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

近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召开了虎年首个会议,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从2011年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升格开始,合作区的发展已正式步入第11个年头。

彼时的两座城市,一个是开放窗口,一个是经济洼地,以先进带动落后,促成了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的成立。

合作区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期限30年,定位为深圳“总部经济”与汕尾“基地经济”的融合体,由深圳市全权代管,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深圳经济飞地”。

2021年,在汕尾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合作区交出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0.91亿元的成绩单,从51.09增长到70.91,五年增长38.8%。

10年间,曾经的经济洼地如今怎样;而背靠深圳的合作区来,又在这10年里为汕尾带来了哪些变化?

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1)

合作区内企业生产车间 图源:新华网

产业结构优化

2011年,深汕特别合作区还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区域协作新模式——经济特区带革命老区、先发经验带后发空间。深圳有科研和技术,汕尾需要动能和方向,一拍即合。

天目新闻记者查阅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梳理了近十年地区经济数据,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上。

从2012年到2020年,汕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从16.5:47.6:35.9变成了14.2:36.3:49.5。很显然,随着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逐渐缩小,第三产业在汕尾的经济中分量逐渐抬升。

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2)

数据来源: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要说得益于深汕合作,那也是肯定的。按照规划,合作区的经济建设由深圳主导。换言之,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情况下,合作区从一开始被纳入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大棋中,一体规划,一体发展。

成立之初,深圳就为“开荒”阶段的合作区在招商引资、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注入,进行产业升级,形成强大的推力。

据当年媒体的报道,成立当年9月份,合作区就在深圳举办了首届招商推介会,吸引260家企业和机构参会,签约总额达114.36亿元。

到了2012年6月,已有52家企业正式签约,投资总额达583亿元,涵盖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食品加工、现代高科技农业等相关产业。

通过主动承接深圳市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转化,汕尾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基因图谱,在2013年的公报中,首次出现了“主导行业增加值”“现代工业产业”等统计数据,并一直将这一统计科目保留至今。

显然,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特别”作用已日趋凸显,最近几年更是吸引华为、京东、百度、腾讯等企业闻风而来,集聚在合作区及周边地区。

还有电研院汕尾分院、中瀚云大数据 智能制造产业园、力麟智能工厂信息终端政务及配套以及巨门数字新基建产业基地等项目的落地合作园周边,帮助汕尾向新兴产业要增长动力。

优化一产、提质二产、发展三产。2020年,汕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8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1.49亿元,比上年增长6.4%。这当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7%,教育增长6.5%。

发展空间打开

从落后到追赶,汕尾想必深有体会。作为革命老区,在过去交通基础薄弱的制约下,城市发展一直处于负重前行的状态。

合作区成立后,汕尾从群山环绕的临海城市变为了“临深”城市,成为合作区最近也是最天然的辐射范围。

2021年,广东提出五大现代化都市圈的概念,明确了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共五个城市。

都市圈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打开了汕尾发展的空间: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突破区域内行政壁垒和发展瓶颈,依托便捷交通网络,形成产业分工和要素、人员的的流通。

2017年,深惠汕快捷线正式开通,两地居民往返深圳和汕尾的时间只要70分钟。

2021年1月,在快捷线的基础之上,连接深圳西丽到合作区的深汕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最高时速350公里,全程耗时缩短至30分钟内,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的城际高速铁路,极大地发挥深圳对都市圈东部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空中交通对于汕尾的发展同样重要。在合作区中心城镇鲘门,一座被命名为“深汕机场”的通用机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建成后,合作区的鲘门镇将成为汕尾市乃至粤东最大的交通枢纽城镇。

港口方面,小漠国际物流港正式开港运营已于2021年底正式投运,通过与深圳盐田港、大铲湾港联动发展,形成深圳港口群之间功能互补的港口发展新格局。

加上已经开通的夏深高铁,在建的广汕高铁、汕汕高铁贯穿汕尾全境,潮惠高速、广汕高速、梅汕高速等交通网络交织成网,使得汕尾的彻底摆脱了交通不便利的尴尬局面。

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五年增长38.8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给)(3)

合作区一隅 图源:新华网

内生动力增强

有了成功的合作经验,又有成功的合作模式,更加坚定了汕尾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

近年来,汕尾和深圳合作共建了红草高新区、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海丰生态科技城和陆丰产业园区等,吸引一大批项目入驻。

陆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于2013年启动建设,2020年12月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目前已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建筑装饰材料、机械设备制造、电子器材、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数据显示,2016年—2021年9月,累计产值405.81亿元,创税约5.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2万个。

随着其它各园区的项目越来越多和相继投产,这也给汕尾的GDP增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汕尾海岸线广东第二长,虽有这么好的资源,但也是最近几年才得到了发挥利用。如今在碣石湾畔,就有几个千亿产业集群,还有像汕尾后湖海上风电、陆丰海洋工程基地项目、陆丰核电、湖东甲湖湾电厂、石化基地等大型新能源项目。

2019年,汕尾GDP首次超过河源,增速达到广东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GDP再超潮州,并在2020年和2021年两度拿下增速广东第一的桂冠。

谋全局者,后来居上。进入2022年,汕尾如何围绕深汕合作的成功经验借梯登高呢?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汕尾就产业创新和提高效率列出了五个关键词,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全域旅游。

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具体来看,加快把海丰经开区创建为省级高新区,力争把汕尾高新区列入国家级高新区考察名单,依托汕尾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产业方面,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同时依靠数字技术打造一批“5G 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