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34(红楼梦第五回精读二)

红楼梦第五回34(红楼梦第五回精读二)(1)

二、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宝玉还欲再看,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卷册,带他去游赏别处奇景。

宝玉恍恍惚惚,随了仙姑来至后院。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个好所在。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绣幕:绣着花的幕帘。

世人都说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独仙姑夸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这说明世人是非不分,也说明作者的理想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幻境中。

"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意思是: "朱门金地,如光照耀,光彩夺目;琼窗玉宫,如雪映照,洁白晶莹。"

这后院仙花馥郁,异草芬芳;这后宫画栋雕梁,珠帘绣幕;这地如黄金般的灿烂。整个宫殿玉石垒砌。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元妃后来省亲的别墅。那仙姑不就成了元春吗?确有几分像。首先此时是初春赏梅,暗藏元春之名。其次宝玉初见仙姑时称她为"神仙姐姐"。脂砚斋批注道:"千古未闻之奇称,千古未闻之奇语,千古未有之奇文"。一个很正常的称呼,为什么要来三个"千古"?除非宝玉把仙姑看成了他姐姐元春,才"奇"呢!仙姑此次前来,本是访察机会,布散相思,接绛珠生魂去仙宫。谁知遇上荣宁二公之灵,要她促使宝玉"改邪归正"。她那么听话,除非她是元春的化身,因为只有她才会不负爷爷的嘱托。但后来端午节,元春给弟弟妹妹们赐礼物,宝钗和宝玉一个样,黛玉和其他姐妹一个样,明显的不看重黛玉。那她此次又怎会接黛玉的生魂去仙宫呢?看来,仙姑不是元春化身。

仙姑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走出几个仙子来,个个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宝玉,都怨谤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宝玉一听,唬的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警幻忙携住宝玉手,向众姊妹道:"你们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册籍,令其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宝玉欲退不能退,自觉自形污秽不堪。这是因为他向来对女儿存敬畏之心。他曾经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是男人,自然也认为自己是须眉浊物。

前面分析过,仙姑和黛玉长得很像,那是因为她们曾是仙界姐妹,同食秘情果,同饮灌愁水。她们姐妹情深,故仙姑特地前来接黛玉生魂去仙界(让黛玉做个梦)。顺便"布散相思",当然也会把宝玉接去,宝玉的这个梦还是要做的。

宝玉称仙姑为"神仙姐姐",是因为他曾是赤霞宫中的神瑛侍者,他俩是姐弟关系。可是,仙姑自遇上荣宁二公之灵后,便改变了初衷,转为劝宝玉"改邪归正",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当年绛珠仙草在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后,修成女体,和仙姑同居太虚幻境,建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后来,神瑛侍者要下凡,绛珠仙子吵着嚷着也要跟着下凡还泪去,仙姑没法,只好同意他们双双下凡来。但又实在不放心他们,于是仙姑自己就先下凡来,先是做了贾母的女儿,后又成了林如海的嫡妻,生下了黛玉。这样,曾经仙界的姐妹,变成了人间的母女。当黛玉长到五岁时,仙姑又返回了仙界,那是因为她不离去,生活优渥,绛珠无法还泪。正由于有这种特殊关系,仙姑才会特地前来接黛玉。但当她遇上荣宁二公的亡灵,并听了二公的嘱托后,遂又觉得不能辜负了曾经的父亲和伯父,遂才改变了主意,将"布散相思"变成了劝宝玉"改邪归正"。

我这样一说,脂砚斋的三个"千古"就好解释了。起初宝玉在梦中见到的的确是他的姑姑贾敏,但由于仙界的这种姐弟关系,遂又改称仙姑为"神仙姐姐"。由于这种姐弟加姑侄关系,于是宝玉就别开梦中的"可卿",随仙姑而去。

作为第一女主人公的母亲,作者在第二回仅用了"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寥寥数字,就带过去了,这不合常理。事实上,作者用的是曲笔,借《警幻仙姑赋》,运用大量优美华丽的辞藻,借赞美警幻仙姑来赞美贾敏。警幻是仙姑,贾敏是宝玉的姑姑,正是暗示警幻即贾敏。

荣宁二公万望仙姑以"情欲声色警宝玉痴顽",真是千古不曾有。那有这样教育后代的?这不是教唆犯吗?难怪贾府会败落。或许二公认为,对待宝玉惟有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法子,才可以促宝玉觉醒。这真是一步险棋。

