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

人间四月,正是读书的好时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特别推荐阅读国学经典《坛经》。

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1)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很多佛教典籍,但是只有唯一的一部被称为“经”,就是《坛经》(也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组坛经》)。《坛经》主要记载六祖惠能的主要言行和思想,从体裁上来看,和《论语》一样,是属于语录体,由惠能的弟子法海等人集录的一部经典。

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2)

《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坛经》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认为《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其在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文化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也有积极的影响。

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3)

民国三大家之一的吴经熊先生曾说过:“《坛经》并不是一本绞尽脑汁的学究之作,而是出自于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喷出的泉水一样,凡是尝过的人,都会立刻感觉到它清新人骨,都会衷心地体验到它是从佛性中流出的。”《坛经》的内容也从2006年开始进入了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0年12月,洪修平教授解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坛经》正式出版。通过对《坛经》的学习,可开启人生智慧,唤醒人们通过内心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获取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智慧,求得自我的超越、心智的安详与平和。

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4)

《坛经》的基本思想可归纳为如下8个方面。

1、众生平等,皆有佛性。

惠能旗帜鲜明地宣扬“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的思想。在《行由品》中,他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勇敢地提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明确提出了佛性人人具有,在成佛面前众生平等;在请张日用书写偈子时又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在《般若品》中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在《付嘱品》他又指出:“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惠能在说法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思想,整部《坛经》中表达这一思想的论述也是随处遍是。

2、自性清净,本来具足。

惠能认为人的自心、佛性是本来清净,纤尘不染,就象日月一样,永远明朗,只是由于妄念浮云之所覆盖,才遮盖了清净的本性。“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些都说明了自性是本来清净的。“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自心、自性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万法无非是自性中所现之物。五祖弘忍为他解说《金刚经》,他大悟而连说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进一步说明了自性本有,而且是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的。

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5)

3、识(明)心见性,自修自悟。

惠能认为自心有佛,自性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应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只要能识心见性,就可自修自悟,自成佛道。一是自识本心有佛,本心即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二是由了知自心本来清净,万法尽在自心而自净其心,念念无著,还得本心。后世禅宗一般用“明心”来代表“识心”。“见性”一是了悟、彻见之义,即自见自心真如本性,自见本性般若之知;二是显现义,即通过净心、明心而使自心本性显现出来。识(明)心即能见性,见性即成佛道,这是一种证悟,是一种整体的圆融,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观照、自我显现。惠能认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众生各须自性自度”,自修自悟,识(明)心见性。

4、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与“渐悟成佛”相对,“顿悟成佛”是惠能禅法最重要的观点。关于顿悟,是指无需长期的修行,只要瞬间领悟宇宙实相之理,而实相在众生身上即体现为佛性,众生佛性为烦恼所障而不为众生所见,一旦顿悟断惑,佛性即现,即可以突然觉悟成佛。因此,众生证悟实相也就是反归自身本性,这就是所谓的“见性成佛”。《坛经》中有许多阐述:“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悟真如本心。”“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传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对惠能的“顿悟”思想,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记述为:“举手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回归性海。商人告倦,自息化城,穷小无疑,直开宝藏。”

顿悟是瞬间的觉悟而得以成就、进入佛的境界。但惠能指出佛法本身没有有顿渐之分,“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人渐契,悟人顿修。”。顿渐之说,只是因为人们认识能力有差异,根性有差异。

5、定慧一体,一行三昧。

禅定是体,智慧是用,体用不二,即是一体。惠能强调禅宗顿悟之法是以定慧为根本,定与慧是一体不可分的,修学要注重定慧等学,做到定慧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禅定。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是定慧等学。”他将定慧比喻成灯光,灯光是同时存在的,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用处,“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闇。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而“一行三昧”则是定慧一体的修行要领,行就是修行,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此谓三昧。惠能说:“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于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他认为所谓一行三昧,就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他引用《维摩诘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说明若能行于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就名为一行三昧。惠能所说的直心,即是无住、离相的清净心,任心自任,就是行直心,所以他说“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

6、无住生心,“三无”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这是《金刚经》世尊示教的名言。惠能则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无”学说,是为六祖禅法的核心。

他说:“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有念而不执著,知道念的体相,这就是离念;无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正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真如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相则法体自然清净,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别,也不起妄念,即叫“于相离相”。能做到于相离相,法体就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境界清净则国土清净,即所“心净则国土净”。

无住,“于诸法上,要学著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是要人虽随顺念念迁流不息的心性,但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没有执著、取舍,自然任运,内外不住,去来自由,此即是无住。

总的来说,无相强调的是于相而离相,无住强调的是于念而离念,无念则是真如自性的任运发挥、任运作用。“三无”相互关联,其着眼点都在于直显心性,让修行者从无相、无住、无念中,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

7、外禅内定,禅于日常。

由于惠能提倡定慧不二,一行三昧,乃至无相、无住、无念等禅法主张,使得修禅悟道变得更加生活化、简易化。对于坐禅,惠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关于禅定,他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他认为修行悟道就在日常生活中,正所谓 “行、住、坐、卧皆是禅”,“运水搬柴皆是道”,而不必泥于拘端身正坐、看心、看净。若能随时随地都做到无念、离相,心不为外境所乱,那么无论是行、住、坐、卧,便无不是禅,无不是定。

8、若欲修行,在家也得。

惠能强调修行就在世间日常之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若欲修行,在家也得,不由在寺”的主张,并给在家人开示如何修行的《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用饶益,成道非由钱施。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惠能提出在家修行的要领,要把遵守心平、行直、恩(孝)、义、让、忍作为平常工作生活的行为准绳,坚持改过迁恶,从而使得修行活动深入到世俗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不仅仅限于僧侣之间,从而使禅更趋平民化、世俗化。因此扩大了顿教禅法传播的范围,影响也越来越大,正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

世界读书日必读的书(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坛经)(6)

正是六祖惠能把他伟大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注入到《坛经》中,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南宗顿禅,而且它以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启迪世人的智慧和净化人心。(吴孝斌)

参考资料

1.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王月清)

2.《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

3.《六祖坛经》的基本构架与禅法思想(释法缘)

4.六祖坛经大义(钱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