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次上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多次登临庐山)

我觉得用“行游人生”描述李白的显性生存状态是相对妥帖的。

他心里抱定了“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准备走遍中国。

人要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不知所终的行游,并且始终让精神依附着青山绿水,依附着山水间隐藏的天地大道,我更觉得李白前无古人。

李白先后五次到了庐山。726年春天,25岁的李白离开蜀中,出三峡过荆门到江陵,一路奔波。那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了庐山。就是这次去庐山的路上,李白说“自爱名山入剡中”。

或许在离开蜀中的时候,李白就下定了游走庐山的决心。当年,太史公司马迁南登庐山,寻访大禹治水的踪迹,探寻人生之道。山水诗歌鼻祖陶渊明在庐山脚下过着隐逸闲适的生活,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清香味道,定是穿透了青年李白的心思。

李白五次上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多次登临庐山)(1)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眼睛里,晨光下的香炉峰紫烟如纱,雾岚渺渺,充满画意。远望过去,飞瀑犹如顺滑的丝绸高挂在山前。瀑布犹如仙人甩袖般飘荡下来,很是绵长。飞瀑落潭,优美流动,这真像是银河从天而来。《望庐山瀑布》里,有朦胧、壮美、灵动、雅致和大气,更有恰到好处的夸张和曼妙的比喻。

同样是写庐山飞瀑,孟浩然有“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彭蠡湖中望庐山》)的诗句;中唐诗人徐凝有“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的诗句。但是,和李白相比,孟浩然没有李白的出神入化,徐凝没有李白的灵动巧妙。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很是看好李白的这首诗。他曾经比较过李白和徐凝的庐山诗歌,不留情面地说过“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在苏轼看来,诗仙李白写庐山已经是一个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我想几乎没有人没读过这首诗,它之所以有穿透力,大概因为李白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写出了它的万千气象,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

李白五次上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多次登临庐山)(2)

在另外一首《望庐山瀑布》中,李白用词看似信手拈来,却犹如飞蛾扑火般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仰叹。“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面对这样优美壮阔的景象,还有谁能不怦然心动。李白显然已经醉了,“原本就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的我,站在庐山瀑布之前心境更加开阔澄明。何必去赞叹那些雕凿过的山水景象呢,庐山飞瀑足以洗尽心中俗尘。一直想着归隐山水之间,我这想离开纷繁世间而永远居住在这里。”

没有任何一处山水像庐山这样让李白着迷,他“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显然在李白心中,庐山成为他行旅中的别样风景了。“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

如果说完全是庐山的自然风光让李白陶醉的话,我觉得这还是有点小瞧这位伟大的诗人了。庐山一定有更让李白割舍不开的东西。

作为文学意象中的庐山,曾经让谢灵运为之动容,他写下了优美的庐山文字。陶渊明是一个归隐田园的高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和庐山相伴,当我们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艳羡那方世外桃源。生活被日常烟火弥漫着,谁都希望过上桃花源里宁静祥和、自由平等的生活。

然而,谁都不能,包括一心向往庐山的李白。

我一直以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里,有李白浓得几乎化不开的无奈。“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这就是李白式的率真、自由和豪迈。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呀,那时候,定是不会有职业旅行家。而李白却爱好游历,庐山云霞叠翠、满眼锦绣,湖光山色相融,自然人文辉映。

李白五次上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多次登临庐山)(3)

李白歌庐山,写庐山。既因庐山之美,又因庐山之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760年,李白遇赦后重游庐山。经历人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李白眼前的庐山还是那个庐山,而他的心境早已不是“疑是银河落九天”时的心境了。

庐山好静犹在,而隐退之心却成为块垒。理想破灭,只有寄情山水。心里是那样的寂然,那样的落寞。是庐山,激发过李白的豪情;又是庐山,让李白一心隐世。

出山、入山;再出山、再入山。李白牵念庐山,多次登上庐山,因为庐山知道李白式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