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

01、朴素的年代,朴素的情怀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

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国内地第一场时装秀

1979年3月10号,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场时装秀,由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策划。因为找不到中国模特,只好请了八位法国人,四个日本人。按照当时的规定,入场资格被严格限制,只有外贸和服装界的相关人员才能“内部观摩”。在临时搭起的T台下面,中国观众身影模糊,黑蓝灰融成一片;台上的模特则潇洒穿梭,绚烂的衣袂飘动,仿佛身披彩虹。一位法国美女走到T台尽头。撩开衣服,坦然露出大腿,观众却如同见到洪水猛兽一样,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

现场观众的震惊反应,其实映射出了两层时代背景,首先当然是意识形态层面。70年代末,国人的服装风格极其统一,衣服讲究中性,尽量淡化性别特征。色彩上,除了军装绿外,基本就只有三种颜色:蓝、灰、黑。我们的审美观念,也像身上的衣服一样,单调保守。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

淡化性别特征的服饰

第二层则是生产层面,粗略来说就是四个字,服装短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数量高速增长,农业生产力又不够发达,关于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国家要首先保障粮食安全,要求“棉不与粮争地”。当时人们穿的都是纯棉粗布,棉花产量不够,自然会造成服装短缺。在一些贫困地区,全家人合穿一条裤子并不是天方夜谭。即便在城镇地区,很多家庭也买不到成衣,得用棉票或布票把材料换回来自己做,孩子多的家庭布票往往不够用。有人回忆当年的情景:学校发通知,开学要穿蓝裤子,妈妈先用布票换来便宜的白布,再用染料染成蓝色,放在炉子上用热水煮,很辛苦地熬夜弄完后,第二天早上,孩子们都穿上蓝裤子,而妈妈已经累的躺倒在床上。

当年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一来服装观念保守,二来也没有能力追求时尚。实际上,后来的国民服装发展历程就是基于这两点展开的。一边是消费者的穿衣理念变化,另一边是服装厂商生产能力的变化。

当时要解决服装短缺问题,又不能占用耕地,那就只能从材质下手,摆脱对纯棉的依赖。70年代,我们从日本、法国和联邦德国引进了四套化纤生产设备,分别在天津、辽宁、上海和四川建厂,投产之后就能用人工合成材料做衣服。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

的确良衬衣

于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流行起来,其实就是涤纶。它穿起来并不舒服,既不贴身,也不吸汗,天热的时候穿着很闷。但也有很多优点,不起皱,不缩水,不褪色,穿起来精干挺拔。对习惯穿粗布的人们来说,这就是时髦的象征,更重要的是,“的确良”的年产量达到19亿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穿衣需求。像“的确良”这种材质,是当时解决人们最基础的穿衣和保暖需求。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4)

布票

随着政策的保障与技术的不断进步,1983年12月1日,商务部通告全国,取消使用布票、棉絮票和线票,敞开供应棉布,这意味着,纺织原料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对于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历史不可能机械地演进,不能等全体发展到位后,才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原材料问题逐步解决的同时,国人已经萌生出新的追求,那就是款式。

02、跟随时代潮流,款式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让很多新鲜事物涌进国内,其中电影是人们了解时装的重要渠道。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5)

《追捕》高仓健

1978年日本影片《追捕》在国内上映,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高仓健饰演的杜秋魅力十足,他的穿着打扮也在中国流行起来,男人们疯狂抢购同款风衣,并且模仿他的样子故意把衣领竖起来,还要戴上一副蛤蟆镜,却不舍得撕掉商标。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6)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7)

喇叭裤

不过流行时间更久,影响更大的,是矢村警长穿的喇叭裤。据说喇叭裤是西方水手的发明,把裤脚做得宽大,是为了防止水花溅到鞋子里,后来才普及成了大众服装。传入国内后,它颠覆了我们对于裤子的认知。以前的女装裤子,拉链都是开在右侧的;而喇叭裤无论男女款,裤链都是在正前方。以前大家穿肥大的军装或工作服,身体曲线被隐藏起来。“男人是男人,女人还是男人”,穿上喇叭裤就不一样,臀部紧绷,大腿紧贴着裤管,裤脚则宽到能“扫大街”。在保守的长辈眼里,这种东西透着一股邪气,穿喇叭裤的人,会被批评“二流子”“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8)

《庐山恋》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9)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0)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1)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2)

年轻人穿的不仅仅是喇叭裤,更是身体意识的觉醒,是对传统的反叛。1980年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庐山恋》上映,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爱情电影,很快成为了时代爆款。张瑜饰演的女主角,在90分钟的影片里,足足换了43套服装,包括牛仔裤、连体款泳装、连衣裙,贝雷帽等等,据说每一套都是专门去香港订购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荧幕上的姑娘造型百变,银幕前的观众也纷纷动心,更加追求多元化的时装款式。

