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征税问题原因(新京报快评死亡税率)

尽管曹德旺已经辟谣“谁说我跑了”,但是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久前“吐槽”中国税负远高于美国的声音,还是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宏观税负高不高的争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重复征税问题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重复征税问题原因(新京报快评死亡税率)

重复征税问题原因

尽管曹德旺已经辟谣“谁说我跑了”,但是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久前“吐槽”中国税负远高于美国的声音,还是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宏观税负高不高的争议。

国税总局官网刊发文章称,“死亡税率”说法是在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文章还援引数据分析认为,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而天津财经大学财税学科带头人、知名财税专家李炜光,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死亡税率”并不夸张,并呼吁“别等到企业过不下去了再减税”。李炜光的声音同样是呼应着曹德旺:好牧羊人的职责应该是剪羊毛,而不是扒羊皮。

其实,关于“中国宏观税负高不高”的讨论,这些年来时有发生,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因为某个新闻热点而触发。相比以往经常是由研究机构报告发声,今年的“讨论发起者”、来自实业经营最一线的曹德旺的声音,更是再度点燃了大家对于税负的争议。此外,还有媒体报道,有女企业家在谈及税负时曾放声痛哭。

其实不用“曹德旺们”说,之前福布斯曾经发布过全球税负痛苦指数,其中认为中国的税负痛苦位居全球第二位。当时也出现了相应的争议和辟谣。

确实,由于税制和税率涉及不同的分析和统计口径,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容易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1年制定的标准计算,2014年、2015年中国宏观税负均为29.1%。与国际上普遍30%之上的宏观税负水平相比,中国的宏观税负确实不算高。

但是,为什么持续向好的数据统计和实际企业家甚至个人的感受相背呢?

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按照税法中规定的税率称为名义税率,但是,在实际征税中,由于计税依据、税收减免、税率制度等原因,实际征税对象数量与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数量也会不一致。

换句话说,我们的名义税率和呈现出来的统计数据并不算高。特别是在今年营改增推进后,名义税负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但是,问题就出在,高层政策上的减税,并不一定会等同于真正实业经营中的减负:中国税制与国外税制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政府财政收入除税收之外,地方政府还有更多的可裁量收入空间。最典型的比如“费”,还包括制度“之外”的行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还有因通货膨胀而提高的实际税率等。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在不断强调“减税”之外还特别提到“降费”的原因。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然如几年前一样,继续执拗在争议学理上的税率到底高不高、统计口径之间比较的差异,那么我们关于税负的讨论,依然还会陷入这些年来的无意义轮回。年年谈税负重,年年也有意见认为是“误导公众”,最后的结果除了无意义的口水和一地鸡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在国务院正在把减税降费作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抓手的当下,在曹德旺作为一线业界,再次把制造业税负带到公共讨论领域之时,这其实也是厘清税负问题的最好时机。

如何不让企业家一肚子委屈却无处抒发、如何让积极减税降负的国策事半而功倍、落实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这都首先需要追本溯源到关于税负的定义上。

不再纠缠于专业的税率和统计口径的无意义比较,政商学业多界共同讨论提出一个真正的各方信服的考量办法,用来衡量我们的税负水平,并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才是当务之急。

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明确指出了税收的四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两条就是税收的确定原则和便利原则。如果我们的征税税负到如今依然是鸡同鸭讲、公说公有理的糊涂账,那么我们永远都搞不清楚自己交了多少税,政府的减税政策也就无从施展。

文/费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