仙姑对荣宁二公的嘱托,倒是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宝玉对"薄命司"未悟,下面警幻要宝玉饮馔(饮食)声色之幻。"饮馔",就是让宝玉喝"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杯"酒;"声",就是让宝玉听十二支《红楼梦曲》;"色",就是让宝玉闻"群芳髓",并和警幻的妹妹"可卿"行云雨之事。这不是叫人越陷越深吗?那还能觉悟?可见儒家"三纲"思想,在仙姑脑海里根深蒂固。

说毕,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宝玉不禁相问,仙姑笑道:"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株宝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不已。大家入座,小丫头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自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宝玉听后,点头称赞。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壁上也见悬着一副对联,书云: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宝玉看毕,无不羡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入。少刻,小丫鬟调桌安椅,摆设洒馔。真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

群芳髓是熏香。取自各种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株宝树之油做成。这等于说,把草木之精华榨取后再做成香。那么,那些草木将提早枯萎。即便做成香还要燃烧殆尽。我们知道,曹公一直把大观园的女儿比做群芳。所以,这"群芳髓",等于是把众女儿挫骨扬灰一遍。细思极为恐怖。"群芳髓"——"群芳碎"。

"千红一窟"是茶名,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实际上,这"放春山遣香洞"也可以理解为众女儿(千红)的聚集地。"窟"就是坟冢,"遣香洞"就是"千红"的坟冢。这茶,就是众女儿的血泪。"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是酒名。它用”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实际上,这是取"万艳"之精髓。"万艳"的精髓酿成酒,供人饮食,何其悲惨!由此可见,众女儿的结局,何其惨烈,"万艳同悲"。

宝玉对此不是羡慕就是称赏,仍未觉悟也。

这屋里的东西,也和人间一样,暗示仙界也不过如此。

"幽微灵秀地",表面上指太虚幻境,实际是比喻大观园内的那些女孩个个聪明秀丽,内心精致细腻。"无可奈何天",是说在那种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孩们不仅才华无法施展,而且命运结局都很凄惨。

既然仙界物品人间都有,那四位仙姑应该是影射人间人物。痴梦仙姑影射林黛玉无疑。钟情大士和度恨菩提可能影射妙玉。《宝玉乞梅》诗中曾写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就将妙玉比作观音大士。再则,妙玉确实暗恋宝玉,钟情于宝玉。引愁金女应是影射宝钗和湘云。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宝钗和湘云都曾劝过宝玉,要他多熟悉仕途经济,惹得他大为光火。

饮酒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警幻令将新制十二支《红楼梦》演上来。舞女们便轻敲檀板,款按银筝。但听歌道: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注释

鸿蒙: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宇宙的混沌状态。

遣:排遣。

愚衷:愚,谦称;衷,情怀。

译文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谁是痴情的种子?都只是因为儿女情深。趁着这无可奈何的时光,悲伤怀旧的日子,孤单寂寞的时刻,试着排遣一下我内心的情怀。因此才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赏析

作者在本书开头就说"大致谈情"。其依据就是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情"就存在着。年轻人追求属于自己美好纯洁的爱情,天经地义。可是,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所谓的封建家族利益,毁灭了它。他们无力反抗,只好无可奈何。但作者这颗悲伤怀旧,孤独寂寞,被压抑得快要窒息的心,总得要释放一下。这就是作者撰写十二支《红楼梦》曲的原因。

《引子》,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伦理规则等的强烈愤懑和批判,她就像黑夜里的一声呐喊,虽然微弱,却将久久在夜空中回荡,唤醒后来者。

从《引子》看,作者对封建包办婚姻极为不满,因此这"怀金悼玉",就应该理解为"对宝钗的叹息和对黛玉的追悼"。但这十二支曲子还包括其他女子,所以这里的"金" "玉",还比喻其他具有如金似玉般青春年华的女孩。曲子的收尾还暗示了贾府的最终败落,所以"金""玉",还比喻曾经繁华富贵的贾府,表现出作者对已往富贵生活的留恋。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注释

金玉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好姻缘。这里指宝玉和宝钗婚姻。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对立面。指宝玉和黛玉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木指林黛玉,石指宝玉。

山中高士:比宝钗。喻其品德高尚,洁身自好。晶莹雪:雪谐音薛。既比喻宝钗高洁的品性,也比喻她高冷的性格。

世外仙姝:喻林黛玉。她前身是绛珠仙子。姝,美女。

寂寞林:指林黛玉孤独死去。

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都把食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相敬如宾,十分恩爱。

