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心路历程解析(孙过庭所谓自然)

书谱,十四。

继续读书谱。

俗话说,书谱有三好,什么什么什么么。即有高层面认知,让我们了解古代高手如何思考书法,怎么把技术发展成艺术,又时不时开两副专治初级层面弊病的特效药,教后人避免初学流俗。这就是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全篇经验之谈,非为“理论”而理论。

当然,这其中也有些问题。书法教学是分阶段的,高层认知与初级实践放在一起讲,犹如茅台掺了牛二,玉液琼浆和土烧浊酒搅一起,一言难尽。喝贯茅台的嫌味儿杂,喝贯牛二的嫌刺口。

书谱也如此,里边内容是高低穿插着来的,这就像一个大师讲公开课,讲着开心,突然发现有爱好者连基础概念都不懂,故而又拿出几分钟补充基础概念,一会唠叨能把耳茧磨出来的废话,一会漫谈些玄之又玄的东西。

举个例子: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经常把这句话当理论挂嘴边的,几乎没有好好临帖的。反之,在一直认真临帖的人眼里,这就是句废话。

说这些主要是说明一点,看书论不要太较真,一定不要当书似的从头看到尾,要捡适合自己的段落看。如果看完之后有认为不对的,不好的,过分的,总之一系列认为与你认知不符的东西,先画出线来,跳过。千万别急着否认,因为那些都是以后需要突破的地方。

书谱没有一点内容是错的。或有部分在今天看来有些局限、片面,亦或表述有些繁琐,但它不是错的。

孙过庭心路历程解析(孙过庭所谓自然)(1)

看理论,多数分为三个状态。

一,xx理论废话真多。有这种感觉,要么已经做到了,要么一直没看懂。

二,xx理论真有道理。有这种感觉,说明似懂非懂。能摸着些端倪,但没真正看懂。真看懂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他有道理,而是书法这门艺术本身运行规则就如此。(而多数爱好者,当感觉有道理时,就会认为自己看懂了。这是一个理解深、浅的分界点。)

三,xx理论看不懂啊。无论是文辞晦涩,还是意识玄奥,有这种感觉,赶紧把这句话记下来,那就是你以后对书法“艺术”思考的方向。从写字变成艺术,本就是“形而上”的过程。文、意、书,三境是通的。

最后,其实还有第四点。

四,xx理论总结的真经典。有这种感觉,说明水平大抵入门了,基本规律和方向都已经了解,就是没古人理解的精致。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当今太过专业的细分领域理论,读到第四个状态就差不多了,练字够用了。

关于书谱,这是第十四篇文章,刚才说了很多如何学习理论。讲原文的话也就不讲太多了,说一段。

这段原文,“废话”居多。

刚才说过,感觉废话多的理论,要么是做到了,要么是还没看懂。

关键看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

孙过庭心路历程解析(孙过庭所谓自然)(2)

 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1,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所谓运用之方,由己出。

指的是对笔的控制,对字的控制,对作品章法的控制。也就是说,笔在你手里,用什么样的笔法,写什么样的字,最后达成一个什么视觉效果,都是你决定的。

孙过庭用了一个“虽”。

虽然是你决定的,但!写之前还是要仔细认真思考一下,布置一下,因为这个东西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能有些地方在写的时候没顾及到,糊里糊涂就过去了,那最终效果肯定是跟脸上长了青春逗儿一样。相信这点大家都有感受,一篇字写过几十遍,有时候往往会因为一个连带雷同,亦或字组处理不好,会导致通篇难看。

孙过庭心路历程解析(孙过庭所谓自然)(3)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这就是孙过庭告诉大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做”出来的。关键在于你做的时候是不是认真,是不是效果好。做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把“做作”培养成“习惯”。

千万别学太极大师那句“术高莫用”,会的人不用,与不会的人说不用,那是两回事。

高雅都是丫装出来的,不都是因为做着做着成了习惯,习惯习惯又成了自然。哪有天生高雅,天生粗鄙?

只知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是出于“无意”中,那请问为何此三位在书此作时都在40-50岁间?三位之前嘛去了,其他人又嘛去了,何至千多年间就这三本神品,且年龄段如此相仿呢?

书史中就曾经有过记录,米芾苏轼写手札,有时一篇要写很多遍,挑好的那篇送出去,明人就曾收藏过几对儿这样手札,只不过后来就只剩资料记载了。

书法一开始就是“做”出来的,学它的用笔规矩,学它的结构规矩,学它的章法规矩。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看看,多像一句废话,可它真难。40之前能“兼通”就已经是天才了,米芾又如何,改名时也才兼通而已,等到出入自然时,也已50出头了。

2,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那话说回来了,兼通之间都在干嘛呢?

心不厌精,意思是不厌其烦的抠细节,做精致。

手不忘熟,意思是抠着细节了,要熟练成自然。

等把这些规矩,变化,使用到做梦也忘不了的境界,自然就能随手随心。

届时又何谈“做作”?

孙过庭心路历程解析(孙过庭所谓自然)(4)

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意”是几十年的积累,沉淀。在没下笔之前,就知道下笔后是什么样子,且能随心控制其变化,心手相一。

所以讲庖丁的眼睛里,没有完整的牛。看见活牛的时候,哪块咋切,卖多钱,就已经了然于胸,还用等一边下刀一边研究咋切舒坦吗。

弘羊之心,这是一典故。桑弘羊,有兴趣可以查一查。预乎无际,就是指看的长远,看的细致。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你看到我在第二层,以为我在第一层,其实我在大气层。

3,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以前总有爱好者跟我求学,我便简要讲述要领传授。听闻之人,无不心领神会,即便不能做到理解众家之长,也能理解到书法的精妙与追求了。

这段就讲完了。

容易得见的是,整段都是老生常谈的废话。

什么差之毫厘,苟之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意在笔先云云,看起来没啥实质作用。

但我一直以为废话有价值。

很多爱好者觉着书法是一门比较风流潇洒的艺术,其实他与众多爱好别无二致,想要做得好,就会很枯燥。下棋想要水平高,天天不是复盘就是打谱,等到有朝一日,发现自己缺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赋,那时候也就消了对“老子天下第一”的念想。

确如此,一个技术动作,眼中能看到,心中能理解,手上能临出,但如想运用自如且高质,就是需要数年来锤炼,数年间,它就像你嘴边的一块肥肉,永远舔不着,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味儿越来越香。

这是很磨性子的一件事,大概也是能长寿的根本原因。练字其实并不快乐,只是偶尔看到肉味儿越来越近,有点小成就感而已。

觉着练字轻松快乐的,都是评论区书法大家。

孙过庭就是在说,书法没什么,就是要先理解这门艺术的规律,理解完再练,枯燥的练,把各项技巧练到如同吃饭拉屎一样称为日常习惯。能接受就好好干,不能接受就别当回事,当也白搭。

此文重点为两段,①读书论时,不同感受对应的不同阶段。②孙过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年轻人,耗子尾汁。

最后,专栏还是要推一推。

免费章节可以看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