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大典为什么在泰山(封禅到底是什么)

封禅(拼音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封禅其实就是祭拜天地之意。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从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人类对于大自然有一种既崇拜又敬畏的心理,而山岳更能直接体现出大自然宏伟壮观,封禅就成了表达对大自然崇敬情绪的重要方式。正是山岳这种独特的地位与形式,导致它成了古人表达对大自然崇敬的主要载体,乃至成为人们心中对于“天”“神”的直接想象。因此,对于古代封建统治者来说,如果能够将这一心理特征利用起来,那么就将达到愚民和突出自己的目的,并最终从思想层面极大稳固自身的统治,封禅行为的政治性就体现于此。

封禅大典为什么在泰山(封禅到底是什么)(1)

为什么选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1. 泰山为五岳之首。传说神人盘古死后头颅化为东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身体化为中岳,足部化为西岳,盘古头颅泰山也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
  2. 古人以为泰山最高。在泰山西部是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南面汶、泗、淮三水交接,与山脚相对高差达到1300米,它与周围的其他地形相比起来在视觉上显得特别高大。实际上五岳中泰山高度排第三。【东岳山东泰山(海拔1532.7米),西岳陕西华山(海拔2154.9米),中岳河南嵩山(1491.7米),南岳湖南衡山(海拔1300.2米),北岳河北山西恒山(海拔2016.8米)。】
  3. 示范效应。《管子·封禅篇》记录炎帝、黄帝在内的十二位古代先贤对泰山进行过封禅典礼。儒家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秦始皇的泰山封禅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史记·封禅书》说:自古受命帝王,何尝不封禅?

举行封禅大典的条件

《管子·封禅篇》中记录,齐桓公既成霸业,在葵丘大会诸侯,自己想要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管子劝道:“古代封泰山祭天,禅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能记得的不过只有十二家。古代的无怀氏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伏羲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神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炎帝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黄帝封泰山祭天,禅亭亭祭地;颇项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帝倍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尧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禹封泰山祭天,禅会稽山祭地;汤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周成王封泰山祭天,弹社首山祭地。他们都是承受天命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的。”

齐桓公说:“我北伐山戎,远过孤竹国;西伐大夏,涉渡流沙河,束战马,悬兵车,攀登卑耳山,南伐到了召陵,登熊耳山以望长江汉水。与各诸侯国兵车之会有三次,乘车之会有六次,做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各国诸侯没有敢违抗我的。这同古时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有什么不同呢?”

管仲看到不能用道理说服桓公,因而只好举出事实来,说:“古时举行封禅大典的国家,盛在祭器里的是郁山上的黍和北里长的禾;铺在地上作为垫席的是江淮之间特产的三脊茅草。东海送来比目的鱼,西海送来比翼的鸟,然后,不召而自至的东西还有十五种之多。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凤凰麒麟不来,象征祥瑞的嘉谷不生,然而蓬篙蔡莠等杂草却很繁茂,鸱枭之类的凶禽恶鸟却不断来临,还想要举行封禅的大典,岂不是不应该么?”于是,桓公便把封禅的事情作罢。

历代帝王对于封禅极其重视,但封禅大典也不是那个帝王想举行就能举行的。刘备投奔同刘表时从长沙郡罗侯寇氏那里收了个养子,并为其取名为刘封。没过多久,甘夫人为刘备生下一子,取名刘禅。将刘备的这两个儿子的名字连在一起,便是封建时代被视为极高荣誉的“封禅”。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想封禅,却当即被魏征劝阻,可见封禅大典规格之高。帝王封禅基本条件是有开疆拓土之功,又有安邦定国之业;在位政绩卓著,疆域统一,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处于太平盛世,有祥瑞出现。自秦始皇以后,在泰山举办过封禅大典的皇帝,也就只有六位,非常少。第一位是秦始皇,第二位就是汉武帝,第三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第四位是唐高宗,第五位是唐玄宗,第六位是宋真宗。

这些去封禅的皇帝,除宋真宗外都是政绩卓著的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除了夸耀功德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封禅变成神仙。无论是秦始皇、汉武帝、刘秀这种政绩卓著的能人,还是如宋真宗这般平平无奇的人,都视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为彰显自身皇权的体现。

也正是因为宋真宗拉低泰山封禅的档次,此后的历代帝王,不管是建立元朝、明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文治武功同样成就极高的明成祖朱棣,以及“康乾盛世”的三位缔造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对封禅一事绝口不提。其中,乾隆帝尽管六次登上泰山,却都没有遵从自己好大喜功的本性举行封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