译文

人人都说金锁配宝玉是美好的姻缘,但我只念念不忘有着前生之盟的林黛玉。每天面对着在别人眼里看是温柔敦厚,品德高尚的薛宝钗,而我却没感觉。心里始终忘不了仙女般聪明美丽孤寂而去的林黛玉。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人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足。就算宝钗能像孟光那样贤淑,也难抚慰我心里的创伤,断不了我对林妹妹的深情。

赏析

[终身误]点明了封建包办婚姻毁掉了宝玉一生的幸福,葬送了黛玉的性命。同时宝钗也成了它的牺牲品,也毁了她终生的幸福。

开头二句,作者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建立在共同反叛基础之上的宝黛爱情的念念不忘。三四句再用对比法,表现了自己对宝钗、黛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描写了婚后,由于思想观念和意志情趣的不同,他和宝钗之间的难堪境遇。再次表达了对黛玉终生不忘的眷恋深情。

五六句,是经历了婚后的宝玉对人生的认识。让宝玉彻底认识到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能走到人生尽头的。无论宝钗怎么做都枉然,思想观念和意志情趣的不同,决定了宝玉终久要找他的林妹妹去。

这支曲子,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钗黛在作者心目中不可能同首。诚然,作者在本书开头是说过要为"闺阁昭传",但那是相对他"一事无成"说的。作者是说那些女孩的生存能力都强于他,并不是说她们的思想境界个个都高。对这些女孩的态度,他还是有褒有贬的。这点,我们应该明白。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便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宝玉听后,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

注释

枉凝眉:凝眉,皱眉。意思是悲愁无用。

阆苑仙葩:阆苑是传说中仙人住的地方。仙葩是仙花。阆苑仙葩指黛玉,因为她前生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

瑕是玉上的疵斑。美玉无瑕指宝玉。因为他曾是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美玉就是无瑕的瑛石。瑛是像玉的美石,当然没有瑕疵。神瑛侍者就是看护瑛石的神仙。

奇缘:奇特的缘分。

虚化:成空,化为乌有。

枉自嗟呀:指黛玉独自悲叹唏嘘却无能为力。

空劳牵挂:指宝玉老是牵挂对方却白费心思。

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景象。意思是宝黛爱情虽然美好却无法变为现实。

赏析

一二两句一个指黛玉,一个指宝玉。因为他们的前生都是仙界人物。

有人说,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不能算"美玉无瑕"。这是别人强加于他头上的。再则,仙姑那么爱美,她的赤瑕宫能用有疵斑的玉吗?瑛就是一块像玉一般,光彩绚烂的无瑕美石。

又有人说,宝钗品德高尚,生性高洁,才算"美玉无瑕"。作者没说宝钗是仙界人物,不要以为"风流冤家"都来自仙界。要知道每个人的前生,并不都是神仙。另外,宝钗是金,不是玉。

黛玉还泪而来,宝黛在人间必有奇缘,他们的爱情成空,来自于强大的封建家庭阻力。故而一个悲叹唏嘘亳无办法,一个劳心牵挂白费心思。强大的封建家庭阻力让他们美好的爱情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黛玉是痴情的,怎不满眶泪水,四季常流?

由《终身误》可知,作者对黛玉始终念念不忘,但仅有《终身误》仍意犹未尽,故作本曲加以补充。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注释

恨无常:因突如其来的死亡而遗下的憾恨。无常,传说中的勾魂鬼。

芳魂消耗:魂灵忧愁憔悴。

寻告:劝告。

天伦:本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这里指元春的父亲贾政。

译文

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好时光,没承想突如其来的死亡来到。眼睁睁,无奈把万事全抛。心不甘啊,这荡悠悠的魂灵也忧愁憔悴。如今阴阳相隔,回头望家乡路远山高。所以特地托梦劝告:儿已去,父亲啊!须要尽快从宫廷斗争的漩涡里退出来,越早越好。

赏析

从这支曲子开始,写贾府女性的共同悲惨命运。作品的主题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贾元春对贾府的兴衰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有了她,贾府才有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她的死,预示着贾府从此由盛转衰。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作者将她排第三位。

"喜荣华正好",并不是说元春留恋宫廷生活,而是她需要这份荣耀来眷顾家族利益,她连死后的魂灵都在为家族兴亡忧愁憔悴,为了家族算是鞠躬尽瘁。元春生活在宫中,每天小心翼翼,终难逃厄运。她是难得的醒悟者,劝爹及早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跳出来,实是明智。只是贾府的那些猴孙们依旧故我,不知凶险将至,枉费了她的一片赤心。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注释

