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如何调控(抑郁情绪理论原理)

一个心理咨询师带你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喜欢的关注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抑郁情绪如何调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抑郁情绪如何调控(抑郁情绪理论原理)

抑郁情绪如何调控

一个心理咨询师带你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喜欢的关注吧!

文/成林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一、情绪调节的外周神经机制

情绪与神经系统具有密切联系,情绪的驱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制约。比如,自主神经系统(ANS)调节着机体的体内平衡。早期的情绪生理研究,试图通过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测量识别与基本情绪相关的特定生理变化,这些研究通过测量心率、皮肤导电性(或电阻、电位)、皮肤温度、血压和呼吸,记录了心脏和血管系统方面的变化。

近年来,关于情绪调节的外周神经机制有关学者提出了重要的指标,即迷走神经张力,指出交感神经(SNS)和副交感神经(PNS)支配人体大多数的内部器官和躯体系统,它们是指通常拮抗的激活目标器官的到达效果。例如,心脏活动模式主要是由加速SNS激活和减速PNs激活的动态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减速副交感成分由迷走神经或第十对脑神经提供。

心脏迷走神经张力( cardiac vagal tone)表示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在心率的节律振动上产生相对的时间序列的影响,通过测量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而得到评价。RSA被认为反映了迷走神经对心率产生的影响。

波杰斯等继承了达尔文对迷走神经在大脑和心脏之间的双边交流的重要性的理论研究。波杰斯认为,迷走神经在自我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迷走神经是联系中枢结构和外周器官的动态以及互动关系的机制,阐述了特定的生理系统在控制情绪和调整情绪中发挥的作用,也阐述了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组织行为中所起的的作用,认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是情绪调节的关键( Porges,1996)。

二、情绪调节的中枢神经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这个回路是由前额皮成(PFC)、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ACC)、腹侧纹状体( ventromedial stria-um)等脑区所构成。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并产生情绪体验和行为的驱动力。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实际上是涉及情绪发生和情绪发展过程的整个机构。情绪的发生和意识的高级情感是以杏仁核为中心的大脑核心环路与前额叶皮层之间复杂联系所形成的结果。情绪调节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主观评价和意识过程来进行的,主观评价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应该如何合理运用呢?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的感官对同样的事件、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来访者对事件的反应,心理工作者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不能主观地评判是否正确,否则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该帮助来访者从客观方面分析事件。因此,情绪调节的复杂性,是由大脑核心边缘结构与额叶新皮层的神经通路极为复杂作用的来决定的,心理工作者应当尊重来访者对事件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复情绪,并对这些情绪加以客观分析、进而判断其是属于过敏性反应,还是应急性反应,心理工作者应该做出科学的、客观的、中立性的判断以指导来访者,进而提高来访者的理性分析能力。

许多心理学家在采用动物损伤研究和人类临床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功能脑成像研究的各种证据基础上提出,眶额皮层及其相联系的结构(包括其他前额区域、前扣带回杏仁核)是组成情绪调节内在回路的核心元素( David-son,etal.,2000)。

这些结构的每一种成分都在情绪调节的不同方面起作用这些区域的某个部位不正常或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正常时,情绪调节就很可能会失败,增加冲动性攻击的概率和暴力倾向。增加面部恐惧表情的强度与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有关,相比之下,增加面部愤怒表情强度与眶额皮层(OFC)和前扣带回(ACC)激活的增加有关,诱发愤怒的神经成像愤怒强度的表达,通常是自动的调节反应状态下形成的结果。冲动型感情性攻击很可能是由情绪调节失败造成的,因此,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就是因为情绪调节失败,没有找到自我调节的方式,正性与负性的情绪水平是不平衡的。

杏仁核在冲动性攻击中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杏仁核太多或是太少激活,都有可能分别引起过度的消极感情或对调节情绪的社会线索的敏感度降低。左侧前额激活的参加者能够更好地自动压抑消极感情,压抑消极情绪的努力可能与中央前额皮层和杏仁核间交互作用有关,笔者还发现,压抑消极情绪的能力与提高消极情绪的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格鲁斯等用MR研究表明,再评价会降低对厌恶场景的消极感情体验。对厌恶场景的再评价可以激活侧面和中央前额区,而杏仁核与中央眶额皮层的激活性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前额皮层参与调节各种情绪加工系统中的再评价策略。调节情绪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可测量的;前额激活模式的个体差异反映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而前额激活的个体差异在情绪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三、情绪与决策关系分析

