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个待破译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前言

闲暇之余。我便划啦画啦甲骨文,以消磨时光。谁成想撩发少年狂,勾起了好奇心,挑起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于是,终日煮茶论甲骨。成一大乐事也。

一.甲骨文如何发掘的?

清朝光绪二十五(1899)年,古董商、金石学家、收藏家王懿荣,任国子监祭酒。

因中药“龙骨”发现“甲骨”,断代殷商时期,追寻出土地: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小商屯—殷墟。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后,遂成废墟,后人称为“殷墟”。

发现甲骨文,确定了商代的存在和年代,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甲骨文如何产生的?

原始社会,先祖们智慧刚刚开启,眼睛的观察,心里的感受,用草棍、树枝描绘下来,便成了象形图文,初始的图文,不能称之为文字。后来,随着伏羲文化的兴起,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意识到有些天灾人祸可以避免,便产生了卜术。殷商卜术三大特色:信史、饮酒及敬鬼神。王室贵族记录卜辞的图文,刻在龟壳、兽骨上,便生成甲骨文。

三.如何辩识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至今一百多年,但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无法辩识,号称“天书”。我曾经跟青铜器、考古、古文字等专家学者朋友交流过:之所以无法辩识,原由是甲骨文始于象形文字,属形意文字,每个字就是一幅漫画,看图领会诗情画意;而今天的隶、楷、行、草,单从形状说,属于抽象文字。就象我们小时候播种的农具,纺棉线的木头车子,儿孙们还认识吗?甲骨文当初描述的参照物消亡了,今人无法揣度,甲骨文字大多也就死亡了。至此,专家学者们,不必再困惑了。

四.甲骨文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1.用笔

商代原稿永久失传,甲骨文属契刻(刀刻)文字。线条单一,基本无变化,中间细两头略粗;笔划有长短之分;孤线和圆线,由短线拼接而成;原始图画文和象形意义比较明显。

2.结字

甲骨文字的形状有长方形,少数方形,椭圆具多,少数圆形,及其不规则,彰显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天然性。甲骨文也具备了对称美和一字多形的变化美。

3.章法

龟壳、兽骨大小不一,不规则,不规整,凹凸不平,古人自然镌刻,因材制宜,物尽其用,以龟壳、兽骨的大致中分线,左右刻写。至于字的多少、大小、疏密等,都是物尽其用。小时候听一位老木匠说过,在古代,木匠们根据一堆木头的材质、大小、尺寸、规格,去制作合适合理的家具;而不是象现在,先设计家具的材质、大小、尺寸、规格,再去寻找合适的木材。想想挺有道理。由此看出,后人所说的章法和布局,甲骨文有些不合时宜。

五.甲骨文有什么特色?

甲骨文上承原始描绘符号,㨨篆之前,下启先秦时期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特殊形态,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严格来说,甲骨文字,不是书法;以书法角度写甲骨文,那也不是甲骨文。甲骨文和书法:工笔吧,呆板、刻薄;写意吧,似是而非、失去根本;二者就是这样对立、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后记

本文只是个人看法、想法和观点,可能与书论等等其它不相符合,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朋友们雅正,谢谢!

3500个待破译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前世今生)(1)

3500个待破译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前世今生)(2)

3500个待破译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前世今生)(3)

3500个待破译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前世今生)(4)

3500个待破译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前世今生)(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