分骨肉:指探春远嫁,和亲人分离。

穷通:穷困和显达。

奴:古代女性自称。

译文

冒着风雨乘上独舟漂洋过海路三千,把爹娘亲家园情全抛掉。强颜欢笑,怕的是哭了会损了父母的风烛残年。告慰爹娘,不要把儿来牵挂。自古来穷富都是天注定,离合又怎没有缘由?从今后两地相隔各自保平安。我去了,莫牵念。

赏析

探春远嫁,且不说异国他邦是个陌生的地方,单就这漂洋过海,风雨兼程,就存在万分危险,但她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却"恐哭损残年”、"各自保平安",心里始终记挂着贾府未来的命运,又一个鞠躬尽瘁者。贾府的男人们个个缩头乌龟,没一个成器的,女眷倒在前方冲锋陷阵,难怪作者要为"闺阁昭传"。贾府的悲哀就出在这里。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注释

乐中悲:指史湘云嫁了个风流倜傥的好丈夫,且夫妻恩爱,谁知好景不长。

绮罗丛:指贵族家庭。

霁月光风:本指雨后晴朗景象,这里用来比喻湘云心胸阔朗。

准折:抵消。朗

云散高唐:据宋玉《高唐赋》载:宋玉对楚襄王说:昔先王游高唐时,昼倦梦一妇女,女人说:"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于是先王和那女人共寝。那女人归去时说:"我住在巫山南面险峻的高山上,早上化作灿烂的云霞,傍晚变成霏微的烟雨。朝朝暮暮,就生活在阳台之下。"这说明楚襄王的先人仅是享受了一次短暂的欢娱。因此,"云散高唐"比喻湘云夫妻恩爱的幸福生活短暂。

水涸湘江:比喻湘云眼泪哭干。

消长:递减和增长,犹言得失。

数:命数,气数。

译文

可叹你年幼时父母就双亡,纵然出生在豪门谁把你来娇养?好在你与生俱来就豪爽宽宏大量,从不把儿女私情放一丁点儿在心上。这就像雨后明月照玉堂,你总算嫁了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本指望比翼双飞地久天长,这样也可以补偿你幼年丧亲孤苦惨状。可谁知,到头来,还是夫妻恩爱成空,让你眼泪哭干。人世间的得失生来就已定,何必空悲伤。

赏析

这支曲子概括了湘云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幼年时父母双亡无人娇养,好在她能苦中作乐,性格豪爽,胸怀宽广;婚嫁时嫁了个如意郎,婚后夫妻恩爱但好景却不长;最后独守空房,寡居至老,眼泪哭干。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注释

阜:盛。

腥膻:腥臊难闻的气味。

青灯古殿:尼姑庵。

红粉:借指妙龄女子。

朱楼:贵族小姐的绣楼。

春色阑:春光尽。喻人的青春将过。

风尘肮脏:污浊的人间。

王孙公子:指贾宝玉。

译文

气质美好如香兰,才华横溢可比神仙。天生的怪癖性格让人感到惊奇。你说吃肉食味道很腥膻,看见绫罗绸缎就觉得庸俗可厌,可你却不知道,太清高别人越妒忌,过分纯洁世人都嫌弃。可叹啊!独守海灯古殿的人终将老去,辜负了红楼美人好韶光。到头来,还是被龌龊的人间沾污了你的身子,违背了你的心愿。就像是一块没有疵斑的洁玉掉进了烂泥滩,又何须贵族公子叹息没有姻缘?

赏析

据脂砚斋批注透露,在贾府败落后,妙玉离开了栊翠庵,返回姑苏老家。在途经扬州瓜洲渡口时,被劫持入妓院,她不从自尽了。还有一种说法,在瓜洲渡口,她被迫嫁了一个贵族老头。

妙玉的美好青春年华被耗散在青灯古殿旁,她的洁身自好却为社会所不容,最终被无情摧残。对她的不幸遭遇,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曲子反映了作者对宗教的否定,对社会、权贵及其它恶势力的义愤填膺式的控诉和批判。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注释

