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

一首不成篇的古诗,流传至今,我辈受教了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1)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到谨言慎行,要懂得“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世界是很大的,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还有很多,潜心学习,才能领悟到更多的真理,古人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以一首不成篇的古诗来解析一下这个事情,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2)

《咏菊》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首诗:昨夜的秋风吹过园林,吹落了满地的菊花,金灿灿的铺满一地。菊花可没有春天里的那些花朵这样的柔弱,我写下这段文字留给作诗的人慢慢品读吧。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3)

很多朋友可能会读到这首诗,但是理解其中意思的时候有觉得全篇不通,前后两句观点有所偏差,内容不够明朗。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没有错的,因为这首诗本就不能算的上一首成篇的诗,为什么有这样的说词呢?答案也是很简单的,前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后半句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写。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4)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对这事情做了一些笔录,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正巧王安石不在家,在书房中看见这首没有写完的诗,品读一番后,觉得有误,心中分析:“秋花指的应该是菊花了,菊花开于深秋之际,敢于秋霜鏖战,平生只见花朵干枯在上面,哪有花瓣被出落的道理”。于是就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折上纸,用砚台压上,离去。王安石回来后,想到诗文写完就去书房,打开一看叹言:“这年轻人,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早朝一本奏折,把苏轼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5)

苏轼次年入秋之后,一夜秋风,出门看见眼前景象,心头恍然。“荆公诗言不虚,是我见识太浅薄了”。虽然王安石把苏轼下方到黄州,但是还是很欣赏苏轼的才能的,不就就让其复职翰林学士。

诗中上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秋风,用的是“过”这个动词,把秋风写的很是自然,没有任何顾虑的吹来,表现出王安石的眼界之高,心中胸怀之大。一片片的菊花花瓣被吹落,留下满地的金黄之色,这一句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只因后一句被年轻的苏轼添上了这自己的调侃之语,让王安石内心也是哭笑不得了。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6)

苏轼在诗中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春花说的就是桃花一类的花朵了,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中曾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夜风雨不断,不知那春天的花朵被吹落了多少?也说明春天的花朵刚长出来容易被吹落。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写道:“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天气转冷,百花已经开尽凋零了,只有这菊花在枝头绽放。菊花也就是秋花,菊在秋霜中绽放,在秋天是一盛景。岂能像春天的花朵那样被出落一地呢?这也是苏轼有底气写出下局的原因了。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7)

这首诗王安石也没有再续写后面一句,就把苏轼这句附在其后,也让很多都是的后来人觉得莫名其妙了,如果查看典籍,也是读不懂其中诗意的。若王安石写出后面一句,不知又是一片这么样的传世佳作呢

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首教育后人的诗词,作为一个教材,一个反面故事让我们理解其中的道理,我们看见的遇见的事情很合乎情理,但是不一定适合任意一种场合。世界是很大的,我们有了更大的眼界,脑中才能有更多的思维,事情用片面的事情去理解全貌,所谓的真理也不是唯一的。

你一定没学过的古诗(一首不成篇的古诗)(8)

因此,冯梦龙作戒世诗云: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喜欢小书生分享的朋友,请关注一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