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适用于什么(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将施行)

9月1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建筑专家分析,《条例》将促进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抗震管理将上升到更高层次,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适用于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适用于什么(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将施行)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适用于什么

9月1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建筑专家分析,《条例》将促进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抗震管理将上升到更高层次。

《条例》从方面为建筑防震“护航”

司法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人就《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答记者问时指出,为了明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相关措施,《条例》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抗震负责。

同时,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大建设工程等应当编制抗震设防专篇;对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等因素实行分类设防制度。

此外,《条例》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也作出具体规定。隔震减震技术的使用及相关标准规范也在《条例》中体现。

处罚力度将大幅提升

建筑工程抗震关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早在2005年,建设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不过,与即将施行的《条例》相比,后者对相关行为的处罚力度更大。

此前,《规定》提出当发现有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问题时,只是责令改正,且违反《规定》的罚款金额从1000元以下到3万元不等。但在《条例》中,违反条例规定不但会面临处分、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罚款力度方面,也大幅度“升级”,处罚金额从5万元到500万元不等。

各省市曾出台建筑抗震设防地方标准

记者梳理发现,全国不少省市出台了各自的建筑设防地方标准。比如2020年8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办抗震地方标准宣贯视频培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新修订印发的《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和《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标准》《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标准》有效贯彻执行。

2019年5月,《四川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正式发布,此标准为四川省工程建设强制性地方标准。该标准涉及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避震疏散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

2017年10月,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这是该省第一部专门规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 对话

此次出台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有何意义?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束伟农。

《条例》上升到法规层面,更具约束力

新京报:在《条例》出台之前,各省市对建筑抗震有何要求和管理?

束伟农:对建筑的抗震管理一直都有,之前都是按照建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来管理,另外还有加固规范、鉴定规范。但是所有的规范、规定都没有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因此,此次《条例》的颁布比之前进步了很多。

从约束力来看,《条例》的约束力显然也更强,过去是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但现在《条例》是以国务院令的形式颁布施行。

新京报:《条例》对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全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其负全责。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束伟农: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过去设计单位都按照规范来设计,其中就包括了抗震设防,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抗震设防的执行并不严格。

现在《条例》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抗震性能。换言之,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要负起主责,必须按照《条例》设计、施工,必须负起法律责任。有了这样的规定,我们国家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平将得到提高,标准执行力度也将加大。

将推进新技术在建筑防震中的使用

新京报:《条例》对新技术的使用也提出了要求,比如明确了隔震减震技术使用及相关标准规范。这一规范有何作用?

束伟农: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多抗震的新技术,比如隔震、减震。《条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后,将推动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建筑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基底部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隔离开来,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

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通过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减震可以将地震能量减少25%至30%左右,隔震能够将地震能量减少60%左右。

新京报:隔震、减震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应用得广泛吗?推广起来有何难度?

束伟农:目前,我国几个重大工程建设、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比如学校、医院等,很多省市都要求优先采用隔震技术,其次是减震技术。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

那么在这次的《条例》中提到了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必须要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设防力度。 其中第十六条就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隔震、减震技术难度不大,推广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提高思想认识。

新京报:《条例》从9月1日起施行,你预计会影响到多少建筑工程的施工?

束伟农:我认为对工程施工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因为我们本来就有抗震设计的要求,只不过现在要求更加严格了。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实习生 王苗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