门用来承放飞帖。对此,宋人周辉在其所著的《清波杂志》中就曾经有描述:“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如今逢年过节比较流行的赠送贺年片、贺年卡,就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及至清朝时期,拜年的方式开始复杂起来。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拜年方式。地位低的人必须向地位高的人拜年,如京师大臣必须向皇帝拜年,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向本府主人拜年,本族的晚辈必须向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拜年,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向岳父家拜年等。

在旧京,老北京人拜年都有哪些讲究呢?

(1)遵循合理的拜年顺序,即先近后远。

第一是先从家里的长辈开始,大年初一早起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施礼时要从辈分最高的开始。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第二是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接着就应该外出向本家亲戚拜年了。其中,初一或者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需带礼物,一般要逗留、吃饭。

第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到同事、朋友家拜年,一般不宜久坐,寒喧问侯几句便可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第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拜年的方式比较简单,进院门见面后彼此一抱拳,随声说道恭禧发财、万事如意,然后到屋里稍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意思到了即可。

(2)到亲朋家拜年,必须带礼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是不能空手去的,必须要备有礼物。在旧京,礼物中什么都可以缺,但唯独不能缺的是点心匣子和糙细杂拌儿。点心匣子,富裕的人家一般送蒲包装的,上面铺一层油纸和红纸,里面装的是大小八件,分两包提着。穷人家一般会送纸盒装的,里面装一些槽子糕、馒头什么的,但无论里面东西再少,上面那一层红纸是不能少了的。糙杂拌儿指的是花生、瓜子、核桃粘之类的坚果,细杂拌儿指的是北京蜜饯、炒红果等。

(3)拜年时间要把握好。老北京人平时都非常忙,起得早,但过年过节期间一般都会趁机偷个小懒,起得比平时晚一些。所以去人家拜年的时候不能去得太早,因为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也有的人喜欢晚上去人家拜年,一坐就是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所以,一定要合理地把握拜年时间,除了去亲戚家拜年需要吃饭,逗留得时间长一些,一般的亲朋好友、左右邻居,最合适的逗留时间是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的客人。

(4)拜年仪式有学问。老北京人拜年的通常仪式是:一为叩拜,主要是晚辈向长辈叩拜,在叩拜的时候要跪拜磕头;二为躬身作揖,主要是晚辈向长辈拜年用。先是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的时候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三为抱拳拱手,主要是平辈人之间拜年用。先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然后再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四为万福,主要是妇女拜年时用。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五为鞠躬,这种拜年方式既可以晚辈给长辈拜年时用,也可以平辈人拜年时用,也可以男女相互拜年时用。

(5)拜年礼节。在旧时,老北京人拜年比较讲究这样的礼节,即到人家拜年,首先要冲着佛像、祖宗牌位和长辈三叩头,然后才是相互作揖拜年。

拜年既是一种老礼儿,也是一种人情。中国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达或不好意思表达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机抒发一下。人们抱抱拳、拱拱手、道一句“给您拜年”,一切都很简单,事实上却是一种仪式。在这种简单的仪式中,平日里的误会、不满化作祝福、赞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整个社会的氛围更和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