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小众网剧(耽美剧盛行背后的女性诉求)

一、什么是耽美耽美一词源于日本“耽”是深深的沉醉,“耽美”则表示深深的沉醉于美中这是耽美最初的的含义最初的耽美指的是浪漫主义,包含一切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丽的事物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一些描绘少年间恋情的唯美系动画开始兴起,如日本漫画家尾崎南创作的《绝爱》唯美系漫画后逐渐发展繁荣,“耽美”一词便由此发展为专一代指表现男男恋情作品的专有词汇现在耽美涉及的领域从原有的漫画领域逐渐扩张到了小说、电影、网络剧、广播剧等多种类型中因此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耽美文化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中一种举足轻重的文化现象但是现在在上星卫视中还没有耽美题材类的电视剧播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豆瓣高分小众网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豆瓣高分小众网剧(耽美剧盛行背后的女性诉求)

豆瓣高分小众网剧

一、什么是耽美

耽美一词源于日本。“耽”是深深的沉醉,“耽美”则表示深深的沉醉于美中。这是耽美最初的的含义。最初的耽美指的是浪漫主义,包含一切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丽的事物。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一些描绘少年间恋情的唯美系动画开始兴起,如日本漫画家尾崎南创作的《绝爱》。唯美系漫画后逐渐发展繁荣,“耽美”一词便由此发展为专一代指表现男男恋情作品的专有词汇。现在耽美涉及的领域从原有的漫画领域逐渐扩张到了小说、电影、网络剧、广播剧等多种类型中。因此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耽美文化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中一种举足轻重的文化现象。但是现在在上星卫视中还没有耽美题材类的电视剧播出。

和“耽美”一词有着紧密联系的就是“腐女”。“腐女”是喜爱耽美的女性的自称。“腐”在日语中有“无可救药”之意,有自嘲和调侃的意味在。“腐女”在耽美受众中占绝大一部分。根据《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1]中对于耽美受众的调查报告中对受众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的特点有:年龄跨度较大,以青年为主、城市多于农村,大城市中分布更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绝大多数为异恋。

以《上瘾》为例,《上瘾》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各大视频平台上线,在开播的二十四小时内就超过了千万的点击量。刷新了网络剧首日最高点击量。四天内,相关话题量就超过了10亿的微博浏览量。在《上瘾》的受众分析中发现:以18到29岁的青少年人为主、经济条件较好、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正在受高等教育、且以女性为主。

二、耽美出现的文化基础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尤其存在的合理性。耽美文化出现并不是及其突然的,而是有其文化基础和现实依据。所谓的现实依据就是在中国从古到今都存在着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男同性恋的现象。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行为。同性恋这一概念虽然是近代才出现,但是同性恋这种现象自古就有了。李银河教授在《李银河说性》[4]中表示:“在我国四千年的历史中,正史和野史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大量记载。很多关于“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安陵君”等历史人物和故事的记载。历史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为卫灵公“分桃而食”。”从古至今我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个持续性、稳定性的一种现象。李银河教授在《同性恋亚文化》[3]中表示:“怀特姆对美国、危地马拉、巴西和菲律宾四国的比较研究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这些社会中都存在着同性恋现象。2.在这些社会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3.社会规范既不能阻碍也不能助长同性恋倾向。4.只要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人群就会产生同性恋亚文化。5.虽然所存在的社会不同,同性恋者在进行兴趣和职业选择上趋于一致。因此怀特姆认为同性恋不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

