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

| 线平衡介绍

1、线平衡概念

线平衡是对生产线的全部工序进行负荷分析,通过调整工序间的负荷分配使之达到能力平衡,最终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这种改善工序间能力平衡的方法又称为瓶颈改善。

2、线平衡分析的主要目的

  • 提高人员及设备的生产效率

  • 减少产品生产的工时损失,降低成本

  • 减少在制品,减少场地的使用

  • 消除员工等待现象,提升员工士气

  • 实现单元化生产,提高生产系统的弹性

3、 线平衡改善工具介绍

线平衡改善的工具很多,在此重点介绍二种常用的工具方法。

1)四大原则ECRS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1)

  • 观测的次数(一般观测时间不低于10次);

  • 被观测者的素质(操作者必须为熟练工);

  • 观测时间的异常值剔除。剔除超过正常范围的数值;

  • 宽放时间的确定。结合生产的宽放种类给出正确的宽放率;

  • 2)根据观测的各个工序的时间,制作山积图:

    制作山积图时,需要对各工序的动作进行详细的拆分,直到动作不能再拆分为止。只有拆分的够详细,这样才为下面的改善做好准备和铺垫。

    3、改善策略选择(TAV为各工站平均时间,T/T为节拍时间)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2)

    4、实施改善

    根据上面选择的改善策略,运用ECRS、6M原则、IE七大手法、八大浪费、动作经济原则等改善工具和手法,对各工序进行改善。

    注意事项:改善完成后,需对改善后的效果进行确认,再次执行改善第二步,依次进行下去,形成一个改善循环。

    | 线平衡改善案例分享

    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标准时间如下,客户需求为1天17000Pcs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3)

    第一步:T/T确认

    T/T=1*20*3600/17000=4.36S Tav=4.19S

    第二步:对工序制作山积图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4)

    第三步:改善策略选择

    Tav略小于T/T,所以将T/T设为上限,消除瓶颈。

    第四步:实施改善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5)

    第五步:绩效对比

    改善前后各工序CT时间对比: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6)

    人均UPPH提高34.2%,平衡率从84.7%提高至88.9%,每小时产出由728PCS提升到880PCS,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士气,小组获得优秀TCC活动小组。整个车间有38条检测工程线,横向展开后将预计可节省100万经济价值。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7)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评价指标(生产线平衡改善)(8)

    • 节拍(T/T)

    • 工站、瓶颈时间

    • 线平衡率

    相关概念

    生产线上连续生产两件相同制品的时间间隔,它是由需求决定的。

    工站:一个或多个员工在一个工作地共同完成产品加工工艺中某一特定作业的操作组合。

    瓶颈时间:产线作业工时最长的工站的标准工时称之为瓶颈时间。(产出的速度取决于时间最长的工站)

    生产线平衡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均衡化,调整各工序或工位的作业负荷或工作量,使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或相等,最终消除各种等待浪费现象,达到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