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时光皆薄凉百里橙橙(百里橙橙)

你与时光皆薄凉百里橙橙(百里橙橙)(1)

未知

第6章 滋阴要准,养血要稳

1. 怀孕几个月就流产,为什么?如何调理?

孕育生命是件让人喜悦的事,但一些女性却总是在怀孕两三个月时流产,接连遭受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这类情况,基本是因为脾肾不足,气血不充。尤其是脾气不足,会使得身体无力固摄,胎儿稍微长大些时,便会导致流产。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说,凡是调理流产的患者,必须要从养胎的根本脾肾上入手,如果不预先滋补脾肾,恐怕就来不及了。与此同时,胎孕不固,无非是气血损伤导致的。因为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容易导致小产。

调理时,可以用下面几味中药,各自等份,研磨成粉末,装入胶囊,每天温水冲服两次,每次3克:

配方:紫河车、怀山药、生黄芪、制首乌、太子参、白术、甘草。

这个方子,是我在拜读上海已故著名中医大师颜德馨先生的书时,看到颜老用此方治疗儿童的肾病综合征,于是深受启发。他原来的方子里面没有白术,我有时会酌情添加进去,在治疗女性孕早期流产方面,效果明显。

最早用这个方子调理的,是我妹妹。当年她在澳洲生活,怀孕到三个月时,就流产了。澳洲医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是身体识别出胎儿有问题,于是自动排除了,不用治疗,只需要等待再怀孕。结果我妹妹等了很久,也没能再怀孕,后来她就回国了。

回国后妹妹患了肾炎,在我的治疗下,两个月实现痊愈。此时,我认为到了给她扶助正气的时候了,于是用了上面那个方子,结果她很快就怀孕了,还顺利生下了女儿,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非常聪明可爱。

从那以后,这个方子我越用越顺手。有位摄影师,在为我拍完照后问我,他和妻子一直怀不上孩子,应该吃点什么药?因为他妻子有过孕早期流产的经历,我就推荐了这个方子,没多久他们就如愿以偿了。用这个方子荣升父母的朋友,这些年数下来,可以列出一张很长的名单。

这个方子里面,最核心的药物是紫河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胎盘,此药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的功效。很多人认为,胎盘属于人类器官,不应该入药。但我觉得,产妇分娩后,胎盘属于被遗弃状态,这与普通的人体器官性质完全不同,更像是剪除的指甲、剪掉的头发,都不属于人体的一部分了,而且胎盘是自然遗弃,不存在伦理问题。现在法律规定:胎盘属于产妇个人,由个人处置。而且,相关文件也确实是禁止胎盘买卖的,但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中药店里,还是能找到紫河车这味药的。

我们当然要尊重法规,不进行胎盘的买卖,但如果恰巧您的亲朋里有产妇,在征得她们的同意、并获赠了胎盘后,可以按照下面方法炮制:

首先,把胎盘用清水洗干净。

然后烧水,放入一小把花椒,再放入胎盘,开锅后三分钟关火,捞出胎盘,切成条,放入盘子中。

放入两调羹黄酒,上锅隔水蒸,开锅半个小时,取出胎盘,烘干。

然后研成粉末即可。

在北方的冬天,烘干可以在暖气上进行,而在其他地方,可以放在瓦片上,然后用火焙干。

做完以上步骤后,您称一下胎盘的重量,以它为标准,以同重量准备其他的药物,全都研成粉末即可。

我的经验是:一般服用两个胎盘左右的药量,即可解决流产问题。

这个方子因为胎盘的原因,我之前没有介绍,但是,看到有那么多女性因为身体虚弱,而一次次经历流产之苦,她们身心备受煎熬,我也十分心痛。所以现在介绍给大家,希望能有所了解。

其实,紫河车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药效独特,已故著名中医李可先生,他的一些扶正的方子里,就常用到紫河车。另外,对于此病,清代的吴鞠通还专门为这类妇女创立了一个方子,叫专翕(xī)大生膏,尤其适合孕早期就流产的妇女。

2. 女性产后应该如何保养

与一位年轻妈妈聊天,她之前是学音乐的,再难的乐谱也能过目不忘,可是生了孩子后,发现连很简单的乐谱也记不住了,她问我,这是不是民间说的“一孕傻三年”?