那时候缝纫机是“彩礼三大件”之一,上海出产的缝纫机畅销全国,而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蝴蝶牌,飞人牌以及蜜蜂牌。拥有一台缝纫机,是每个待嫁女子的愿望。踩着踏板,转着手轮,在绵绵密密的针脚中,对家人的关怀,对美丽的渴望,就都缝进了衣服里,包裹着身体,也温暖了岁月。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3)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前往洛杉矶参加第23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第一次竞逐奥运。在手枪慢射项目中,徐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下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领奖时刻,他穿着一身大红色运动装,胸前闪耀着金黄的“中国”字样。这是中国代表团的指定服装“梅花”牌运动服。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4)

许海峰

许海峰夺冠第二天,李宁又在比赛项目中独揽三枚金牌,接着中国女排也力克美国队,问鼎世界冠军。消息传回国内,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一点即燃,梅花运动服也随之风靡全国。它有两种标志性的经典款式,一种是前面提到的的红色款,另一种则是士林蓝加白色条纹,风格简洁,体感舒适,同时也更加耐脏,适合各类人群,因而也更加流行。一套梅花运动服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品牌。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5)

这一年还上映了国内第一部以时装为主题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影片中的上海姑娘有比赛穿漂亮衣服的习惯,称之为“斩衣”或“斩群”,女主角用一条红裙子把对手们“斩”得落花流水,电影上映后,红裙子也跟着流行一时。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6)

而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还有一种女士下装,几乎以称霸的姿态席卷全国,它就是健美裤。健美裤是由人造纤维织成,弹力很强。裤脚处往往还有两条带子,直接踩在脚下,穿上后非常贴身,能显示女性的身材美,所以又叫“踩脚裤”、“脚蹬裤”或“紧身裤”,凡是成年女性,几乎人人都有一条,人道是“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7)

健美裤

1987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国内,引爆了另一场潮流地震。无数城市青年,把它当成了时尚圣经,模仿里面的各种元素,跳舞要跳霹雳舞,听歌要听迪斯科。随之流行起来的,还有霹雳手套、发带、高帮球鞋以及蝙蝠衫。蝙蝠衫的袖子和侧面异常宽大,打破了国人习惯的服装结构,属于奇装异服,但它也正因此成为人们表达个性的载体。迪斯科女皇张蔷,无疑是最显眼的代表人物,伴随着清亮而动感的歌声,她以标志性的爆炸头和蝙蝠衫,强势引领大众娱乐的复兴。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8)

甄子丹也是霹雳舞达人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19)

霹雳舞少不了孙红雷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0)

张蔷

八九十年代,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款式,它的丰富与变迁塑造了中国人的穿衣风貌。但如果我们从厂商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则是产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用产能解决短缺问题,而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产能撬动的却是财富。这一时期正在发生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就包括纺织业。于是,服装加工贸易产业在国内落地,各地的代工厂遍地开花,其中制度灵活、数目庞大的乡镇企业是主力军。发达国家提供品牌、设计和销售渠道,而我们则提供土地、厂房和劳动力,保证服装质量。

那些年,为了孩子的学费,为了父母的安康,数以万计的中国女工离乡背井,从家里的缝纫机前,坐到了工厂的缝纫车间。岁岁年年压丝线,却是为他人作衣裳。和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没有殖民侵略,更没有奴隶贸易,是这些女工用勤劳的双手,为“中国制造”挣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我们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跃居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1)

致敬纺织女工

03、品牌之路,迈向全球

崛起之路不能停,随着服装产能爆发,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家,都越来越看重另一个关键词:品牌。虽然我们成为了第一大服装出口国,但实际拿到的利润非常有限,因为国内厂商还在产业链的底端。说得残酷点,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我们就只能给欧美国家干苦力。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2)

90年代,最先在内地崭露头角的,是来自中国香港的服装品牌,最为人熟知的,可能要属这三个:真维斯、佐丹奴、班尼路。当然,内地也不是没有过好牌子,比如上文提到的“梅花”牌运动衣,但整体来看屈指可数。而且即便是梅花牌,也在1994年就停产,因为耐克进入了国内市场。耐克资金雄厚,赞助了大量中国运动员,1987年的全运会上,梅花拿出100多万赞助费已经非常勉强,而耐克不仅在做服装,还出资保障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之后没过几年,运动员们就都穿上了洋牌子。没办法,我们当时的品牌实力确实不够强。

经过八、九十年代的经历和发展,一些有志之士渐渐认识到了国产品牌崛起,不仅仅能使厂商获益,对国家来说,也事关民族产业利益。在中国服装出口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许多个国产品牌也正在破土而出,国产服装品牌吹响了集结号。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3)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4)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5)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6)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7)

1989年,劲霸男装正式注册了中文品牌;1990年,七匹狼集团成立;同一年,李宁创建了“李宁”品牌;1991年,福建晋江的一家制鞋厂商,首次在门口挂上了品牌名字“安踏”;1992年,专做裤子的晋江磁灶福利制衣厂,把品牌名改为“九牧王”;1993年,浙江温州的美特斯制衣有限公司,注册了“邦威”商标,成为“美特斯邦威”的雏形;1995年,利郎时装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开始以“利郎”品牌销售男装。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同年年底,温州市勤奋小区里面诞生了一个叫“森马”的品牌;1997年以纯公司在东莞成立;1998年,福建柒牌时装有限公司完成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同年“鄂尔多斯”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鸿星尔克成立。就这样,中国服装产业的集团军已经显露雏形。当然了,毕竟诞生和发展时间还短,跟国外大牌相比,这些品牌还不够成熟,要形成战斗力尚需假以时日。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8)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29)

