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吃过亏却不能释怀(有时吃些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在邮票厂工作的人受朋友之托,代买了10版首套生肖猴票。自然,买邮票的钱是这个人垫付的,一共100元整。万没想到的是,当要把邮票交给朋友时,对方忽然又说不要了。要知道,在当时的那个年代,100元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没有办法,这个人只能自认倒霉,把那10版猴票拿回家压了起来。进入90年代后,邮票市价暴涨,猴票翻到了l0万元一版。这个人因亏得福,100元变成了100万元。

很多时候,吃亏并不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所谓的亏损与便宜就好像福祸一样,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诚然,得与失互为转化的结果有时也并非立竿见影,如同上述事例中买邮票的人,可是用了10年的时间,才从“吃亏”变为“占便宜”。

为啥吃过亏却不能释怀(有时吃些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1)

然而,如果没有当时的“吃亏”,又怎么会有日后的“便宜”可占呢?这样说只是想表明,吃亏往往是福报的一种积累。早有古人“吃亏是福”的感悟,人生在世,收获与付出相伴而行,却不可能次次相等。有得也有失,既不会有全得,也不会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亏则是收获与付出之间的平衡、得与失中的理性。如何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和品味。漫漫长途,难免会有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总会出现有争端的时候。这时如果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到底是吃亏还是占便宜,也未可知。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因礼贤下士而广为出名,冯谖就是一个为了报答礼遇之恩而在其门下效力的谋士。孟尝君曾经遇到“久债不还”的棘手之事,又无人愿意去承担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役。原来在几年以前,孟尝君封地薛邑遭受大旱,田地颗粒无收,百姓难以为继,不得已向孟尝君借了债。

但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薛邑一直没有优厚的自然条件,那里的人民不但没有转富,反而越来越惨淡了。于是,欠下的巨额债务就一直拖着。孟尝君也并非不通人情世故之主,几次派人讨债都无果而返,倒也没有怎么追究。如今,更是对此不知所措。正当时,冯谖自告奋勇,承担了讨债一事,并同时询问了孟尝君准备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些什么。

为啥吃过亏却不能释怀(有时吃些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2)

孟尝君说,就买点儿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派出讨债的使者,均有怨言。于是,冯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用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了个精光。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如实回答了事情经过,孟尝君大为不悦,慢慢疏冷了冯谖。数年之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回来了,纷纷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方才体会到冯谖当时的良苦用心:焚烧了债券,却买回了民心。这就是自古著名的“焚券市义”的典故。如论现实利益,孟尝君当年确实是吃了小亏;然而,日后的“大便宜”却给他带来了始料未及的惊喜。

可见,前期的播种收获了后期的果实;一时的改变也能为今后更加长足的发展奠定不可知的基础。愿意吃亏、不怕吃苦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也愿意为他人多做一些,在其看似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宏大、宽容而纯净的世界。在此便有着久远的快乐和幸福。

吃亏的人,一般都会得到旁观者的同情,不但赢得了好人缘,还会在道义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如此,改变了对于吃亏的心态,也改变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吃亏并非了无追求、碌碌无为,而是一种理性面对得失和追求的坦然,是一种面对索取和作为的豁然,是旁观于他人追名逐利而仍能保持宁静和明智的超然。

如同“而立”、“不惑”、“知天命”,在一次次小亏的损失中,便练就了一份清醒的思考和平释的情怀。由此达成的气质与境界,可谓是整个生命的蜕变。

为啥吃过亏却不能释怀(有时吃些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3)

在“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改变中,不再斤斤计较、不再患得患失。亏了一些利益的同时,轻盈了身体,涤荡了心灵,从而有了一个潇洒的转身。而人生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洒脱的转身中,舞动出一部精彩的华尔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