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文化底蕴介绍(商丘古城简介和历史变革)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距今(2013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一座“内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砖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商丘古城文化底蕴介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商丘古城文化底蕴介绍(商丘古城简介和历史变革)

商丘古城文化底蕴介绍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距今(2013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一座“内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砖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

基本信息

中文名:商丘古城(AAAA)

开放时间:旺季8:00~17:30;淡季8:00~17:00

票价:67元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类别:古镇

所在地:商丘

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城。古城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品、商业、商文化发祥地之隐喻。

城墙周长3.6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商丘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等。保留在古城内的有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 “壮悔堂 ”,城南古宋河边有镌刻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八关斋会报德记》的八关斋等。

由于几千年来黄河决口所致,在商丘古城以下还叠压着西周宋国和汉唐朝时的睢阳古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几朝古城。商丘古城现为中国保存完好古城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局结构

城门

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城内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状,共93条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俯瞰全城,如棋盘状。

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吏卒、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状,

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护城大堤距城墙约500米,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13米,高3.3米。现存商丘古城已480多年,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

象征意义

据载,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21世纪初)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名人故居

应天书院

位于商丘古城南门外东侧,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后在家居丧期间,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请他到书院任教,一时间,“从学者不远千里而至”,应天书院由此名声更盛。

壮悔堂

位于商丘古城北门内,为中国古典名剧《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壮年著书处,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上下贯通的四排圆柱和八十八根根线构造成一木间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屋脊有青兽压顶。屋内有木屏相隔。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该建筑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民间风俗

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简称 "台会" ,老百姓又称其为 " 朝台 " 。它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火神)的祭祀演变成盛大的庙会,距今已延续四千多年的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许多参加祭祀和庙会的人们,为阏伯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台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盛,至唐代已发展成相当隆重的庙会。

在商丘,除火神台会以外,还有 “白云寺庙会 ” 、“芒砀山庙会”、“玉皇庙会” 、“伊尹墓庙会”和“木兰庙会”等。

戏曲

在商丘戏曲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是豫剧。早在北宋时期,城南五里的汴河边便出现了河市乐和 " 撂地 " 演出的艺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场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戏曲演出。

清乾隆年间,梆子戏传入商丘。由于受民风民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东路梆子 "—— 豫剧豫东调。豫东调曲调高亢、激越。女声唱腔明快、花俏,男声唱腔粗犷、大气、豪放,集中体现了商丘人坦荡、直率的性格。除豫剧外,在商丘这快土地上广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还有二夹弦、曲剧、四平调曲子戏、大油梆、落子戏、评词、琴书、坠子、大鼓、大铙、武老二、京韵大鼓等。

四平调是在商丘诞生、商丘所独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听到的地方戏,是文化和戏曲 “ 特产 ” 。四平调根据花鼓男女艺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的特点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调式 " ,借四平八稳之意,依 " 平调 " 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 " 四平调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陈三两爬堂》等。

民间舞蹈

目前(21世纪初)仍在商丘民间流传的一些民间舞蹈,实际上是由远古时期部落聚会、祭祀仪式沿袭下来的一些 “肢体语言 ” 。这些民间舞蹈已不仅仅是人们的娱乐形式而更具有“文化活化石” 的价值。

商丘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民间舞蹈有三十多种,如龙灯、高跷、舞狮、旱船、竹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伞、顶灯、独杆轿、顶塔、抬花轿、扑蝶舞、肘歌、串果园、鬼会、锔缸舞、小车舞、拉驴、挑花篮、秧歌舞、霸王鞭、挑经舞、大头和尚戏翠翠等等,极具地方色彩。

鬼会、大头和尚戏翠翠等寄托人们的强烈爱憎,表演中揉进不少武术和杂技艺术,多人同时作舞又各有独特造型。挑经舞历史传说色彩浓郁,情节诱人。鬼会又叫 " 大班舞 " ,其中人物皆为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群众欢迎。小车舞以活报剧的形式鞭挞丑恶,浓厚的民间情趣令人捧腹。锔缸舞以当地民间生活为题材,有浑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让人百看不厌。

保护状况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据商丘市政府调查统计,1.13平方公里的商丘古城内城里,常住人口有3万人。这里还云集着21家行政事业单位,10家金融单位,15家企业,14所学校,4家医院,以及93条道路。

除了归德府文庙、侯方域故居等知名景点保存较好外,许多居民的房屋和商户经营的场所均已十分破败。古城内仅有一处公共活动场地,学生下午放学时整个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不少厕所因人满为患来不及清扫,街道上散发着恶臭。古城内绝大部分面积被大量的棚户区、加工厂等占据,给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蒙上了厚重阴影。但是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指导和支持下古城整在大的整合和拆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城发展的会更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