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坐山观虎斗的文言文(经典文言文赏析)

古代描写坐山观虎斗的文言文(经典文言文赏析)(1)

原文

山云①出镇广西,有郑牢者,老隶②也,性鲠直敢言。

公谓之曰:“世谓③为将者不讲贪,我亦可贪否?”

牢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④也。”

公又曰:“人云土夷⑤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⑥?”

牢曰:“居官黩货,则朝廷有重法,乃⑦不畏朝廷,反畏蛮子耶?”

公笑而纳之。公镇广西逾十年,廉操始终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⑧。

注释
  1. 山云:明初名将,曾任总兵官镇守广西。
  2. 隶:差役。
  3. 世谓:常言说。
  4. 湔(jiān):洗。
  5. 土夷:与下文的“蛮子”,均指广西当地的少数民族。
  6. 奈何:怎么办。
  7. 乃:竟然。
  8. 云:句末助词,无实义。
译文

山云去镇守广西,有个叫郑牢的人,是个老差役了,性格耿直敢于直言。

山云对他说:“常言说对于将军来说不用顾及他是否贪污,只看他能不能打仗,我是不是也可以贪污呢?”

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点儿贪污,就像白色的袍子上染上了一点墨,最终是洗不掉的。”

山云又说:“人们说当地人送来的东西,如果不接受,他们必然怀疑而且怨恨我,这该怎么办?”

郑牢说:“当官的贪污财物,朝廷有严酷的刑法,你竟然不惧怕朝廷,怎么反而害怕当地人呢?”

山云笑着接纳了他的意见。山云镇守广西超过十年,廉洁的操守始终不变,这本来并非郑牢的功劳,但是郑牢也是值得尊重的。

古代描写坐山观虎斗的文言文(经典文言文赏析)(2)

文言知识

古代描写坐山观虎斗的文言文(经典文言文赏析)(3)

说“乃”:“乃”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竟”、“竟然”。如上文“乃不畏朝廷”。又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指“于是”、“才”、“就”,表示前后两事的顺承或紧接。如《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 指“是”、“就是”,表示判断。如《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指“你”、“你的”,第二人称代词。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化常识

谏官的历史

谏官又称谏臣,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官的设立始于周代,周文王时设有“保氏”一职。“保氏”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官。

春秋战国时期,直接以“谏”命名官职,称为谏官。

秦朝时设置谏议大夫,其谏官制度对后世影响至深,谏议大夫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元代开始就没有设置专职的谏官,由御史承担相关职责。

各朝对于谏官设置都很重视,尤其是唐代谏官机构最为齐全完备。

古代描写坐山观虎斗的文言文(经典文言文赏析)(4)

对于谏官,是“谏言不咎,谏官不罪”,讲错了也不要紧,皇帝是不能随意诛杀谏官的。

但是谏官“官卑秩微”,官位不高而且待遇不厚。像唐代对谏官是很重视的,但是作为谏官中最高长官的谏议大夫,也就是正五品。

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谏官当属魏徵(即魏征),唐太宗为其留下了“三鉴”之说。

出处

明·叶盛《水东日记》

启发与借鉴

古代描写坐山观虎斗的文言文(经典文言文赏析)(5)

面对新上任的总兵官的询问,郑牢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没有遮掩直截了当地进行了规劝。短短的几句对白,充分显示出郑牢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高尚品格。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人从善的话多数是不太动听的,甚至是刺耳的,但却能帮助人们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地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以至于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