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薯香(幽幽薯香)

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学校 高芸

秋风渐紧,叶舞菊香,又到了地瓜收获的季节,隐约间我似乎又嗅到了那诱人的薯香。

三十多年前,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种地瓜。每年春天来临,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建造育地瓜苗的池子,我们村子里的人管这工作叫“垒地瓜池子”。地瓜池子用土坯垒成,呈长方形,北高南低。池子垒好后,先铺上厚厚的一层肥料和细土,然后把精心挑选的地瓜大头朝下,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摆放在池子里。最后再撒上一层细土,盖上崭新的塑料布。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耐心等待地瓜出苗了。地瓜育苗工作,对我们小孩子而言没有多少吸引力,那时候,我和小伙伴关心的是育苗挑剩的地瓜多不多。经过一个冬天的窖藏,开春后的地瓜特别甜,尤其是那些水分大的“黄地瓜”,啃一口嘎嘣脆,嚼一嚼满嘴甜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又甜又脆的地瓜成了我和伙伴们最钟爱的“美食”。啃着地瓜在春风中奔跑,在暖阳下跳跃的画面也成了童年最美的记忆。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来说,“愁滋味”品尝得总是格外早一些。那些在田野间撒欢疯跑的日子随着年岁渐长变得越来越少,我和伙伴们开始跟随父母去田间劳动,慢慢体会到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不易。犹记得第一次和父母下地干活是一个暖暖的春日,一路跟在妈妈身边蹦蹦跳跳,山坡上的野菜、野花,路边突然蹿过的小虫子都让我感到兴奋。可劳动开始后,兴奋的小火苗就渐渐熄灭了。爸爸顺着地垄一个一个的刨窝,妈妈把地瓜苗一棵棵插在刨好的小坑里,我端着水瓢在后面浇水。水桶太重提不动,我只能端着水瓢来回跑,几趟下来浑身冒汗,手也酸,腿也沉,端着水瓢的手也越来越不稳,水泼泼洒洒浪费了好多。不用父母责备,我自己就开始难过。因为水塘离我家的地太远,山上的路又不好走,爸爸挑一趟水就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这来之不易的水却被我洒了很多,于是小小的心里蓄满了“忧愁”,为我的笨拙,我的无能为力,也为父母的辛苦劳累。

深山薯香(幽幽薯香)(1)

日子在父母的忙碌中一天天滑过,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在父老乡亲的盼望中走来了。割谷子、掰玉米、杀高粱、拾棉花、刨地瓜……好长的秋收呀!难怪妈妈总是说“长尾巴秋”,这秋天拖的“尾巴”可真是够长的。

那时候我家的谷子、玉米、高粱种得都不是很多,种得最多的是地瓜,山上一层层的梯田全都种满了地瓜。每年刨地瓜都是全家总动员,就连还未上学的弟弟也要参加收地瓜的劳动,而正读小学的我每天下午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地里去帮忙。爸爸妈妈在前面刨地瓜,我和弟弟在后面把地瓜一个个捡起来,拧净上边的泥土装进筐子里,然后一筐筐抬到地头。地瓜刨完以后并不是马上运回家,而是把大部分地瓜切成片,晒成地瓜干。晒地瓜干也是一项很繁重的劳动。我记得刚开始家里买了一把安在长凳上的地瓜刀,有一个木制把手,切地瓜时一下一下来回推动木把手,一个地瓜往往要切十几下,切完一堆地瓜得花费好长时间。每天地瓜切完再晒好天就黑了,记得有一次,月光很好,借着清幽的月光,爸爸切了好多地瓜,我和弟弟跟在妈妈后面摆地瓜干,后来又累又困居然趴在地上睡着了。爸爸妈妈把我和弟弟抱起来放到独轮车的篓子里,推着我们回家。我和弟弟在独轮车吱吱扭扭的哼唱声中睡了一路,隐约中听到了爸爸的叹息和妈妈的絮絮低语。我知道爸爸的叹息中饱含着对子女的疼惜和农人劳作的艰辛。

后来,家里买了切地瓜的“拧刀子”,两人合作,一个往漏斗里装地瓜,一个转动“拧刀子”,刷刷声里,地瓜片纷纷落下,一堆地瓜很快就能切完。虽然切地瓜速度快了很多,但父母每天依然是早出晚归,我们得抢着在天晴的日子里把地瓜干晒好。一旦碰上阴雨天,地瓜干就会发霉,出售时价格会大打折扣,甚至是不好出售。盼了一年的收成如果打了水漂,那对本就不富裕的庄户人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地瓜干入仓,农忙季节也就过去了。冬天来临,土里刨食的乡亲们总算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家家户户炉子点起来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挑几个顺溜的地瓜烤上,一边唠家常,一边等待地瓜飘出甜香,虽没有诗人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但温暖的炉火照样氤氲出了迷人的岁月静好。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却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一遍遍地问:“地瓜熟了没有?应该熟了吧,我都闻到香味了。”等地瓜一出炉,小馋猫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抓起一块,虽然烫手,却怎么也不舍得丢下,从一只手倒到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撕开烤得焦黄的地瓜皮,顾不得烫嘴就狠狠咬一口,一边张着嘴巴哈气,一边嚷着“好吃,真好吃!”吃到最后,地瓜把儿旁的一星瓜瓤也不放过,总是啃得干干净净,最后还要舔一舔嘴巴,生怕不小心让粘在嘴边的瓜瓤碎末溜掉。那时候,从没见谁把没吃完的地瓜扔掉,当然也不只是地瓜,只要是粮食,我们都很爱惜,不用大人嘱咐,也不用老师教导。因为我们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得来不易。

“想啥呢?这么出神!”对门嫂子的声音把我从纷飞的思绪中拉了回来。真是想啥有啥,原来嫂子来给我儿子送地瓜了。看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地瓜,闻着淡淡的薯香,心底有个声音不断回响,写点什么吧,既是对自己童年的怀念,也是对现在孩子的期许。在回忆的牵引下零零散散写下这些文字,只希望读到这些文字的人能从我的童年故事中读出稼穑的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从我的文字中品出勤俭的必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若如此,此文幸矣!吾愿足矣!

壹点号智简课堂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