喜冤家:指迎春嫁入名门却成了冤家对头。

欢媾:本指结为婚姻。这里指孙绍祖将"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

觑(qū):看。

蒲柳:比喻本性低贱的人。蒲,蒲草;柳,柳絮。都易生易凋。

作践:糟蹋。

下流:下贱的人。

译文

你就是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没有人性的野兽,全不念贾府昔日的恩情。成天成夜就知道寻花问柳寻欢作乐。把豪门小姐当蒲柳,随意糟蹋欺凌,连个丫头还不如。可怜芳容月貌,新婚仅一年便被虐待致死。

赏析

迎春善良本分,却在新婚一年后便被折磨致死,这表面上是由于孙绍祖的没人性,实际上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造成。迎春就是被那种人吃人的社会所吞噬。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注释

虚花悟:指惜春觉悟到世间美好的事物如镜中花一样虚幻。虚花,镜中花。

清淡天和:清净淡泊,修道养性。

夭桃:指碧桃美而盛。

云中杏蕊:语出唐代高瞻诗"日边红杏倚云栽"。意思是"太阳边上的红杏靠着云彩而栽",比喻在皇帝身边得恩宠。

捱过:艰难度过。

白杨村:古人常在墓地多种白杨。喻坟墓所在地。

青枫林:李白流放,杜甫疑其死,作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可见它与"白杨村"同义。

宝树:相传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菩提树。

婆娑:指释迦牟尼等佛很能忍受劳累,不断地在污浊的"婆娑世界"教化众生。

长生果:这里指修成正果。意即惜春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译文

把那三春的景致看破,桃红柳绿又怎样?把这美好的青春年华毁灭,去寻求一种清净淡雅修道养性的生活。说什么,天上的碧桃盛,云中的杏花繁多,到头来,它们谁能捱过肃杀的秋天?白杨树下人在哭泣,青枫林中鬼魂在悲歌。更兼着,连天的枯草把坟墓来遮盖。这真是,昨贫今富人们劳累忙碌,就如花儿春盛秋谢白折腾。像这样,生难死劫谁能躲过?听说是,西方有宝树叫婆娑,树上结着长生果。

赏析

"三春看破",表面指春光短促,让人心灰意冷。实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和探春都好景不长,让她对人生产生了幻灭。

"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是说惜春目睹三个姐姐都在妙龄中离去,所以她对自己的青春年华不再留恋,要去寻求一种超脱凡尘的所谓"天和"的生活。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能把秋捱过"。桃花一般在2—3月份初春盛开,所以"夭桃盛"代指元春和迎春。探春抽签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暗示她远嫁是要去做他国皇妃,所以"云中杏蕊"代指探春。"谁能把秋捱过?",再结合"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连天衰草遮坟墓"考虑,元春和迎春死了无疑,探春极有可能葬身大海,也死了。据书中多种线索暗示,贾府之败始于秋天。所以说,元迎探三春都可能死在贾府开始败落的秋天前夕。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是说惜春坚定了出家为尼的信心。实际上她这是逃避现实,免得成为统治阶级内部倾轧的殉葬品。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注释

聪明累:指王熙凤因"聪明"过头而累及自己的性命并加剧了贾府的败亡速度。

机关:心机、阴谋权术。

卿卿:代指王熙凤。

性空灵:"空性灵"。意即白负了聪明智慧。语含讥讽。

意悬悬:时刻劳神。

译文

费尽心机耍弄权术算你太聪明,结果把自己的命都算没了。生前殚精竭虑至心力交瘁,死后一了百了,白负了你一世的聪灵。原指望家庭富贵人安宁,可终久落得个家破人亡各逃生。枉费了你时刻劳神半辈子心。真好像半夜三更悠悠晃荡的一场梦,忽喇喇如大厦倾塌,又好像黑蒙蒙油干灯火灭。呀!一场欢喜忽然变悲酸,唉!世间祸福终归难断定。

赏析

作者对王熙凤的态度应该是毁誉参半,"机关算尽"、"心已碎"既是揭露她贪欲权欲过望,也是对她为挽救行将灭亡的贾府所作的一切努力的叹息。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既指凤姐个人命运的结束,又指贾府"末世"命运的不可避免。乃至暗示封建统治阶级势必灭亡的历史必然。

作者对个人和整个家族的不幸结局,总归结于"宿命",是他的局限性。

[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留余庆:上辈给下辈遗下的福报。这里指王熙凤曾接济刘姥姥,刘姥姥把巧姐从妓院救出。

