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

“我的一半人生,飘荡就像只风筝。”

这歌词来自阿信的《一半人生》,这首歌是电影《飞驰人生》的主题曲,歌曲很好听,但却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追风筝的人》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是一本广受读者好评的一本书。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因为一位网友的评论说:“如果你去过喀布尔,你就会发现那里的天空一年四季都飘着风筝。”

风筝,一个带给无数人快乐的东西,一个承载着无数美好的玩具。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斗风筝是非常受大众喜爱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能够在斗风筝比赛中获胜,于人们而言,是一份荣耀。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三阿”即阿米尔、阿桑、阿富汗三个角度来分析《追风筝的人》里的“风筝”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对“风筝”的追寻,就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1)

01阿米尔的风筝:一支关于背叛与救赎的风筝

阿米尔是小说的主任共,阿桑是和他一起长大的朋友,父亲对自己很冷漠,但对阿桑却很好,为了改变父亲的态度,阿米尔决定参加追风筝大赛,希望通过赢得比赛来赢回父亲的爱。

阿米尔一生追过两次风筝,一次背叛了友谊,一次救赎了灵魂。

第一次参加斗风筝比赛的时候,阿米尔刚刚12岁。在比赛中,他如愿割断了别人的风筝,但还有一支蓝风筝。

阿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赢得比赛而去追蓝风筝,在一个死胡同里,阿桑被几个小痞子“强暴”,阿米尔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却没有上前帮助阿桑。

当阿桑忍着疼痛将那支蓝风筝交给阿米尔时,阿米尔却用石榴砸向阿桑,“啪”、“啪”......为了一支风筝,他背叛了友谊,由背叛带来的愧疚感让他无法名正言顺地接受这支蓝风筝。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2)

可内心自私的渴望还是让他接受这支风筝,赢得了比赛,只是父亲的赞美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令他开心。

不小心背叛他人的大人尚且不知道怎么弥补过错,何况阿米尔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

内心的愧疚让阿米尔无法与阿桑保持以前的关系,他渐渐冷落阿桑父子,最后逼走了阿桑父子。

也是在这次风筝大赛之后,阿富汗被俄国占领,阿米尔和父亲前往美国避难。在美国,阿米尔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阿米尔从拉辛汗口中得知,阿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像是坠入了万丈深渊一般。

也许是阿米尔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能力与担当;也许是处于愧疚,阿米尔还是说服自己前往阿富汗寻找阿桑的孩子——索拉博。

费尽周折,在被约瑟夫暴打之后,他终于找到孩子,但孩子却患有严重的自闭症。为了让索拉博开心,阿米尔带他去斗风筝,当阿米尔割断所有人的风筝时,索拉博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的微笑。

如同阿桑为他千千万万遍一样,阿米尔也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

也许索拉博就是阿米尔的生命之筝,因为追寻到了他,阿米尔内心的阴霾才得以消散,灵魂才得以救赎。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3)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4)

02阿桑的风筝:一支忠诚与无助的风筝

风筝要起飞,需要借助风的力量。阿桑的一半人生或许可以说全部人生都像风筝,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摆布。

阿桑虽是作为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他和阿米尔有很大的不同。

在外人眼里,哈桑是备受压迫的什叶派哈扎拉人,是地位低贱的人,阿米尔是富贵子弟,身份高贵;但阿桑勇敢、忠诚,阿米尔懦弱,自私。

阿桑不能受教育,他希望阿米尔能够教他识字。但是阿米尔经常编造一些故事来塞搪他,阿桑一无所知,依然饶有兴趣地听着并拍手叫好。

在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往美国的日子里,阿桑应拉辛汗之邀,来看护老主人的房子。后来塔利班逮捕了阿桑,命令他搬出房子,他不肯,跪在地上恳求......最后塔利班开枪射死了他。

阿桑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为主人家服务,他短短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主人家。就像在那场风筝大赛中,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一样换来的风筝一样,承载着阿桑无限的忠诚。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5)

阿桑是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本应过着属于他的平静、舒适的生活,但他的生命历程却充满了艰辛和磨难。

他是那么的忠诚,又是那么的无助。

阿桑是法莎娜和主人偷情生下来的私生子。

在阿富汗,偷情是极其耻辱的行为,生下来的孩子不被社会所承认,所以阿桑一出生,就注定要过飘摇的日子。

亲生父亲、母亲的抛弃,让阿桑没有了根系。阿桑就像一支在天空盘旋的风筝,可是放风筝的人却没有为他控制好风向和力量,最后风筝的线断了,他只能轰然坠地跌个粉碎。

阿桑的一生只追过一次风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阿米尔。也许在卡勒德·胡塞尼的眼里,写阿桑对风筝的追逐只是他本人对人性回归的期望,是对阿富汗新生的期盼。

03阿富汗的风筝:一支勇敢与伤痛的风筝

斗风筝的规则很简单:放开你的风筝,割断对方的风筝线。

可倘若了解过阿富汗的历史,就会知道阿富汗的这支风筝并不简单。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在阿富汗,苏联士兵无恶不作,滥杀无辜,强奸妇女,企图用枪支弹药来征服阿富汗人民的意志,可阿富汗人民的意志从来没有被征服。

枪炮在地上怒吼,可喀布尔的上空却依旧飞翔着很多五颜六色的风筝。

和永不消失的风筝一样,阿富汗人民埋藏在心中的对幸福的追求也永不会消失。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6)

解决了外患,又迎来了内忧。顽强的对抗之后,苏联军队退出阿富汗,可阿富汗又被塔利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统治。

塔利班的疯狂并不亚于苏联军队,他们压制着阿富汗人民的自由与发展,让阿富汗人民又陷入新一轮的伤痛。

勇敢的阿富汗人民在外来者面前敢于牺牲,却在自己人的手里流着伤痛的鲜血。

可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像是一只被疯狂的魔鬼掌控的风筝,被玩弄于血腥的魔爪间。

当风筝的线绳被割断的那一瞬间,所有的阿富汗人们都要承受来自死亡的威胁。

时至今日,阿富汗人民依旧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也依旧在冬日里斗风筝。

也许只有斗风筝才能让他们清醒地记住:阿富汗人民一直在被伤害,但是一直很勇敢;只要永不屈服,他们就能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及页数(从三阿角度来解析追风筝的人)(7)

就追风筝的人而言,可以是阿米尔,可以是阿桑,可以是阿富汗的每一个人民。

而“风筝”所代表的意义,也许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代表着他人格里所缺失的那一部分;也许对于阿桑来说,风筝代表着人性的真善美;也许对于阿富汗来说,风筝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状态。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支风筝,要敢于放飞,也要勇于去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