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狗一世界(终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曙光)

对于作家来说,写作没有回忆来的那么温暖与忧伤,只有自己的回忆才能赋予其生命。

作家阎连科回忆自己的过去经常去西安远见郊的玉米地,朝着旷荒无人的虚地区去,落日在前面,我身边只有野草,如此寂静,于是就写下了这本《年月日》。

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狗一世界(终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曙光)(1)

《年月日》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普通的言语,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人心的尔虞我诈,只有最普通的生活情怀。

《年月日》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人一狗一年苗。

阎连科用不起眼的故事,完成一次自我的救赎。

01一人一狗一苗

《年月日》发生在一场大旱之后,村里的人早就计划逃出去了,本来先爷也想着逃出去,但是最后选择留下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家的一颗玉蜀黍苗。

0就这样先爷就留在了玉米地里,身边还有一只盲狗。

因此一人一狗一株蜀黍苗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在先爷的世界里只有两件事,第一:活着,第二:守着玉蜀黍。

为了生存,先爷吃光了自家的粮食,实在没辙就挨家挨户去偷粮食,但是都没有找到吃饭的。

于是先爷想到了自家种在地里的种子,但是等种子吃完后,却不曾一群老鼠也来先找吃的,不曾想老鼠成为了先爷和盲狗的美餐。

因为那干旱,村里的井也都干枯了,先爷想老鼠善于挖洞,说不定能找到水源,殊不知碰到上了狼群。

就这样人与狼的较量就此上演,别看先爷已经72岁,他的斗志昂扬,最后成功打退狼群。

因为持续的干旱,对于时间的概念已经出现了模糊,在先爷这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年,什么是月,什么是日,只有白天,黑夜,日出与日落。

时间的流逝,带走了先爷,但带不走玉蜀黍

等玉蜀黍成熟了,人们却回来了,还有玉蜀黍的种子。

02翘首以盼最初的开始

我们何曾不想在自己的家长幸福的生活下去,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出一颗玉蜀黍穗。

先爷相信在干旱之后,雨水来临时,家长乡的人们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家园,所以这就是先爷留下来的原因,就去如结局那样,先爷的美梦成真,旱季过去,人们都回来了,但先爷走了。

就像小说的名字《年月日》,实际上故事里没有年月日,只有大旱,只留下一人一狗一苗。

有人认为那是结束,但是对于先爷那是活下去的一样,先爷的最后的死亡,玉蜀黍穗的开始,就如同时间的开始。

03黑暗永远战胜不了光明

书中提到先爷与狼群的苦战,不免想到我们的背包族挑战自我的极限,在未知的森林里,你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困难,有凶猛的野兽,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看到曙光。

我们孤身在一座的小岛上,刚开始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好奇变成了恐惧,

希望能早日离开这座孤岛。在等待救援的同时,还要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救赎。就如同书中先爷对着太阳发泄,看你能把我咋样?看你能把我咋样?

先爷的叫骂,并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对大旱的反抗,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呐喊。

先爷的生命也慢慢走向死亡,他却把玉蜀黍的生机留给了新世界,认为外面的人都会回来,这是生与死的较量,先爷的世界里已经没有年月日,回到了生命的尽头。

看到最后先爷已经去世,有人认为是悲剧,但我感觉这并不是悲剧,而是生命的开始。

先爷的去世,代表着新的生命的开始,大旱可以让一个村的庄家颗粒无收,但不能摧毁人的意志。

我们生活在物产丰富的江南,但是对于干旱无从了解,很难想象干旱的那种吃不上饭的那种心情,但是在世界的另一头,人们在经历着,我们只会从别人的口中干旱所带来的假想,到等自己经历了,也就另一种假象,原来它是真实存在的。

阎连科用简单的人物,呈现出干旱所带来的情景,通过一人一狗一苗,只要有希望,干旱就会结束,雨露就会来临。

写在最后

阎连科的《年月日》触动了我们对生活最深切的渴望,人类与动物的最终生存在与自然的协调配合,这需要尊重和爱护。我们知道这一点,尤其在瘟疫猖獗之际,我们感觉更为强烈。你会发现很少有人像阎连科那样描绘这一点。

这部小说的作者大胆的叙事,内在的独白,以及人类反抗命运的经典手法,完全超越了民族志的传统。

就如阎连科说的那样,“如果人类的祭日到来了,世界上只还有一个人和一粒种子会是什么样?”

灾难是暂时的,终会在黑暗中再次看到灵至神视的束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