狠舅奸兄:狠舅指王仁,奸兄难以确定,高鹗续集说是贾芸。

乖除加减:老天的赏罚不差毫厘。

苍穹:苍天。

译文

是上辈遗下的福报,是上辈遗下的福报,灾难面前幸得遇上恩人搭救。多亏我娘亲,多亏我娘亲,行善积德回报后代人。劝诫世人,都来救济穷苦人,不要像我那狠心的舅舅和奸恶的兄弟,只贪钱财不念骨肉情!正是善恶报应由天定。

赏析

作者把凤姐偶济刘氏,说成是"留余庆"和"积得阴功",实际上抬高了凤姐,降低了像刘姥姥这样的劳动者的善良本色。而像统治阶级的"狠舅奸兄"在覆灭的挣扎中竟然连骨肉亲情都一概不顾,这是多么鲜明的比照。

作者宣扬"因果报应",是应该否定的封建糟粕。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烂,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注释

晚韶华:迟来的富贵。

镜里恩情:是说李纨丈夫早死,夫妻恩爱徒有虚名。

更那堪:更何况。堪,忍受。

梦里功名:应指贾兰求得功名后不久就死了,这样的功名有如梦境一般虚幻。

美韶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与前面的"韶华"意思不同。

绣帐鸳衾:代指夫妻生活。

戴珠冠,披凤袄:指李纨母凭子贵,被封诰命夫人时的服饰。

阴骘(zhì):即"阴功“,喻暗中有德于人。

积儿孙:为后代积福。

译文

且别说夫妻恩爱早已成空,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儿子的功名也同梦境一般虚幻。那美好的青春年华消逝的多么快!再别提什么夫妻恩爱,仅这头戴珠冠,身披凤袄,也抵偿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死亡。虽然说,人生不要在后半生中再遭贫穷,但也要积些阴德,做些好事,为子孙留福报。纵然气宇轩昂头戴簪缨,金光闪闪胸佩金印,威风凛凛爵禄高升,还不是转眼间就来到黑蒙蒙的黄泉路上。试问古往今来文臣武将可否有一个还活着?不也是仅留得个虚名让后人钦敬罢了。

赏析

贾珠二十岁时死去,此时贾兰已有五岁,因此李纨此时也就在二十岁上下。贾兰会读书,还会猎射,算他二十几岁获取功名,那时李纨最多也就四十岁上下。所以,这里的"晚韶华"不好理解为晚年富贵。

从曲子的"气昂昂——爵禄高登"看,贾兰为官后,官是越做越大,这也符合"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但不久应该就死了。那时李纨母凭子贵,确实风光了一阵,但随着贾兰的去世,她又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估计不久后也死了。李纨年轻守寡,后来总算盼到儿子"爵禄高登",但母子荣耀仅是昙花一现。故作者说"枉为他人作笑谈"。

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贾兰为官不久后必须得死。他不死,贾府岂不又要兴盛起来?那这部伟大作品的悲剧色彩必将冲淡无遗,还有什么意义?

贾兰不死,李纨也不好无缘无故死去。"昏惨惨黄泉路近"应是对他们母子俩说的。

从"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来看,作者确实对李纨持批评态度。估计原因是巧姐被卖入妓院时,她未出手相救。那时最有能力救巧姐的只有她,儿子获取了功名,救巧姐易如反掌。曹公对此愤愤不平,并把贾兰和她的死归于"因果报应"。但卖巧姐进妓院的肯定不是贾兰,他有了功名还会缺钱花吗?再则,贾兰也决不是那种下三滥式的人物。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注释

好事终:指秦可卿滥情致丢了性命。也指由于她的淫荡风流致贾府败落。

画梁:指秦可卿悬梁自尽的天香楼。

箕裘:祖业。

宁:宁国府。

宿孽:前世的罪孽。

译文

在绘画屋梁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洒落到地面尘土一阵芳香。自恃容貌姣好便恣意淫荡风流,这就是败家的根本。祖业倾颓子孙堕落都从贾敬开始,家业败亡首罪当归"宁"。前世的罪孽啊,缘起总关"情"。

赏析

虽说秦可卿的淫荡风流是致贾府败落的原因之一,但作者落脚点在贾敬,是他荒诞不经且疏于对晩辈的管教,任其放任自流,致滥淫乱伦,家风败坏。曲子再次揭示了贾珍乱伦的事实。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赏析

引子开宗明义指出,"情"于人之重要。故而作者"怀金悼玉",谱写了十二支《红楼梦》曲。在这十二支曲子中,不仅演绎了钗黛儿女情,当然还包括妙玉的痴情和湘云"的无情("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作者更将触角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这里还包括元春的眷家情,探春割不舍的骨肉情,李纨母子情,刘姥姥的报恩情(巧姐),孙绍祖的负恩情(迎春),惜春的绝尘情,王熙凤的贪情和秦可卿的孽情。

