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

第十七篇第10章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伯鱼:即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前532年-前483年),伯鱼是其字。其出生时,正逢鲁昭公登基十周年庆典,孔子分到的礼品是一尾鲤鱼,因而得名。

孔鲤先孔子四年而亡,余有一子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即《中庸》的作者子思,孔子去世后,托孤给曾参教育抚养。

女:音ru,义同“汝”、“你”。

为:造、作。此处是指研习、学习、修习。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1)

周南:《诗经·国风》首篇之名,计有《关雎》等十一首诗。因采自西周初期周公的辖地,故称“周南”。南指一种钟型乐器,也借指诗歌。

召南:《诗经·国风》次篇之名,计有《鹊巢》等十四首诗。因采自西周初期召公的辖地,故称“召南”。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风》指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收录了15个国家的歌谣,所以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2)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正墙面而立:即面墙而立。因之视线受阻而目不及远,故用以比喻见识浅陋、短见无识。

此句典出《尚书·周官》中的“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意即不学习便短见无识,犹如面墙而立,临事只能乱而无措。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3)

全文理解为: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研习《周南》、《召南》,就会像面墙而立那样短见无识啊!”

《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的起首两篇,合计只有二十五首诗,尚不及“诗三百”的一成。

但因这两篇诗歌乃是采自西周初期两大圣贤,孔子的偶像周公和召公的治下之地,因此研习《周南》、《召南》,便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能够逆知周公和召公的为人为政。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4)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更有启发智慧、激发情志,观察社会,增长见识之功。因此,孔子便劝伯鱼要好好研习《周南》和《召南》,否则便难免有短见无识之虞。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诗》。不仅督促自己的儿子伯鱼学《诗》,也力劝弟子们“小子何莫学夫《诗》”,而且子贡、子夏、曾子等弟子也都曾引用过《诗》中的句子。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研读《诗经》就是研读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历史事件,对于开阔人的视野,学习为政之道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孔子一定曾给众弟子、至少是悟性较好的部分弟子解说过《诗》。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5)

从《论语》保存的只言片语来看,孔子对《诗》无疑有其独到的心得和认知,只可惜这些解说未能被完整地记录并传承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憾事。

汉初,传授《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和赵人毛亨,合称四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据说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6)

从孔子曾给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告诫来看,子夏对《诗》的解读,未必会完全承袭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到底可以从《周南》和《召南》中逆知周公和召公怎样的为人为政,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孔子是非常重视研习历史文化的。他不但删定《诗经》,还编写《春秋》,他敎“文、行、忠、信”四科,历史文化知识是“文”的重要内容。

现代的教育越来越不重视历史教育,所以现代的人肤浅、缺乏正义感、冷漠、没有血性,很值得我们警惕。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7)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有人说:“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李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就是曾经的现实,现实又是未来的历史。

研读历史有什么好处?最有发言权的人恐怕就是“史圣”司马迁了。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锟乎?”

意思就是要通过了解、认识历史,把历史当作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同时指出,既不要把历史和现实等同起来,也不要现实去模仿历史。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8)

司马迁强调的“各殊礼而异务”,意为制度和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由此告诉大家,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明智的,

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而历史学家大都怀着匡世救俗的责任感来研究和写作历史著作的,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曾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9)

自古以来,掌握“道统”的读书人,无一不博古通今,用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指导、帮助掌握“治统”的统治阶级获得天下、治理天下。

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述史学理论,曾指出:“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说明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李大钊还说:“历史为进化而存在,为生机开展而存在,历史具有生命性。历史、现实、未来都是一线下来,有机联系的。”

《易传》中有言:“彰往而察来”。意为记载往事不使湮灭,据以考察未来。这正表明了历史的价值所在。

学习历史,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知晓和推论今天事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10)

古代人们把书籍分为四个类别:“经、史、子、集”,“经”是最重要的书籍,其次就是“史”,可见古人对研读历史的重视程度。

读书人如果通晓历史文化,那么他说话写作都可以引经据典,更有文采和说服力。比如王勃、李白、辛弃疾、李商隐苏东坡等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都很喜欢使用历史典故,品读起来令人叫绝。

如果读者不懂历史,那么,古人的很多优秀作品,他读不出味道来,比如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就有24个历史典故,非常惊艳!

读历史可以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当一个人徜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么的惬意?这时的我们会变得更加有气度,更加有胸襟。

一句话证明你学过论语吗(论语史鉴人为什么一定要研读历史)(11)

自古以来,哪个伟大人物不精通历史?一代伟人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并为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留下了非常优秀的点评。

今天的社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社会事件千变万化,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我们应该多读历史,充实自己,明辨是非,以“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紂而亡。”的客观态度,寻求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我们就能活得明白、清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