随着一大批国产服装品牌纷纷下场,时间也来到千禧年后。新时代、新气象,这一时期,演艺圈依然在引领大众审美,但以往人们更加关注影视作品,模仿的是剧中角色;而现在,随着追星文化和互联网兴起,明星艺人,尤其是港台艺人的穿搭风格,成了当年的时尚风向标。2008年以前,国内流行休闲风格,衣服大多比较宽松舒适,也比以往更加鲜艳多彩,但是常常采用混搭方式,大家似乎以纷繁为美,各种色调和元素集于一身。那几年,周董代言了美特斯邦威,谢霆锋、twins代言了森马,S.H.E代言了唐狮。野蛮生长时期,大家当时都没成为真正的大牌,但利用明星效应,这些品牌都在年轻人中迅速出圈。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业内还出现了一种现象,许多国产品牌借助商场和专卖店,进行疯狂扩张,主流品牌的门店数量,能够达到2000-4000家。直到2012年,这场开店潮才告一段落。然而,时代环境风云骤变,随着网购经济的迅猛发展,“韩都衣舍”电商品牌相继加入战局,传统服装行业的零售渠道必须随之升级,仅仅扩张店铺数量,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那段时间,各大服装品牌的库存问题持续恶化,到2014、2015年时,许多服装品牌又开始大量关店,开店潮变成了关店潮。另一边,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全球化的加深,以及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中国当代青年的审美正在迅速改变。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贴吧和QQ空间的地盘开始被微博蚕食,北上广的年轻人追求了美剧,并开始关注时装周的资讯。至于杀马特和非主流,已经悄然离开大众视野。与此同时,国外的快时尚品牌,比如优衣库、ZARA等等也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由于款式新潮,很受消费者青睐,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自然会受到影响。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1)

优衣库

许多国产品牌谋求转型,老国货爆发出新能量,服装设计焕然一新。2018年2月7号,“李宁”在纽约时装周惊艳亮相,成为国产运动品牌中的第一例。它在运动服装中引入潮牌属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设计感,衣服上印着方方正正的四个字:“中国李宁”。“李宁”成为国货品牌崛起的代表。历史一步步走向了当下,国家和民族属性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2)

04、服装的变迁,民族复兴的展现

这是一个和平但又充满不安的时代,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伴随的是西方的围追堵截。所谓时代是一个混沌而复杂的综合体,任何一个元素都不会孤立存在,服装行业自然也难以置身其外。衣服并没有国界,但服装厂商有。2021年3月,一些国际服装品牌宣布抵制中国新疆棉花,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纺织和服装企业乃至全国上下集体发声支持新疆棉花。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3)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贸易各种联系早已密不可分。世界不是由孤岛相连,而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污蔑、诽谤等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绝不妥协,退让半分;与此同时,我们也保持了理性和远见,既摆脱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也尽量避免了道德绑架,这些都是内心自信和强大的表现。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相信国货的力量,更愿意为他们去发声,而这份自信,一方面是我们综合国力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国货品牌的自身的奋进。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可见民族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美国的可口可乐,法国的香奈儿,他们早已超越实用需求,变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服装也一样如此,在满足遮羞与保暖的技术需求之后,衣袂之间还剩下的是什么?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之路,是与人民同在,为人民服务的“布衣情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让“一切皆有可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温暖全世界”。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4)

中曾根康弘

1978年改革开放到如今,40多年来,我们从衣服不够穿的心酸局面,逐渐增多了产量,丰富了款式,提高了品牌设计,一步步升级需求和能力。这些变化所折射的是中国的崛起之路。中国制造起初只能从原料价格起步,历经各行各业无数劳动者的努力,从代工生产到创意设计,从工艺技术到品牌塑造。乃至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一步步破茧化蝶、鱼跃龙门,才有如今的全球地位。很多国产服装企业的创业史,只是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2021年3月12号,国家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很重要的两点,一是扩大内需,二就是产业升级。服装产业当然也在其中,不久的未来,它必将闪现出更夺目的光彩,因为照亮它的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5)

传统服装的现状(从筚路蓝缕到)(36)

遥想总理在世时,生活十分节俭,一件毛巾浴衣穿了许多年,最后磨得像件纱衣。但他还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有一次出国访问,他的内衣被拿到我们的驻外使馆清洗,大使夫人看到后,难过地流下眼泪。她批评随行的工作人员,原来你们就是这样照顾总理的,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她不知道,是总理不允许给他添置新衣服,因为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难。现在人人都能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一键下单。而倘若能够穿越时空,希望能给总理,给那个时代的所有同胞都送上一件衬衫或睡袍,告诉他们,中国人不缺衣服穿。

你爱穿国产品牌的服装吗?文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品牌?欢迎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