同性恋这种现象虽然自古有之,但是在近代受到的压迫尤为严重,被处以死型的不计其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以后的数十年间。不仅是德国纳粹以及其残忍的行为对待同性恋者。而且在世界上的任何的国家都对同性恋这一群体进行了迫害。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对图灵的迫害。在发现图灵的同性恋身份后英国法庭给了他两个选择:坐牢和化学阉割。媒体报纸甚至把《大学教授被处缓刑必须接受化学阉割》作为头条。在当时人们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罪恶并且无法饶恕。因此1991年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在《差异》杂志的一期“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专号上提出了“酷儿”理论。“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5]““酷儿”理论超越了同性恋身份政治,在性别身份问题上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它反对正统的概念,提出非固定的理论。破坏固定不变是分类质疑所有的本质主义倾向和两份思维。”同性恋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发现也能证明也一点。动物学研究发现许多灵长类动物,如猕猴、沸沸、黑猩猩等都有同性行为。耽美文化的出现是对同性恋现象的一种支援,更是对同性恋现象的支持与祝福。同时“酷儿”理论不仅反映了同性恋者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反映了耽美文化背后女性的诉求。就是反对生殖器基要主义:生殖器身份的基本要义原则通过性别与性行为的规范与奖惩使女性屈于男性,使“异常者”屈于“正常者”。

三、女性的心理诉求

(一)对于同性恋群体遭遇的同情

耽美指的是男男之恋,对于耽美女性的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男性。我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是呈现“U”字型趋势。在民国之前社会对同性恋呈现出相对宽容的状态。《诗经》“邶风”里《击鼓》中现在用来表现永恒爱情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最初的意义是表现战士之间的承诺。同样在清代人们对同性恋相当宽容,当时社会规矩对这些关系的公开表现“男子在街上公开的牵手”等情形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对同性恋现象表现出极大的恶意。同性恋者被以流氓罪进行处分,甚至在一些之前有同性恋进行无罪的抓捕,更甚至于把同性恋列入为精神疾病,称之为“性变态”。直到2001年四月20日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耽美剧中也表现对同性恋群体的迫害。

虽然现在的耽美剧主要是从日常生活入手描写男男之间的感情,但是毕竟社会的现实的氛围仍在。人们现在对同性恋者仍然是一种看不起的态度。以《上瘾》为例,在《上瘾》中金璐璐对顾海和白洛因之间尚在“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朦胧的好感深恶痛绝。她对顾海说:“顾海,你让我恶心!”金璐璐代表的是社会上的一种典型的看待男同性恋的态度,就是认为他们是病毒肮脏且恶心。同样在《上瘾》中还有一种态度就是父母的态度。《上瘾》中白洛因父母的态度与顾海父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由于顾海和白洛因的家庭关系复杂,现在表述他们的家庭关系。白洛因从小父母离异,后来母亲改嫁父亲在娶。顾海幼时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在娶。顾海的父亲娶了白洛因的母亲,白洛因的母亲是顾海的继母。面对顾海和白洛因的关系,顾海的父亲不同于白洛因的父亲希望孩子幸福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强势的态度分开两个人。顾海的父亲顾威霆从各个方面着手分开两个人,甚至把顾海和白洛因逼到去流浪的地步。这是一种父亲看待儿子的一种典型的态度。与顾威霆的态度不同的是白洛因母亲姜媛的态度。在白洛因和顾海的关系上,姜媛是及其痛苦的。她从开始及想分开两个孩子到看到两个孩子受到的痛苦而后心疼的同意两个孩子在一起,这是一种女性看待男同性恋着在其中一种态度。同样是女性的态度在《我和X先生》中艾桐的形象。艾桐目睹了徐正曦对陶野懵懂且充满痛苦的感情,她是同情怜惜和支持的。艾桐在徐正曦受到感情伤害时在他的身旁轻声安慰他,也会为徐正曦挺身而出痛斥陶野和顾雪,还会在徐正曦接受赵小布后表示出由衷的欣喜。这种女性对待男同性之间感情的态度是现在社会上相当一部分耽美女性受众的心理。中国耽美文化的盛行是女性对同性恋现象的理解与支持。女性是就一种极为感性的生物,现代同性恋着恶劣的生存环境,给女性以心理上的以同情。因此女性会以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同性恋文化,这也是耽美文化现象盛行下的一种女性心理。