作者虽对十二金钗的结局走向有个大致的描述,但还不够明朗,为了使之更清晰,故用《收尾曲》加以揭示。

根据这个思路,"为官的,家业凋零"指的是元春。因为十二金钗中,惟有她由女史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抄家,家破人亡,当然"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指宝钗。薛家曾是"珍珠如土金如铁"式的富贵,可败家子薛蟠是"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于是"各省所有的买卖承局趁势拐骗起来。"薛蟠上学,两年间就白送金荣七八十两银子。他成天斗鸡走马,游山玩水,结交狐朋狗友,出手大方,不把家败光才怪!后来出门做生意,凭他个二百五,肯定得亏个精光!高鹗续集交待,后来他又惹上了人命官司,大把大把的往官府送银子,能不把家败个一干二净吗?另外,他还娶了个好老婆夏金桂,成天闹个鸡犬不宁,肯定也会把薛家财物往娘家送。

"有恩的,死生逃生"指巧姐。王熙凤偶济刘姥姥,对刘姥姥"有恩"。刘氏救巧姐,知恩图报。但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入烟花巷,可谓"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指湘云。她"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结果虽"配得才貌仙郎",却"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你不把儿女私情放心上,偏叫你为此哭断肠,也是"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指王熙凤。她身负好几条人命。

"欠泪的,泪已尽"指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指迎春。迎春出嫁前,贾政说孙家"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这说明贾府仗着势大,曾帮孙家摆平过"不能了结之事"。贾府对孙家有的是这种仗势压人的"恩"。后来迎春回娘家,哭哭啼啼对王夫人说:"孙绍祖说:'老爷曾收着他五千银子,要了二三次不得。"由此可知,贾府帮了孙家,贾赦却勒索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这样一来,贾府对孙家的"恩"也就没了。以贾赦的本性,石呆子的名扇他都掠夺,孙绍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这种"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嫁过去一年便被虐待致死。孙绍祖当然不是东西。"家里的媳妇丫头全都淫遍"。

"分离聚合皆前定"指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指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她是孽情的化身,前生就是淫荡风流坯子,结果"悬梁自尽"皆因孽情致。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指李纨后来凭子得贵。

"看破的,遁入空门"指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指妙玉。她暗恋宝玉确也痴迷,后来流落妓院不从而亡。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食尽"当然指四大家族的败亡。"鸟投林",投什么"林"?当贾府败落后,十二金钗中,除凤姐"哭向金陵",妙玉返回姑苏老家,惜春遁入空门外,其他人应该都没逃生!况且凤姐和妙玉逃的都是死路。所以这里的"林"指的就是"青枫林"——"死亡地"。最后贾府亡了,十二金钗死得差不多了,正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第五回34(红楼梦第五回精读二)(2)

歌毕,还欲歌副曲,宝玉觉得甚无趣味,告醉求卧,警幻因叹:"痴儿竟尚未悟"。遂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中,早有一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似宝钗,袅娜风流如黛玉。宝玉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人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所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宝玉唬得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云雨,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

警幻引领宝玉看"薄命司",闻香、喝茶、饮酒、听曲,目的是告诉他: 你家转眼间就要垮了,你家的那些女孩将要遭受万劫之难,尽快醒悟吧!"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去练好本领好去拯救家园和她们。但宝玉为什么不悟呢?因为听了这些,就会成为一名"功利主义"者,就会成为另一个统治阶级的帮凶,就会成为又一个等级观念者。那他就不会是女孩们的拯救者,而是她们的灾星,又一个压迫者。这样只会给她们带来更多更大的苦难。宝玉不"悟"的原因应该就在这里。

什么是"意淫"呢?

