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十分密切。细数起来,中日两国曾经发生过许多次的战役。比如,明朝的抗倭战争,近代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唐朝时期,中日两国就发生过战争。这就是白江口之战,此战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碰撞,战争的结果决定了今后中日两国1000年的关系。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1)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王朝之一,唐朝初年,朝鲜半岛正处于分裂状态。那里有着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其中,高句丽立国最久,地盘最大,人口众多,国力雄厚。为了对抗中原王朝,高句丽与百济,倭国(日本)联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2)

图片来自网络

早在隋炀帝时期,隋朝与高句丽就势同水火。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但因为指挥失误等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且,因为征讨高句丽动辄出动百万大军,劳民伤财,民不聊生,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也曾亲征高句丽,最终也无功而返。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3)

图片来自网络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三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4)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日本之所以愿意帮助百济复国,不知出于好心,而是日本想借此将日本的势力渗透进朝鲜半岛,实现其扩张的野心,不得不说日本人真是狼子野心,不自量力。次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5)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的国力一直落后于亚洲的其他国家,在隋朝隋炀帝的时候,日本曾四派遣隋使前往隋朝学习。不过,在当时,自大的日本天皇只看到大隋经济上的繁荣,却小瞧了大隋的政治体制和军事实力,即使派遣了4次的遣隋使,也不过是数量极少、质量中等的官员而已,与唐时的遣唐使不可同日而语。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6)

图片来自网络

敏达天皇虽然算不得锐意进取,却也想要改变日本的这种现状。然而,政教合一的日本很难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于是,敏达天皇把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的任那。相传在古时候,任那是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政治机构,它的所属人是日本,但是,后来任那被新罗国收编,成了新罗的一部分。敏达天皇就是想利用“收复任那”这个借口,吞并新罗,在朝鲜半岛复杂的局势中,分一杯羹。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7)

图片来自网络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4万2千人,战船1000余艘,而唐军13000人,战船170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8)

图片来自网络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这一战,不仅奠定了大唐在亚洲的地位;而且,还帮助新罗国打击了百济和高句丽,为新罗日后统一朝鲜半岛奠定了基础,也确定了大唐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使得日本人患上了“恐唐症”,认识到了日本和唐朝之间实力的巨大差距。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

那么,为什么四万日军会败给区区一万唐军呢?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9)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一点就是当时日本的军事技术还非常落后。当时,日本流行的还不是后来的武士刀,太刀。而是被称为中原直刀的铁刀,其实就是我国汉朝的环首刀。三国的时候,日本女王就进贡魏国2把五尺刀。

现在日本和美国博物馆还有这个时期的日本中原直刀。而且这个时候,日本人还不会骑马用刀,到了平安时代后期和镰仓时代,有血槽的大太刀和弓箭才大量装备日本骑兵,使用有弧度的太刀,借助马的速度,进行骑马砍杀。

日本虽然从汉朝学会了青铜长矛的制造,但是性能非常差,所以大家更喜欢使用薙刀。一直到织田信长时代,日本才制造出合格的长矛,也就是6.37米长长矛。以500枪兵队,就让使用短枪的斋藤军无地自容。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10)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早期弓箭也是竹弓,威力比较弱,日本的超级大弓都是镰仓时代才出现的。但是,也有很多短弓在《信长公记》中,赤塚之战的织田、山口两军更是走到了5~6间(10米左右)的距离才开始对射。而且日本习惯进行平射,也就无法打击远距离目标。日本出土的马匹基本都是130厘米身高,而在南部的马匹更是只有100-120厘米身高,只适合干农活和驮运。镰仓时代以后,才出现130厘米以上身高的马匹。

而且,日本马有一个特点是马头不是高昂着的,颈部比较平直。看起来矮胖不威武,腿部粗短,适合山地生活。日本马在速度也比较慢,以100米跑的速度,算起来也就只有40公里时速。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11)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与隋唐广泛接触,日本才开始发展骑马武士,改良军马。日本盔甲最出名的大凯也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的,在白江口战役的时候,日本的短甲大部分都是皮甲,防护能力很差。

而且日本骑兵不会进行长矛冲锋,马上冲阵,近战突击。最喜欢在阵地前对射,还有使用军刀进行小群战斗。到战国时代日本骑兵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长矛,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让唐军以少胜多,让日本1000多年不敢窥视东亚大陆。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12)

图片来自网络

而唐军的制胜法宝之一便是弓箭和唐横刀,唐军强弓硬弩的威力自然不必多说,而当唐朝将士与日本武士近距离厮杀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横刀。史料记载,这种集汉族人民智慧与技艺的名刀,源自于汉代环首刀,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包铁工艺和分段淬火技术打造,其刀刃的锋利度和刀身的柔韧性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而唐横刀造价亦是十分昂贵,据说,一把上等唐横刀的造价为一名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13)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唐帝国的规制中,大将领兵最多是两万名士兵,普通将军最多是一万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在这一万两千五百人中,必须配备一万把横刀,这种杀人利器也就成了唐军的标配武器,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当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经济实力的强大。而且,唐军长期与四周的游牧民族国家,包括突厥,吐蕃,契丹等国家发生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白江口之战谁打赢了(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战)(14)

图片来自网络

经济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导致中日第一次战争中,日本虽然兵力是唐军的四倍,却被打的溃不成军,最终只能像缩头乌龟一样,缩回自己的国家,藏起自己的野心,向大唐卑躬屈膝,派出遣唐使向中国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