(二)女性对真正男女平等的渴望

“在女性的性权利问题上,性学关注女性的片面贞操问题,男权制社会对女性有两个基本的要求:女性的性应用男性来控制、女性的劳动也应由男性来占有。”[6]由于大多数社会和大多数时代都存在着对于男女两性在性行为规范上的双重标准。在当下女性的性行为规范还是要比男性要严格。因此女性从心理上更加渴求两性平等。在现阶段的言情剧中无论女主是怎样的聪慧、机智、善良最后都必须依靠男人的权利来取得成功。男性的权威永远都是在女性之上的。如《女医明妃传》虽然是打着女权主义的幌子,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核却依然是披着皇权外衣的女性励志。男女平等推广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现在言情小说和电视剧中女性的形象却依然保持着传统女性被压抑的性格特征:温顺、多愁善感等。如赵薇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角色,温顺、忍让。面对丈夫曾荪亚出轨依然和表现出的对自己的无视甚至排斥选择默默忍受。这些性格特征在现代诸多人眼中依然被人称赞。虽说男女平等推行了多年,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却依旧会给女性以性别上的形象定位。女性不满足于传统对女性的要求,渴求改变现实中的不平等状况。

在耽美作品中女性从来不是作品的主角。以《上瘾》为例,在《上瘾》中一共出现了三个女性分别为男主白洛因的母亲、前女友、男主顾海的前女友。这三个女性在故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并且是一个阻挠者的身份,她们的出现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这一类女性角色的设置会有人说这是对于女性相别的歧视。但是从女性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歧视,对于女性读者来说,这类女性角色缺乏了一种带入感。这会让女性读者不认为这些女性形象和她们有关系。

女性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在看言情小说的时候,女性往往有一种带入感,如女性在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时候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白浅。这种带入感来自于女性读者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认可和言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理想化。但是在耽美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却不会给女性读者以代入感。耽美小说中的女性只是起到了推动情节和男男主人公情感前进发展的作用。如《上瘾》中金璐璐和石慧在剧中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推进白洛因和顾海的感情发展,让白洛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顾海。因此在耽美剧中男性才是故事的主角,如《上瘾》中白洛因与顾海年岁相当、性别相同、实力相等。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是故事的关键。因此女性在观看耽美作品是会把自己置于上帝的视角,平等的看待两性关系。脱离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制约,内心中充满着对男性制社会的反抗。耽美作品因迎合了女性对于追求男女两性平能的诉求,受到女性的喜爱。

(三)女性对纯爱的向往

女性对耽美作品中的爱情给予了高度的期望。有一个常识性的说法,男性喜欢性,女性更喜欢情。但是现实中的爱情通常是不完美的,它受着传统道德、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物质利益及传中接待等诸多因素的束缚。

一般来说由于爱情本身源于性生理的成熟,恋爱最初的吸引大都来自对方的性别形象上。马斯洛的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人自身是不断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了行为的驱动力,在女性满足了生理和物质的需求以后,高级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必然会成为女性的新目标。”[7]“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将骑士式的“浪漫情爱”引入国门。[2]这种“浪漫情爱”强调个人的体验和心灵沟通。认为浪漫之爱是天长地久和独一无二的,强调精神恋爱与性无关。如在《上瘾》中,顾海因为白洛因的字对白洛因一见钟情,顾海对白洛因的爱单纯而干净,没有任何关于功利性的世俗的理念在。《上瘾》是在描写日常的生活状态,讲述的是白洛因和顾海之间普通的恋爱日常。如:顾海给白洛因买的糖葫芦,白洛因送给顾海的手套,在中秋节顾海和白洛因一起吃一块由12个蛋黄做成超大的莲蓉蛋黄月饼和每天吃早餐时的小默契。

