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

[兔逢新春]本文定性读书感悟,书名《坤道:中国女人的修养。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1)

我的前半生,没有可炫耀的事,唯一可得瑟的只有婚姻。

曾经和朋友吹嘘:“那年,母亲催婚,又不认可我找的男友,我就偷偷拿走了户口薄,去了民政局”。以此来证明我的人生我做主。

爱情到底是个人的事情,还是整个家庭的事情?婚姻到底是自己做主,还是跟全家人都有关系?这类问题相信很多人困惑过,但“我的婚姻我做主”的思想终会占居上风。

曾仕强教授说:婚姻的事情,做子女的只能禀告,而不能告知。

可以告知朋友,却无权告知父母。事先不禀报,事成才告知,是对父母的不尊不孝。

这无疑给我当头棒喝,一直以来被乡里乡亲称为“孝顺女儿”的我,原来不尊不孝还不自知。

身为中国女人,这一生有多个标签。但无论后来怎样,为人女,出世即成定局,谁也无力更改。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演好第一个角色。

为人女,孝敬父母是天道。如何才算孝敬父母,不入两个误,升级三段位,此生定留美名。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2)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3)

第一个误:结婚如同穿鞋,舒适与否自己知晓

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基本翻篇。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一致推崇“恋爱自由,我的婚姻我作主”。常常把“结婚的是我,幸福与否我知道就好,与他人无关”,这类话挂在嘴边。

现实果真如此吗?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哥哥,一个诚实、可靠、勤奋的退伍军人,因为在部队待了好几年,退伍后就成了大龄青年。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找对象变成母亲的一块心病。

为了防止父母过度担心,哥哥在媒人的介绍下草草与第一任嫂子结了婚,以为这样就能安心过余生。

没想到未经提前了解和磨合的婚姻,没能成为彼此心灵的港湾,反而因为性格不和,终日鸡犬不宁、人心惶惶。最后在侄子5岁时,两人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近7年的婚姻生活,除了侄子,哥哥一贫如洗。在后来的十几年里,哥哥外出工作四海为家,照顾侄子成了父母肩上重任。

为人女的我,自然不能无视年近花甲的父母终日为孙辈操心,可又不能放弃工作留在老家。不得已,只好带着父母和侄子全家搬迁,来到江苏,从此开始背井离乡。

这一背,就是十三年。多少个春节返乡时,父亲看着空冷的家独自叹息:外面再好,终要归根。

每每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心生愧疚,恨自己为何只能带着父母远离家乡,不能让他们留在老家安享天年?

但细细思量,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又何偿不是哥哥当年做了错误的选择,却无能承担造成的后果。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留下烂摊父母收盘。

曾仕强教授说:恋爱不能走一步算一步,不能试图在做当中学、在失败中获取经验。需要慎始,把恋爱当作一门学问。

婚姻更是如此。一纸婚约决定了两个人的一生,更应谨慎。假如不能以恋爱过程中建立的了解和信任,和谐与共鸣为基础,这样的婚姻,终究走不长远。

两个人的婚姻,关联着两个家族的悲喜,往后余生是甜是苦,全凭你们两人的婚姻状况来决定。认为婚姻是一个人的事,酸甜苦辣自己品尝,无他人无关,这样的想法实为错中大错。

为人女,若懂孝敬父母如敬天,在选择婚姻对象这件事上,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切勿为了解决短期的担忧做出错误的选择,这种行为无异饮鸩止渴。

你婚姻的不幸,必将成为父母余生时刻的扎心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4)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5)

第二个误区:父母之命大过天,为人子女须听从

在《坤道:中国女人的修养》一书中有个小故事特别耐人寻味。

曾子的父亲脾气很坏,有一次曾子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锄断了瓜根。他的父亲很生气,一顿棍棒将他打得昏死过去。

孔子知道后告诉看门的学生,曾参来时不让进门。曾子不解,认为自己孝顺父亲,并没有过错。

孔子和曾子讲了“无可无不可”的道理,方令曾子幡然醒悟。

用上面的案例解释就是,做子女的,父母要打你,先看父母拿的东西会不会打死人。不会的话,打几下也没关系,这是孝;会的话,赶紧跑,这也是孝。如果明明能预测会被打死,还不躲不藏,这是陷父母于不仁,就是大不孝。

这个故事让我再一次思考开篇所提我的婚姻,孝与不孝,终有定论。

我们老家有句俗语:父有能力儿抓周,儿有能力父满寿。意思就是有能力的父母会给刚出生的宝宝摆周岁宴,孩子有能力会给父母摆大寿宴。

这种风俗在农村更是风行,宴会排场越大家人脸上越有光。

妈妈50岁生日那年,我刚刚工作,哥哥也退伍不久,积蓄不多。但为了让父母开心,我们还是决定设宴。

但始料不及的是,母亲居然瞒着我在媒人的介绍下相中了一户人家,还给对方下了请谏,理由是:对方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家庭条件蛮不错。

二十年之前的农村,如果在那种大场面里定下的亲事,想改变不容易。但对方高矮胖瘦、人品学识我一概不知,难道这辈子要在“父母之命”中走进婚姻的殿堂?

