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桩十条入门级必备知识(预应力管桩成本管控)

一、沉桩现象近年,预应力管桩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广泛,施工工艺成熟,承载力稳定但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预应力管桩十条入门级必备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预应力管桩十条入门级必备知识(预应力管桩成本管控)

预应力管桩十条入门级必备知识

一、沉桩现象

近年,预应力管桩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广泛,施工工艺成熟,承载力稳定。但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在土质较好的砂土、粉土、黏土地区,按照设计桩长施工后,复压的单桩承载力超出设计值达25%~100%。
  2. 在土质较差的软弱土地区,按照设计单桩承载力极限值压桩时,实际的桩长超设计值达到1~2倍。

二、原因分析

究其上述现象的原因,根据沉桩过程中桩土的作用原理,主要考虑是侧阻的退化和侧阻的时效因素。

1、侧阻的退化机理

(1)土单元主应力方向旋转使径向应力减小。当某一位置的土单元位于桩端以下时,土单元处于压缩状态。沉桩时土单元位于桩身处,土单元处于剪切状态。当土单元中出现剪应力时,主应力方向发生旋转,由于土单元主应力方向旋转引起体变(体积变小),从而引起桩周土体中的应力场发生变化。

(2)桩周土(针对砂性土)拱效应使径向应力减小。沉桩时,在高应力的作用下颗粒部分破碎。在挤土的过程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破碎的颗粒在超孔隙水压力的作用下向外挤出,使远处砂土间的孔隙密实起来,如同拱一样部分阻碍径向应力施加于桩上,从而使作用于桩上径向应力减小,导致桩侧阻的减小。

(3)桩土摩擦角的减小。在桩入土之前桩身相对粗糙度较大,入土之后由于细颗粒填充桩身的凸凹表面使相对粗糙度大大减小,致使桩土摩擦角减小很多,从而使桩的侧阻发生了退化。

2、侧阻的时效性

(1)桩承载力时效性一般是侧阻力的时间效应。沉桩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桩的侧阻力会逐渐增加并趋缓,桩的端阻力虽有变大的趋势,但一段时间后就有所减小,且端阻力占比较大,故单桩承载力呈整体增加的趋势。

(2)当桩静压到砂土中时,桩附近的砂土出现较高的剪应力。桩就位后,高的剪应力暂时被限制释放。在高的剪应力下出现剪缩现象,随着土的蠕变,剪应力被释放,砂土呈现剪胀趋势;但桩的存在限制了砂土的剪胀,从而表现为水平有效应力的增加致使承载力随时间增长而增大。

(3)在黏性土中,长度较长的静压桩其最终的极限承载力比压桩施工时的终压力要大,在某些土体固结系数较高的软土地区,静压桩最后获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比终压力值高出1倍~2倍,但是黏性土中的短桩,土体强度经一段时间的恢复,摩阻力虽有提高,但因桩身短,侧摩阻力占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比例差异不大,最终极限承载力达不到桩的终压力。

三、指导意义

1、了解预应力管桩的侧阻退化机理和时效性,对实际工程中桩的成本管控具有重大意义,节省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给社会和业主方创造了价值。

2、对于软弱土地区,沉桩的压桩力可按照0.7~0.8倍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控制,待14d后进行复压,避免桩长超长使用,增加成本。

3、对于土质较好的地区,沉桩时,长桩长度,粉(砂)土可按照0.7~0.8倍设计桩长控制,黏土可按照0.8~0.9倍设计桩长控制,待14d后进行复压,减少有效桩长,降低成本。对于短桩可按照0.9~1.0倍设计桩长控制,待14d后进行复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