女性观众更看重的是白洛因和顾海之间冲破禁忌打破伦理的爱情。同性之间的爱情会有很多的阻碍,越是有阻碍的感情就越显得越凄美越令人感动。这种爱在世人眼中就越显的纯粹。这便反应了女性对纯爱的追求。追求一种干净到极致的爱情。这种爱情并不是世俗中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为结果的爱情。像第三、《上瘾》中白洛因和顾海分别八年后感情依旧,《提灯看刺刀》中楚慈为养母报仇杀了韩越的哥哥,韩越依旧阻止不了自己爱楚慈。对于情感的描写在耽美文中可以算的上是极致的便是南康白起的《我等你到三十五岁》。《我等你到三十五岁》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记录了白起和男友一起生活到男友结婚自己自杀之前的心路历程。在小说礼那里求而不得的痛苦,明知不可能依然期待的绝望,冷冷的想把匕首让人心疼。这种情感对于女性来说是绝对可以触碰她内心的情感,使之感动。这样接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耽美小说中最令女性为之动容的一句话是“我不是同性恋,只是我爱的人碰巧和我同性别罢了。”在其中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强烈而浓厚的感情令无数的女性为之动容。虽然这种爱情在言情小说中也在尽力的去表现,但是言情小说中的言情最后无法避免的停留在男女两性之间,停留在结婚生子上。在言情小说中的男女之情,无法表现女性期望的干净到极致的爱情:无关乎性爱、无关乎孩子,只是单纯的因为人的本身。她们认为这样的爱情才是心中理想的爱情。耽美满足了女性对纯爱的需求,对爱情近乎偏执的狂热。

(四)女性对男性身体美的欣赏

耽美满足了女性对美的需求。在耽美作品中没有长的丑的。无论是最近《上瘾》中的许魏洲和黄景瑜,还是之前的《同乐会》中的利晴天和陈景炀,还有《类似爱情》中的孔垂楠等。这些耽美剧中的男主身上无不例外的都包含了女性关于男性恋人幻想的所有外在特性:人鱼线、八块腹肌、温柔的眼神以及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的男性荷尔蒙。在《女性心理学》[7]中这样写“一般来说由于爱情本身来源于生理的成熟,恋爱最初的吸引大都来自对方的性别形象上。”对于女性而言第一眼首先注意的是男性的外表上。男性俊美的外表给女性以美的享受。女性对男性的外表相较于女性对女性的外表容忍度要大一些。面对普通的关于男女之情的电视剧,女性总是要忍不住去点评一下女主,无论女主长的怎么样。女性对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有天生的敌对感。但是女性在看耽美剧是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在看耽美剧是女性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剧中的人物。《上瘾》、《识汝不识丁》、《我喜欢你,你知道吗》、《我和X先生》、《烟袋斜街十号》、《逆光源》、《错生》等虽然都是小制作低成本的网络剧,但是都因为剧中的男主角够帅、够漂亮,因此赢得了不错的点击率。耽美剧从视觉上满足了女性对男性面容和肉体美好的想象。男性美好的肉体及其容易是女性着迷、沉醉。耽美剧中一众的漂亮男孩同样也是女性接受耽美剧的必要条件之一。

耽美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人们思想日益开放的结果。从《上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耽美剧正在朝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从《上瘾》的热播可以发映出在其背后女性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对于纯爱的极致追求、对男性美的欣赏以及对边缘同性恋的同情与理解等。这些原因促进了耽美剧的盛行。耽美文化不是病态文化,而是被压抑的边缘文化是崛起。它的发展崛起代表作同性恋被越来越多的公众的接受,使同性恋人群逐渐被人重视,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参考文献:

1.宋佳、王名扬,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J].黑河学刊,2011(8)22-24

2.郑丹丹,吴迪.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J].浙江学刊,2009(6):214-219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1-300

4.李银河,李银河说性[M].江苏;东方文艺出版社,2006:1-240

5.李银河,酷儿理论[M]. 天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370

6.李银河,性学入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240

7.程玮,女性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00-30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