我有一万个不甘心!无奈之下,只好将当时正对我穷追猛攻的“潜在男友”(现在的老公)拉了回去。

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母亲相中的对象识趣隐退,而我认定的男友被母亲敌对,后续想谈结婚,太难。

在后来和男友的接触中,发现他是一个特别体贴实诚的人。甜言蜜语从来不会,说到做到从不食言,更多时候只做不说,让人暖心。

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找一户她认为条件不错的人家风光出嫁;还是相信缘份才是最美的选择?

我选择了后者,20年的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这一路的婚姻,老公是一个实实在在过日子的男人,除了公众表达令人着急,其他方面都很放心。

22年来,我的婚姻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多余的心。相反,在同住的十几年里,老公对我父母的耐心,比我更甚。

回想当初,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从了母亲,很难预料我的婚姻会不会和哥哥一样不幸。如若这样,母亲将成为扼杀我婚姻的刽子手,我岂不成了置父母于不仁的大不教?

曾仕强教授说:孝敬父母,不盲目顺从,也不过份敬重。

意思就是孝敬父母是一件天大的要事,必须一生为之,但也要照孔子所言,无可无不可。

真正孝顺有尺度,孝到合情的程度,顺到合理的程度,不盲从,不过敬,才是最好的孝顺。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6)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7)

子女尽孝有三等,你在哪一等

曾子以孝闻名,他认为孝分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子女很难回到从前,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深博大,不应该物换星移、今非昔比。

因此,在有诸多中西结合的当下,身为中国女人,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更要深谙孝道三等级。

第一等:心怀恭敬地服劳奉养父母

如何才算是心怀恭敬地服劳奉养父母呢?用“好”和“非”两个字来概括。

所谓“好”,即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即成年的子女要有自食其力的勇气,不能够存有依靠父母的念头,这是人最基本的义务。

纵观当今,年轻不为,明明四肢健全,却偏偏躺平啃老的人不在少数。这种人连做人最基本的义务都未尽到,又何来孝敬父母的能力。

所谓“非”,即“尽孝这件事,并非为父母提供金钱和物资方面的需要就是孝”。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生活的确不易。太多家庭主要劳动力都是外出工作,常年不能回家。试问:年迈的父母一年四季仅有几天儿孙相伴,余下300多天,都只能老伴作陪,或孤灯相伴,那种孤独的滋味,夹着思念的凄苦,估计只有自己到了那一步,才能体会。

第二等:心有父母,使其不因子女而蒙羞

如曾子所言,孝的第二个层次是“弗辱”,就是说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

相传孟武伯问孔子何谓“弗辱”之孝?孔子回答:子女要做到只有患病的时候,才会引起父母的担忧。

人吃五谷杂粮,要完全没有疾病不太可能,但为人子女,必要时可以在父母面前“撒谎”。

比如我先生,去年七月份确诊恶性肿瘤,所幸专家断言有药可医,绝望中的我们看见曙光。当做完第一次化疗后,先生的头发全部掉光,这让原本会定期和父母视频的先生犯了难。

于是我决定替代先生出镜视频,当父亲问起时,我就说:他在加班,一切都好。就这样一直瞒到春节回家,父母看到一切正常的先生,再听我们说明一切后,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为人子女,成年后凡事不让父母担惊受怕,这是孝顺的第二等。

第三等:子女要集义行善,显扬父母

曾子认为的大孝是“尊亲”,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我们常说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完成父母未完成的事业,实际上都是对父母的大孝。

比如行善这件事,做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如果能一生行善,必定为家族积福。《了凡四训》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从女孩到为人父母的感慨短句(孝敬父母有三等)(8)

说到最后:

曾仕强教授说: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不敢使父母蒙上耻辱。

诚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大孝,但如能终其一生,孝字当先,在孝顺父母的路上不断修炼,和颜悦色,要事禀告,一生行善,此生必将功德圆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