很多女性对此都有同感,明明生了个孩子,却弄得脑子大不如前,记性变差了,反应也迟钝了。生孩子真的会影响智商吗?这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原理?

在询问了一些女性后,我发现,与其说她们是“孕傻”,倒不如说是“产傻”,因为怀孕期间,她们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多少变化,但产后的变化却非常明显。

生产后,很多女性感到自己像是...

身体中有瘀血的女性,首要表现就是记忆力下降。同时会出现口干咽干,冬天手脚冰凉,脸上会有黑斑,皮肤干燥,有些人身体还会局部疼痛,且疼痛白天轻、晚上重。生产过程本身就很容易出现瘀血,再加上很多人都是剖宫产,创面如果愈合不佳,也会产生瘀血。这正是女性产后身体容易虚弱的重要原因。

那么,女性产后应该如何排除瘀血呢?

古代女性在坐月子的时候,往往会服用活血化瘀的食物,这有助于产后恶露的排出。后世则服用“生化汤”,对瘀血和恶露的化除很有好处。“生化汤”的方子如下。

配方:全当归24克,川穹9克,桃仁(去皮尖,研)6克,干姜(炮黑)、炙甘草各2克。

用法:熬水饮用,熬的时候,可以放入一两调羹的黄酒一起熬。

此方具有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临床常用于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宫缩疼痛,胎盘残留等属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者。

这个方子中,当归养血补血,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破血化瘀,烤老姜帮助发汗、驱寒气、健胃,炙甘草补脾和胃,整个方子的目的就是养血、活血、补血、祛恶露。

现在有生化颗粒,服用更加方便,有此类问题的妇女可以选取使用。

一些地方还会通过龙眼肉炖米酒等方式,借用酒的流通之性,来帮助身体化瘀。活血化瘀,是产后女性应该重点记住的调理方向。因为有瘀血,不仅会影响产妇的身体,还会影响乳汁的生成和质量,对婴儿造成影响。所以,哺乳阶段,有瘀血也是可以调理的,只是不要过度用药。

另外一个产后问题,就是血虚。女性在生产中容易失血,而现代女性通常缺乏锻炼,体质娇弱,失血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大。血虚最大的表现,也是记忆力不好、失眠,同时稍微劳累就头晕、心悸,在冬天的时候,也会手脚冰冷、脸色苍白、怕风怕冷,蹲下片刻站起后,就会眼前发黑。

我诊治女性患者,如果对方是在生孩子以后才出现的记忆力不好和失眠,我基本都会从血虚的角度去搜集线索,这是经验。而且最终证明,情况确实如此。如果诊断为血虚,可以服用“当归养血鸡汤”。

配方:当归6克、川穹3克、枸杞子6克、鸡一只。

用法:先将鸡肉用热水氽一下,撇去血沫,然后将药物与鸡肉放在同一个锅中,放入清水再煲汤。

此汤养血效果很好,女性经常服用,可以改善血虚的情况。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产后瘀血和产后血虚,都是常见问题,而且症状表现都是记忆力不好,这与大家对“孕傻”的表述是一致的。只是大家不会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只限于知道几句民间俗语,现在我们细致分析下来,相信大家会了解其中的原理。

多说一句,我认为“孕傻”这种说法很不公平,有歧视女性的嫌疑。因为这分明是她们努力生育孩子时,身体受到了损伤,如果女性们明白了其中道理,就不会任凭自己再“傻”下去,可以通过活血化瘀和补血的方法,恢复以往状态。

3. 女性为什么会偏头痛、长针眼?该如何治疗?

