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思孟学派的”核心人物,1500年后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传统儒学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1)

荀子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儒。在唐代之前,荀子和孔子的学生子夏二人,以其对孔学的传播贡献之大而享誉华夏,地位远高于孟子。

他们都自称为孔学正宗,但是在儒家思想能否治国,如何治国的问题上,意见相左。孟子坚持仁政主张,认为仁者无敌。荀子眼见天下大乱,礼坏乐崩,仁政沦为战乱的借口,于是改造了孔子的“礼制”思想,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围绕着是坚持传统的“礼制”,还是改革孔子思想,推行礼法并举,成为天下儒学最关切的问题,也成为荀孟之间辩论的焦点。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2)

孟子也跟孔子一样,为了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游说天下,他先后到过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鲁国等,所走路线跟孔子相当,孔子走了14年,而孟子走了20多年。

他第一次游说齐国,正是“田氏代齐”之后的田氏齐国时期,这时候齐国已经创办了天下第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孟子因是著名大儒,被聘为“稷下先生”,并封爵为“上大夫”。

但是齐威王创建的稷下学宫,其教学主导是“黄老道学”。齐国从第一代诸侯姜子牙以来,其基本国策都是“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因而在争霸图强的齐国,孟子的“仁政”学说只能被冷落。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3)

齐宣王在位时,孟子再一次朝见齐王,他的梦想就是通过东方大国来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昂齐宣王要跟孟子聊聊齐桓公、晋文公霸道之事,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的意思是:孔子没讲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接着谈仁政说:施行仁政则天下可运于掌,大王您是能为而不为。而您要向“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称霸天下,那是跟天下人对着干,其结果只能是“缘木而求鱼,后必有灾”。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4)

宣王口头上说孟子说得对,但却不接受孟子的仁政学说,因为这个时候那些讲仁政“王道”的诸侯国早就没灭光了,剩下的诸侯国全依靠“霸道”立足的。所以宣王只想把他留在学宫。最后孟子见政见不得实施,离开了齐国,还在齐国的边境停留了几天,想等着齐宣王改变主意,派人前来接回他。可是他再一次落空了。

梁惠王(魏惠王)问政于孟子,说东有强齐,南有霸楚,西有虎狼之秦国,奈何?孟子说:只要实行古代王道,即使用木棒也可以抗击坚甲利兵,因为仁者无敌。梁惠王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

总之,孟子所见各国国君,均不能接受他的仁政主张。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5)

不久,稷下学宫又来了一位大儒,他就是荀子。因他思想通透,见闻广博,教学成就突出,很快赢得齐襄王的信任,并被授予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

荀子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遍览诸子百家典籍,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名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子思孟子一派“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虽然效法古代圣贤却不得要领,乖僻背理而不合礼法,幽深隐微而难以讲说,晦涩缠结而无从解释。

这时期,黄老道学畅行于天下,围绕着是否吸收道家思想,以及如何吸纳道家思想的问题,儒家内部,齐国国都,一场轰动天下的交锋在所难免。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6)

这场大辩论的主题就是“天道人事”。自孔子以来,儒家思想的影响每况愈下,战国时期更是儒门冷清,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因此道法思想很受推崇,何况荀子是黄老道学的祭酒。

在儒家传统观念里,“天”就是神,就是道,但太遥远,不在人伦范畴之内,因此对“天”道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但荀子不以为然,他认为道家的“自然天”道观是可取的,天地不仁,它没有神性,如同山川的存在一样。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7)

关于天道,荀子虽然也对黄老道家的宋钘、尹文、神道、田骈等人进行了批评,但他基本赞同道家的天道说,但孟子认为这是不可理喻的。

而荀子却坚信自己是孔子的嫡传,因为孟子传承的是孔子关于人伦方面的,超出孔子学说之外的,孟子不谈,孟子一派以《论语》为根据。而荀子的思想依据是《孔子家语》,里面有关于礼法并举的思想。

所以他们虽都标榜是孔子的嫡传,但是学术方向不同,造成了观点的严重冲突。在荀子看来,天非人格神,它没有意志,没有善恶、美丑之心,没有生杀予夺之能。所谓神,就是阴阳转化的机能,由此机能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就是“天”。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8)

宇宙的生成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们认为的所谓“上帝神”造,他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世间的一切,都有其自行运化的规律,并非神秘莫测,这一规律的自然性跟人们的好恶没有任何关系。

他认为:人类只要能遵循这些规律,就能适度地改变它,人世间的所有祭祀仪式,只是出于人的自身考虑而强加给天的,即“志意思慕之情”,只是尽“人道”而已,与“天事”无关。因此他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著名论断。

世人皆知孟子以滔滔雄辩著称于世,宋代以来却很少有人知道,荀子也是雄辩家,文章以骈体著称,与屈原一起被后人称为“辞宗”。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9)

荀况以其对诸子百家的精深研究,尤其是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加上“稷下学宫”数千学士的拥戴,以及天下诸侯的推崇,使他底气十足,他对以人道为本的传统儒学理论,进行了逐一批驳,这完全出乎孟子的意料之外,孟子年轻时也曾豪气冲天,但是面对这位儒学晚辈的诘难,鉴于时局的不利,也只好矜持以待,以明月入怀般的心境规劝荀子尊先贤而守礼法。

当然,这场辩论,荀况完胜,天下士子们都把仰慕的眼光投向了这位才华卓具的年轻学者,从此,荀子成为儒家新一代的学术掌门人,并且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而这场辩论,开了创立儒家本体论构建的先声,也成了汉武帝、董仲舒杂糅儒、道、法、阴阳诸家,而成汉代新儒术的先声,为宋代“道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10)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孔子的学生中的子思、子夏、仲弓等,思想都比较开放,不太拘泥于孔学,子夏“西河学派”的弟子中,有法家、阴阳家、兵家、墨家,而荀况则是战国第一个将儒道思想合流的大学者,他的学生韩非子又是儒家中第一个《注老》《解老》解老的学者。

但是,随着两宋新儒学的兴起,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到朱熹,沿袭唐代韩愈的“道统”思想,按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儒家传道图,明确了儒家的道统之后,孟子被推崇到空前的高位,而子夏、荀子因培养了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受到宋儒质疑,荀子则因为培养了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又承认孔子问礼于老子而被宋儒踢出儒家道统之外(朱熹也承认孔子问礼于老子,他说说:“他曾为柱下史,故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子说得如此好”)。

孟子地位变迁的原因(孟子在论战败北后沉寂1500年)(11)

孟子死后1500年,元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代宗将亚圣颜回降为“复圣”,而加封孟子为“亚圣”,同时把荀子从孔庙中移除,以朱熹取而代之,这是否因为朱熹跟朱元璋是一家的缘故,似乎并没有定论。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一语道破其间秘密:后世道术分裂,非议儒家的,自然就不属于儒家道统。元到以后,理学上升为国家主流思想,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题源和标准答案,朱熹尊孟而反荀,孟子 与荀子的命运由此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