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动物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动物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动物保护运动

生态动物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关键词)(2)

人类先后经历过捕猎动物的渔猎文明、驯化动物的农业文明以及改造动物的工业文

明,不论何种文明,动物都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

关系始终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尽管人类历史上不乏善待动物的朴素伦理观念,但占主导地

位的观念还是把动物看作道德关怀之外的对象。这种观念致使人类可以任意处置动物

而不必产生道德上的内疚感,这是现代社会导致动物灭绝、虐待动物等现象的思想根源,

也是当今动物保护运动首先需要克服的观念上的阻力。

随着敬畏生命、动物解放、动物权利等动物保护理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开

始关注动物的福利,并加入到动物保护运动的实际行动中来。1824年,英国率先成立了人

类历史上第一个动物保护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随后,各国也纷纷效仿成

立了自己的动物保护组织。随着这些保护组织的大量出现,动物保护运动正式登上历史舞

台。由于参与运动的人们的理念和目标不尽相同,动物保护运动先后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主要有人道主义运动、反活体解剖运动、素食运动、动物福利运动、动物权利运动等(韩

德才和王延伟,2011)。

边沁是近代西方少有的没有把动物排除在道德关怀之外的伦理学家。他关于动物也应

该享受道德保护的思想使其在当时的伦理学界独树一帜,成为后来动物保护运动的先声。

他反问道:动物不能成为道德关怀对象的“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什么?”“是推理能力?还是

语言能力?但是一个成年的马或狗要比一个初生的婴儿或一周大的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更

理性也更可交流。若设想它们是其他形式,那该界限对什么有效呢?”(转自戴斯·贾丁斯,

2002)他经过深入的思考,给出了如下试探性的回答,“问题不在于它们能推理,也不在于

它们能否交谈,而是它们能忍受?”(转自戴斯·贾丁斯,2002)该思想给后来的动物保护

运动的先行者以极大的启示。

史怀泽是现代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他提出的“敬畏生命”思想是

当今动物保护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史怀泽认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

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将伦理

学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我们不仅要对人的生命,而且要对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保

持敬畏态度。在史怀泽看来,这是必然、普遍、绝对的伦理原则。

1972年,古德洛维奇和哈里斯编辑了讨论动物权利问题的文集《动物、人与道德:关

于对非人类动物的虐待的研究》,其中的“动物实验”一文指出:“总有一天,人们那启蒙

了的心灵将能够像目前痛恨种族歧视主义那样痛恨物种歧视主义。”(转自何怀宏,2002)

随后,辛格和雷根分别从“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的视角论证了“动物为何应该享有道德

地位”这一重要问题。辛格认为,能够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的标准不应该是理性思维能力,

而应该是感受痛苦和欢乐的能力,按此标准,动物也应该享受道德关怀。“如果一个存在

物能够感受苦乐,那么拒绝关心它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不管一个存在物的本性

如何,平等原则都要求我们把它的苦乐看得和其他存在物的苦乐同样重要。”(辛格,

1994)辛格的动物解放理论对现代人重新思考动物的道德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其《动物解

放》一书被视为“当代动物保护运动的圣经”。

如果说辛格的“动物解放”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功利主义的话,那么雷根的“动物权利”理

论则是基于道义论。每一个物种都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不能牺牲一个物种来为另一个物种

服务。雷根认为,只有假定动物也拥有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类对动物的无谓伤害,并且

我们可以通过人类证明人拥有权利的理由来证明动物也同样拥有权利。人类论证人具有道德

权利的基本逻辑是,因为人是自身的“生活主体”,因此人先天地具有道德权利,同样,动物也是其自身的“生活主体”,因而动物也拥有值得我们予以尊重的天赋价值,这种天赋价值赋

予它们一种道德权利,这种道德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完整权和行动自由权。

随着动物保护理念的深入发展,动物保护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农场动物、工作动

物、伴侣动物、实验动物、野生动物、体育和娱乐中使用的动物等,都被纳入到保护的范

围。比如,在科研教育领域,许多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动物伦理委员会,负责对用动物

做实验的情况进行评估;在饮食习惯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人素食的队伍,减少对动物

的伤害;在娱乐方式上,斗牛、斗鸡、斗狗等传统娱乐项目逐渐被世人所抛弃,马戏团动

物表演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的福利;在养殖方式上,许多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笼养等违

反动物习性的养殖方式(韩德才和王延伟,2011)。

目前在动物保护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主要有: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

CA,成立于1866年,总部在美国)、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成立于1895年,总

部在美国)、国际素食协会(IVU,成立于1908年,总部在美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

CN,成立于1948年,总部在瑞士)、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AP,由成立于1953年的动物

保护联盟与成立于1959年的动物保护国际联合会在1981年合并而成,总部在英国)、世

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于1961年,前身是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总部在瑞士)、国际

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成立于1969年,总部在美国)、国际野生动物关怀组织(CWI,

成立于1984年,总部在英国)、野生救援组织(WA,成立于1999年,总部在美国)、亚洲

动物基金会(AAF,成立于1998,总部在香港)。

中国目前也出现了许多动物保护组织,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政

府扶持与推动建立的动物保护组织,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于1983年)。由于这

类动物保护组织的官方性质,它们通常会承担政府分离或转让出来的一些监管与保护职

能。第二类是由民间自发成立的动物保护组织,如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于1992年)、

自然之友(成立于1994年)等,这是中国民间动物保护意识的觉醒而自发产生的动物保护

的民间力量,在动物保护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第三类是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在中国设立

的分支机构,第一个受邀来中国开展动物保护的国际组织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目前越来越

多的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在中国设立了分部或代表机构(乔永平,2012)。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卢风,甘霞 编辑 尹乐乐)

生态动物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