那些嘴上说"好色不淫"、"情而不淫"的伪君子、道貌岸然者,行的却是"皮肤滥淫"之事。这些人"嘴上仁义道德,满腹男奸女娼",骨子里全是"淫欲"。

"意淫"也是"淫","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所以,"意淫"者,也"好色",也"知情"。仙姑说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所以宝玉是最"好色",最"痴情"者。"淫"理一样,因此宝玉不是禁欲主义者。曹公不是佛教徒。但仙姑接着又说"意淫"是"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可见,"意淫"是精神层面上的"淫"。

在持等级观念者看来,女性必须从属于男性,奴婢必须服从于主人。贾珍贾琏见尤三姐长得标致,就要去玩弄她。在他们眼里,我是男人,玩弄你天经地义,这就是等级思想作怪。他们根本不尊重女性,不把女人当人看,只以满足自身性欲为目的而"悦容貌"。贾赦一个糟老头,看中鸳鸯,就要纳她为妾,根本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又是等级思想作怪,要不然他怎会那么"理直气壮"?贾珍和秦可卿乱伦,也是因为"悦容貌",那管什么"纲常"?贾瑞也一样,见凤姐长得"神妃仙子"一般,就一次又一次自投罗网,跑来要和凤姐缠绵,根本不顾凤姐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都是男权主义至上者,他们和女性之间谈不上爱,谈不上尊重对方,仅是把女性当成发泄兽性的工具而已。

宝玉则不同,他和黛玉之间,思想上都反对桎梏在他们身上的封建礼教,情感上黛玉一不高兴,宝玉是左一个赔不是,右一个赔不是。宝玉挨打,黛玉的眼睛哭得肿得像桃儿似的。他们思想上共鸣,精神上契合,情感上关爱。他们之间有爱情。所谓"意淫",说的就是男女私情,要以爱情为基础,要尊重女性,爱护女性。当然,对宝玉而言,"意淫"的意义还不仅只停留在爱情这一个层面上,还延伸到更为宽广的层面。如他对家中所有的姐妹都爱,对伺候他的丫鬟们,从不把她们当下人看,而是当成了自己的姐妹。在秦可卿送殡路上遇见一个乡下十七八岁的女孩,上了车,仍"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少不得以目相送。"刘姥姥编个"茗玉"故事逗大家取乐,宝玉就认真起来,非要刨根问底不可。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茗烟跑去看看,以便给"茗玉"修庙塑像。所以,在宝玉心里从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对所有的女孩他都充满了爱,他甚至把女性的地位看得比自己还高。"意淫",在宝玉心里,就是对女性的尊重、平等和爱慕。

两个傅家婆子说他见着燕子和燕子说话,见着河里的鱼和鱼说话,见着天上的月亮星星,也长吁短叹。这说明宝玉情感极为丰富。"意淫"又是他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体现。

宝玉的爱跨越了尊卑贵贱等级的阶级范畴,是一种大无边的爱。这就势必和持封建等级观念者在思想上产生激烈的冲突。因而他们才会认为宝玉是"迂阔怪诡(思想行为怪异)"。才会招来他们的"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怒目而视)"。但在我们今人看来,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宝玉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平时确实倾慕于秦氏美貌。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中他不可能对秦氏有非分之想,他是小孩,还是秦氏的叔公。但梦是潜意识产物,是无法控制的。因而在梦中,他才会和所谓的仙姑妹妹"可卿"行云雨之事。把秦氏当成仙姑妹妹,只不过是他潜意识中的一个借口而已。

从作者的谋篇布局来考虑,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实是借宝玉影射贾珍,从而使秦氏判词判曲落到实处。

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因二人携手游玩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棘遍地,虎狼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正犹豫间,警幻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宝玉忙问:"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吓得汗下如雨,失声喊道:"可卿救我!"袭人丫鬟辈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

溪中只有一木筏,是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且此二人不爱钱财。这二人是谁?

木者林也。这里的熏香是宝林宝树之油做成,熏香的灰,正林之灰也。所以,木居士、灰侍者就是林黛玉。“不爱钱财之谢"更是黛玉的本性。她是要带宝玉走向一条通往自由美好、甜蜜的爱情之路。可这是"迷津",是一条迷惘的路,没希望的路。因为封建黑恶势力如同荆棘遍地,虎狼同群,夜叉海鬼一样凶残。他们走的这一条路,只能是既无桥梁可通,又无舟楫可乘,且深万丈,遥亘千里。凶险万般,恐怖至极。宝玉被警幻喝阻,表明宝黛爱情必然是悲剧结局。警幻之所以这样做,是遵荣宁二公之嘱。

宝玉唤"可卿救我",不唤"仙姑救我“,是因为仙姑要他断情,他往情路上走,仙姑一定不会救他。而此时除了仙姑只有"可卿",自然就得叫"可卿"救他。唤可卿救他,表明仙姑的教学失败,荣宁二公的馊主意失败。宝玉将继续沿着"情"路走下去。贾府唯一可指望之人仍将背道而驰、叛逆下去。

红楼梦第五回34(红楼梦第五回精读二)(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