在某种的状态下的情绪,对个体的决策起着干扰或影响的作用,因为情绪对认知加工的组织是相互作用的。已有不少实验研究证明,各种正性、负性情绪对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en,199:Meg,1989)。近年来人们对鱼性情绪的干扰破坏作用的探讨较多,通过了解正性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发现中等强度的情绪状态对心境、思维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相关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1,正性情绪强度与认知加工关系

正性材料的记忆线索使得对它的加工更为容易,脑内的材料在正性情绪状态下更容易被加工,证明了正性感情色调基本上涉及人认知及组织的全过程。正性情绪有助于人们应对麻烦事,能够减少对抗事件的发生。1sen(2000研究发现,中等强度正性感情状态对思维和决策的充分影响,有助于改善思维和决策的质量。在情绪影响思维的那一瞬间,人们在目常生活中难以注意到,所以人们并不会对它们施加什么影响。平常我们对中等强烈的正性感情状态本身也很少关注,只有在情绪比较强烈的状态下才会注意到它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当我们处于胜利在握的开心状态下举杯歌唱,这是“开心”促成“举杯歌唱”的影响。在人们得意忘形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忽略自己的形态,而这时它的作用常常是干扰性或破坏性的。为此,正性情绪或中性情绪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掩盖、稀释、修复或填补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为对我们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正性情绪强度与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在艾森(len,1992,1993)的实验室研究中,采用了诱发被试者处于中等程度正性感受状态下进行研究。比如,观看轻喜剧影片5分钟或得到一小袋糖果来做实验,用来与控制组进行对比,操作任务是对物品或字词进行归类。实验结果发现,引发中度正性感受状态下的被试组比控制组的归类操作更顺利、更灵活。对物品或字词差别挑选操作的结果也是如此。这些实验可以证明,正性感情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心情感到愉快的人比一般感受状态的人更能够对刺激做出概念上的联想,发现差异和复杂关系。这种简单的判断、分类、归类的操作比中性情绪的人更为顺利,这因为处在愉快状态下的思维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能够进行更多的联想,可以更好地去感知觉相似性或差别。

有的研究还发现,情绪感受的性质与操作任务的性质也有密切联系。在字词价值水平的评估归类测验中,情绪状态对评估归类也有不同的影响。正性情绪的感受状态组与控制组相比,要制向于把较少联系的子调进行评信,并列人较好的例子进行归类,如把“男服务员”归入“有教养人员”一类,即把“男服务员”作为较好的例子来归类,而不把“天才”归入“不稳定人员”一类。研究结果显示,正性情绪感受状态下的人对记忆中的正性材料更现成地进行更广泛的联系,把相对中性的字词“男服务员”看为更加正性,但并不把“天才归人高负性类别的“不稳定人员”中。可以表明,情绪性质对材料性质的加工是重要的(en,1985)。然而,对于负性材料、如果负性情绪的程度很强,正性感情状态的被试者则不倾向于处理这些词,很明显,他们试图维持这种正性状态。但是,如果材料的负性程度很高,引发的正性情绪状态也可能发生逆转。因此,结果如何取决于材料的负性程度和操作的意义。

对负性刺激的实验中,被试者需要更加集中于毫无意义或困难的情景。正性感情状态被试者比控制组更多地思考和处理这情景,以便从这种失落或困难中保护自己。这个结果与正性感情优态,导致促进去应对负性或紧张情景,以及降低防御性的结果(Nugren et al., 1996; Aspinwell, 1997; Trope, 1998)。

动机是在输人的信息与原来的预期不一致时发生的(Dmer,1957),这一思想接近感情概念。唤醒理论家认为,所有动机的产生都有生理基础,并通过情绪性刺激与脑的激活相联系而被激起。当刺激线索与原有状态之间只存在微小的不协调时,就会产生重新整合而导致正性情绪并引起趋近行为;当刺激线索与原有状态之间存在重大的不一致时,就会重新整合导致负性情绪并引起回避行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