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坑镇油甘果(小小油甘果让农民生活有)

油甘,这种生长于两广地区的独特水果,因其“初尝味涩,久而回甘”的独特口感,所以属于小众水果。而产自潮汕的甜种油甘,因果味更重、甜味更足,比一般油甘更为珍贵。

走进惠来县华湖镇祭坑村,漫山遍野的油甘已陆续成熟,像碧珠一样挂满枝头。这里的油甘果实硕大、表皮光滑、口感甜脆,在阳光下玲珑剔透,泛着嫩绿油光,显得格外诱人,“外在美”和“内在甜”并存。

花甲之年生活有“余甘”

眼下正值油甘采摘旺季,球形、扁球形的油甘果实挂在枝头上,华湖镇祭坑村果农郑林弟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家果园中的饼甜油甘与赤皮油甘:“祭坑油甘不涩,入口酥甜无渣。每年中秋节前后是油甘成熟期,采摘期达4个月,可至春节。”在祭坑村竹树埔油甘种植基地小屋前,或大或小的油甘躺在竹编簸箕里,在这秋日里静享明媚阳光。小屋子里,郑林弟和老伴两人正忙着挑摘油甘小枝丫。祭坑村竹树埔、鸡骨坑10余亩油甘种植基地里,记录着68岁的郑林弟10年来种植油甘的点点滴滴。

汤坑镇油甘果(小小油甘果让农民生活有)(1)

油甘本身就是南药的一个品种,既可以吃,也可以入药,用途比较广泛。油甘果实药食同源,自魏晋以来,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余甘子)主治风虚热气,丹石伤肺,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有解金石毒,解硫黄毒。”现代医学认为,油甘果实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是苹果、柑橘的几十乃至上百倍,且药用价值高,能有效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血压、助消化,具备润肺化痰、生津消渴等功效。

惠来县土壤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华湖镇位于惠来县中部,西北背靠大南山脉,北倚雷岭山,是栽培优质油甘的最佳产地。得益于华湖镇优异的地理位置与水土气候条件,祭坑油甘在油甘舞台上“鹤立鸡群”。有别于普通油甘的酸涩回甘,华湖镇的祭坑油甘果实硕大、甘甜回味、脆嫩多汁、口感酥脆,一时间打破了人们对油甘酸涩的认知。

“经济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过得甜起来。”郑林弟一边采摘油甘,一边说着近年来自己的生活变化。郑林弟经过不断地实验、改良、优化,坚持培育油甘,不吝将种植油甘经验传授给村民及周边种植户,把这份甜分享给乡里人。

小小油甘未来可期

油甘,学名余甘,《中国药典》称油甘果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的功效,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等症状,它是一种药食两用水果。

“油甘属野生或半野生水果,是小众水果。新茶饮行业大规模地使用油甘原料,直接带动上游油甘的采购价格上涨近10倍,显著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提到华湖祭坑油甘种植,祭坑村党支部书记黄文强介绍,“祭坑村529户,总人口2723人,经济作物主要有荔枝、龙眼和油甘等,目前全村有10余户农户种植油甘,种植面积总共约300亩,主要有饼油甘、赤皮油甘两个品种,年产量可达50万斤,产出的油甘主要由采购商成批采购。”

汤坑镇油甘果(小小油甘果让农民生活有)(2)

日前,华湖祭坑油甘已上线惠来数字农业云平台小程序。虽然祭坑村甜油甘与赤皮油甘已在华湖土地上“安家落户”近10年,传统的油甘产销给华湖镇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过,华湖镇油甘产业仍存在种植方式传统粗放、种植户老龄化严重、生产局面单一、产品深加工缺位、品牌化不足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短板。如何补齐这些短板,一直是华湖镇面临的重大课题。

惠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湖镇党委书记陈泽华说:“如何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通道,推动油甘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让华湖油甘走向全国,走出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对于华湖镇油柑产业接下来的发展,陈泽华早有打算,“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华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推进农旅结合模式,在华湖油甘品牌打造过程中串珠成链,建立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和亲子采摘基地,发展集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农业于一体的油甘观光产业园。”

【记者】刘晓维

【通讯员】张舒婷 蔡永刚

【作者】 刘晓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