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

一、何谓「大丈夫」?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先秦时期,「丈夫」表示「成年男子」的意思,引申表示「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后来渐渐表示「妻」对「夫」的称谓。

本文要讨论的是「丈夫」一词的词源意。

「丈夫」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一丈之夫」,要理解其词源意思,要从两点开始展开:

  • 第一,古人的发饰及其成人礼。
  • 第二,先秦时期的度制。

二、「夫」——古人的发饰与成人礼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经常以发饰代指人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如:

  • 垂髫
  • 总角
  • 弱冠
  • 及笄

汉字「夫」也是从「发饰」取像,全字像「一人头上束髻插簪」,以此表示「成年男子」: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2)

「夫」字反映的是先秦以来所形成的「成人礼」,也即「冠礼」和「笄礼」: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男子二十岁以后行冠礼,女性十五岁行笄礼,都就要改变幼年的发饰,束起发髻,插发簪,男性也会带冠,也即:弁冕,礼服上的帽子。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3)

正如《春秋谷梁传》所言「冠而列夫」: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古人用的发簪考古都有大量的发现,比如:殷墟妇好墓就发现过有400多个发簪: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4)

注1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先秦、秦汉成年男子有「中分束发」和「歪髻束发」两种方式。

比如秦陵兵马俑最常见的有「中分」和「歪髻」: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5)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6)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7)

注2


三、「一丈之夫」有多高?

「夫」表示成年人,「丈夫」表示「身高为一丈」的成年人,但是这个「丈」说的是一个大约数。

礼制形成于西周,「丈夫」一说也始见于西周,西周时代,成年人身高约为八尺,一丈十尺,所以,「八尺男子」称为「丈夫」:

《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一般来说:「一米三尺」,一尺约0.333米,八尺就是2.4米,比姚明还高,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从出土文物商代牙尺来看,商代的一尺大约是16厘米左右: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8)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9)

商代牙尺,注3

目前,还没有西周时代的度制文物出土,清代吴大澄尝试从西周的圭璧古器物,同时结合《考工记》等文献的记载,推论出周代的一尺约19.77厘米。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0)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1)

引自【注4】

吴承洛先生所著的《中国度量衡史》,在吴大澄的基础进一步考证,得出周尺是19.91厘米【注5】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2)

注5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西周一尺大约为20厘米,成年男人「丈夫」为「八尺」,大约是今天的160厘米左右,这就是比较合理了。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如果按照以上的数据,一周尺20厘米,那么,孔子身高为1.92米。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3)

1.92米,这个身高在今天中国也算高。

由于成年男子是古代政府的主要税赋来源,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很难知道每个人准确的年纪,所以,就采用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以身高判断是否成年。

所以,「丈夫」一词,恐怕跟古代的税赋制度有关。

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显示,在秦代,男子身高六尺就能判断为成年,才能给予刑事处罚【注6】。

从出土文物来看,战国、秦汉的一尺约为23厘米。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4)

孔子的大实话解析(咬文嚼字何谓大丈夫)(15)

引自:注6

所以,秦代「六尺」相当于今天的138厘米,这个身高估计就是11-13的孩子。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汉字「夫」的造字意图是「一人束发插簪」,表示「成年男子」。「丈夫」一词表示身高八尺的成年男子,取的是一个大约数。周代的「八尺」,相当于今天的160厘米左右。

所以,「大丈夫」也就是「八尺男儿」,「八尺男儿」相当于说的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

传世文献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照周尺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92厘米。

因此,孔子身高的确异于常人,但绝对不是网上有些人所说的比姚明还高,

------------------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80). 殷墟妇好墓. 文物出版社.图版148
  2. 沈从文. (200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上海书店出版社.,页85-86
  3. 丘隆. (1984).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文物出版社.页2-3
  4. 吴承洛. (2014). 中国度量衡史. 上海三联书店.页48-50
  5. 卢嘉锡总, 卢嘉锡, 丘光明, 邱隆, & 杨平. (2001).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科学出版社.页67
  6. 孔庆明. (1992). 秦汉法律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页101-102
  7. 同注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