每到春天,向我咨询下列问题的女性就会猛增: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口腔溃疡、眼睛红肿、耳鸣、耳部肿痛、三叉神经痛和偏头痛等。这些都是虚火上炎的表现,原因是肾精肾阴不足。

肾精是我们人体的本源物质,是所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总称。春天属木,对应肝;冬天属水,对应肾。冬季进补,补的就是肾精,这些补进去的肾精,就像冬天的雨雪,在地下积攒了充足的水分,到了春天,肝木才会升发、舒展,勃勃生机。相反,如果冬天肾精肾阴不足,则春天肝木无水涵养,就会木摇风动,虚火上炎。

有位朋友向我发出过紧急求助,说家中的一位中年女性亲属,左边头痛非常严重,连耳朵都一跳一跳地疼,有时头皮都是麻的。她以前也有过这类情况,但今年尤其厉害,她去医院做了脑彩超,医生说除了有些脑供血不足外,没有任何其他问题。我让她拍了舌图,发现舌质稍微有些红,准确地说是暗红,并不是正常舌象的那种鲜艳的淡红,舌苔也比较薄。我判断她是肾精不足,且偏向于肾阴亏虚,才会导致虚火上浮,出现诸如头痛、牙痛和三叉神经痛等问题。针对此症,我建议她服用“引火汤”:

配方:熟地90克、巴戟天15克、茯苓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用法:熬水,口服。

没几天,朋友反馈说:“你给她治偏头痛的药方真神了!几服下去就不痛了,中医真是厉害!”

在中医看来,健康的身体必须阴阳平衡,如果肾精不足,阴少了,阳就会多,多余的阳气就变成了虚火。虚火上浮,很容易出现偏头痛。这时绝对不能清火,只要把肾精肾阴补足,虚火自己就收敛回去了

还有一位女士,先是鼻咽部肿痛,两天后开始咳嗽,后来整个头部都肿胀了起来,她一直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和红霉素,毫无效果,发病十天后实在熬不住了,找我来咨询。从她发来的舌图上,我看出是肾精不足,就开了“引火汤”。服药的第二天,她就在微信中告诉我:“罗博士,昨天中午吃了药后,鼻咽肿痛减轻了很多,早上起床后,除了感觉咽喉有点儿黏痰和轻微干咳外,其他都已很好。”

这位女士的问题是上焦火症,是虚火,需要填补肾精,将虚火引下来。在“引火汤”中,最核心的药物,就是熟地。学习中医这么多年,我的心得是:在补肾精的药物中,熟地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其他的药物只能配合它。比如,在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中,君药就是熟地;而在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中,君药也是熟地,分量都比较重。

有些女性容易患上麦粒肿,俗称针眼,并不是因为火大,而是因为肾精肾阴不足,这时清热解毒不管用,可以用“引火汤”来调理。有位女士经常出现针眼,眼睛红肿,下眼睑肿大的部位甚至出现脓点。她尝试了各种方法,诸如用消炎药滴眼睛,口服中药清热解毒,耳尖点刺放血,手指中指用红绳勒紧等,毫无效果。于是,只好去医院西医眼科。医生说,必须手术。这个说法把患者吓坏了,与家属考虑半天,也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就手术。其实所谓“手术”,最后证明就是刺破患处排脓,然后上药。结果,当时看似好转,第二天,患处再次出现“白点”,里面又是和之前一样了。最后,她找到我,我最初也觉得是春天火大,让她服用清热解毒之药,蒲公英用到了六十克,仍然无效。最后改用“引火汤”。结果,患者当晚服用,第二天起床,眼睛症状好转大半。再用两天,彻底痊愈。

现在伤精耗精的事很多,女性工作忙碌,杂事繁多,思虑过重,这些情况都会引起肾精的消耗。如果诊断自己有肾精亏虚的问题,可以用一个食疗方法,这也是广东人经常用的、粤菜馆里常见的靓汤——“生熟地煲龙骨”。这个汤能够滋肾阴降虚火,同时对阴虚津伤导致的便秘也有很好的疗效。做法如下:

(1)准备好用料:猪龙骨(就是猪脊骨)带肉的500克、熟地30克、生地20克、蜜枣3个、干龙眼3个(剥皮)、生姜五片、盐少许。

(2)先将生姜去皮,将切下的生姜皮和猪龙骨放在开水里面煮一下,捞出。生姜皮扔掉。

(3)将熟地和生地先煲半个小时,然后放入猪龙骨、生姜片、蜜枣一起煲,最好煲一个小时左右。

(4)在快要关火之前十分钟左右,放入龙眼肉。(也可以不放龙眼)

(5)放入少许盐,调味至自己喜欢的程度。

此汤特别适合肾精不足和肾阴不足的女性,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如果感觉自己燥热、心烦,或皮肤出现各种问题,一周可以煲此汤两次,对身体大有助益。

吃素的女性,可以单独用熟地煲汤,放点莲藕和山药,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

罗博士特别叮嘱:对于那些阳虚、平时大便就不成形的人,此汤忌用。

4. 睡觉为什么会抽筋?该如何调理?

