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3月5日23时18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动态画面感的节气——“惊蛰”,时值“九九”第二天。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1)

  惊蛰时节,春催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名称由来

  惊蛰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当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2)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三候

  我国古人划分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cāng gēng)鸣;三候鹰化为鸠(jiū)。”其中一候所对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杏花,三候为蔷薇(qiáng wēi)

  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3)

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zhì)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shī jiū)。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惊蛰习俗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在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另外,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亦可能是吃梨这一习俗的由来。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4)

  惊蛰这天除了吃梨,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白虎。在我国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以脱离是非缠绕。

惊蛰诗词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古人诗句里的惊蛰也洋溢着浓浓春意。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5)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xiāo)哓遗众雏(chú)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qú)劬。

雏既逦迤(lǐ yǐ)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赏析:该诗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作诗刻苦求工,诗风清淡朴素。侧面反映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6)

秦楼月·浮云集

南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bó jiū)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yì),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赏析:时值惊蛰,雷声隐隐,词中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7)

惊蛰

当代·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赏析:诗人以仅仅28个字,将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复杂多样的中国在惊蛰节气诸多方面的情况描写得形象生动。三组叠字,使节气的气候特征得到形象的表达。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8)

春晴泛舟

宋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jūn)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niǎo)嫋柳丝摇麴(qū)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闹春耕惊蛰伏(九九江南风送暖)(9)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头条号特色功能:

1.专注以家长为主导的小朋友语言文化教育

2.每篇文章的生僻字均标注拼音

3.汇集新课标和新大纲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 80首》全部篇目

4.独家技术实现古诗文单句循环播放

5.完美支持隐藏或显示诗文的拼音、正文、注释,帮助孩子灵活记忆

各位家长可使用素材,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增强孩子们的文化积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