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启示 从召公谏厉王止谤

古往今来,听说过不少有关于劝谏纳谏的故事。进谏,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采取纳谏,在于君王的决断。臣子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臣子善于纳谏,辅助君王有佳,会使国家变得兴盛。反之,刚愎自用的君王往往失得民心,甚至灭国的后果。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心,忠言逆耳利于行”。


读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启示 从召公谏厉王止谤(1)


《召公谏厉王弭谤》就讲述了一个关于臣子劝谏失败的故事。左丘明用明快简短的笔调,讲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不要用高压的手段甚至杀戮来阻止百姓的批评,但是周厉王不听劝,落得被百姓放逐的下场。为什么这个周厉王这么的叛逆,又为什么引起国人暴动,导致本该死的是周厉王的儿子,最后死的却是召公的儿子?周厉王既然这么暴虐无道不听劝谏,召公又是持着怎样的心态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被打死?



周厉王为什么不听劝。

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君主,他一直被认为是夏朝夏桀的翻版,商朝商纣王之后的第三个暴君。因为其父亲周夷王为人软弱,优柔寡断,所以西周传到周厉王手中时,就已经衰落。这在一度程度上,让周厉王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坚定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不能软弱无能,虽然周厉王没有像自己父亲那般,反而变得十分暴虐无道,毫无人性可言。

“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

这位荣夷公是周厉王卿士,很会理财但人品不太好。周厉王恰巧也是一位贪财之人,两个爱财人士走到一起会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想而知。荣夷公向周厉王推行自己的“专利法”,周厉王看了之后,喜欢的不行,收缴荒田,侵吞百姓财产,垄断山林川泽的收益,断取百姓生活来源。这两人割韭菜割的不亦乐乎,其他人肯定看不下去,大夫芮良夫站出来了,对荣夷公的“专利法”开口就是:“王室其将卑乎!”周厉王收财收的欣喜若狂,突然知道自己的臣子非但不支持,还在一旁说王朝就要衰落了,搁谁谁都不高兴。周厉王不仅没有悔过并惩罚自己的“盟友”,还派卫国巫师来监视百姓,监督那些说闲话的人,如果有发表意见的,卫巫就去周厉王那打小报告,随之厉王就会杀了这些人,所以就有了“厉王止谤”这一说法。周厉王可谓压制舆论第一人,不尊重舆论不尊重百姓,即使你是统治者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也难逃被打压的命运。


读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启示 从召公谏厉王止谤(2)


召穆公的胸怀

周厉王因为大力推行了荣夷公的“专利法”,让百姓利益受损,前者芮良夫用“王室其将卑乎”来警告自己的大王,而后召穆公见劝谏失败,也跟着进宫劝周厉王说:“百姓们已经忍受不了您的暴政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不听,仍然叛逆的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荣夷公说的是可行的,召穆公你们都是在阻止我更好的治理国家。最后周厉王管到什么地步呢,国人道路两旁以目相视不敢多说一句话。

止谤,这是忠臣召穆公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他对周厉王说了很多道理举了很多例子,劝谏厉王不能压制百姓的言论,应该像治水那样疏导百姓的言论,让百姓畅所欲言,周厉王应该择善而从,改正自己的失误,实现百姓的最大意愿。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但是没有任何作用,周厉王就是不听劝谏,我行我素,和荣夷公臭味相狼狈为奸,反而派更多道貌岸然的巫师来监控他们的一言一行,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劝谏。

三年后,百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和苦楚,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见势头不对,赶紧逃走,国人抓不到周厉王,变把矛盾的箭头指向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

恰巧这个时候太子静在召公家避难,这个召公也是个忠臣。换个角度,如果是我,自己的大王不听我的劝谏,和奸臣狼狈为奸使百姓利益受损,肯定也是暴脾气参与国人起义运动。但是召公没有,他不仅让太子静躲在自己家中,还在国人威逼利诱交出太子静之时,忍痛割爱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说:“服饰国君之人,遇到危险不应该有仇恨,有仇恨也不应该生气,更何况侍奉的是大王!”

因为国人们没见过太子静的样貌,看到召公的儿子后,群情激愤,把他活活地打死。丧子之痛,培养一个孩子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花了多大的心血,召公却选择了国家选择了自己的大王,这是一个怎样的胸怀。

可怜的周厉王被赶到彘,最后郁郁寡欢而死。后来召公和周公让一直躲在后面的太子静请出来,立太子静为王,就是后来的周宣王。两人辅佐他治理国家,恢复了西周的国力和威望,周宣王便成了西周的中兴之主,总算是没有让周朝彻底的败在自己父亲的手里。


读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启示 从召公谏厉王止谤(3)


引申典故。

召公止谤作为一个臣子劝谏失败的故事,那么“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个成功的鲜明例子。这是荀子在《哀公》篇中,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讲述的一段话。在两人交谈之中,孔子告诉鲁哀公,统治者如船,百姓们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一夜之间风云突变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这就是一个统治者身边需要一个忠臣贤臣的重要性,能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自己百姓真正的民心民声,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才是一位英明统治者需要做到的。就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之间的故事一样,魏征就如李世民的镜子一般,作为一名谏官敢言他人不敢之言。其实作为一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喜欢的肯定都是好听赞美的话,这是包括现在我们都是喜欢的。但是突然在听到自己的臣子说真话顶撞自己,心中肯定有所不适。一位有作为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贤良有佳的女人,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对他说,君主英明,臣子也英明,现在魏征如此直言,正说明您的正直影响了他,我为何不祝贺您得到一个说真话的臣子而高兴呢?李世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日后更加开明爱民,君臣一心,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有段对魏征的高度评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


读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启示 从召公谏厉王止谤(4)

总结

总而言之,不管是召穆公舍子救主,还是以人为镜,这都向我们摆明了一个事实,一个人在交友中也好,社会上也好,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对于赞美自己阿谀奉承的都要警惕,因为这些指挥让自己,满于现状认为自己目前不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奋斗。反之,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说出我们缺点的人,让我们清楚自己的不足。


文献:《史记》《国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