中医里面的精、血、津、液等,都属于“阴”,它们在身体内起到濡润、滋养的作用,其性质如同树木中的汁液,可以滋润树干、树枝和树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汁液匮乏,树木就会失去生机,干枯萎靡。对人来说也一样,如果这些“阴”的物质缺乏了,身体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女性睡觉时会磨牙,有的人脸部会肌肉痉挛,有的人会腹部抽痛,有的人会在睡眠中抽筋,有的人腿部总是躁动不安,这叫不安腿综合征。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数都与肌肉经脉的失养有关,即失去了“阴”物质的濡润和滋养,就会出现这些“风动”的现象。

阴液不足如何调理?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简便的方子,叫“芍药甘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药物只有两种,就是芍药和甘草:

配方:白芍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熬水饮用。

罗博士特别叮嘱:孕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这个方子里面,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的效果。这个酸甘化阴的概念非常重要,意思是,普通的液体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转化为身体的津液,治疗筋脉失濡、腿脚挛急、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等症。我的经验是:睡眠中抽筋的情况,一般三服药即可恢复。曾经有位阿姨腿部总会不自主地抖动,西医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我用“芍药甘草汤”给她调理,一服见效,三服治愈。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这个方子后,有些人会出现小便增多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因为白芍有利小便的功能。如果是阴液亏虚导致的便秘,这个方子也能起到很好的通便作用。而对于因为情绪问题导致的腹部疼痛,“芍药甘草汤”也能发挥疏解作用。

5. 眼皮不停地跳,该如何解读?如何治疗?

对于眼皮跳,你大概也听到过“跳灾”与“跳财”的说法,这当然只是玩笑,事实上,无论哪个眼皮跳,都代表你的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

有位女企业家告诉我,她的一个朋友得了一种怪病,就是左眼的下眼皮整天都会不停颤动,抽动着跳,连别人都能清晰地看到,希望我能帮忙想想办法。而根据患者本人的陈述,她为这事已经找了好多医生,都没治好。最近她又先后看了四个医生,结果给出了四种说法,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为此她在朋友圈上写道:“从普通号辗转到著名专家门诊,最后无奈选择了中医,得出结论——医院和职场一样,不是所有高职称的人都有高技能。”

这种“眼皮不停跳”的病,究竟是什么呢?西医管这叫面肌痉挛。而中医诊断则要经过辨证:

我让她把舌头照片发过来,看了以后,判断是体内津液匮乏,筋脉失养。本来虚弱的身体,一旦面部遭受寒邪的侵袭,就会出现抽搐。所以,我建议她服用“葛根汤加味”调理:

配方:葛根15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蝉蜕6克、生姜3片、大枣7枚(掰开)。

用法:熬水,口服。

罗博士特别叮嘱:孕妇忌服。

结果,她服用了三服以后,来微信反馈:“昨天和今天下午眼睛都没有抽搐的症状,但今天上午症状仍然明显。总体来说,改善了百分之三四十。”

于是,我把方子调整了一下:

配方:葛根9克、桂枝9克、白芍30克、蝉蜕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7枚(掰开)。

用法:熬水,口服。

罗博士特别叮嘱:孕妇忌服。

很快,她的症状就消失了。

其实,她的问题主要是津液亏乏导致的,而我所开的方子就是滋补津液。很多人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津液,中医讲的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在津液中,所谓“津”,具有以下要素: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而“液”则是: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津液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滋润濡养。津液是含有营养的液态物质,具有较强的滋润作用。当一个人体内的津液匮乏,就会使肌体缺乏濡养,从而出现肌肉抽搐、拘挛的情况。

二是充养血脉。津液与血液互相帮助,津液入脉,可以成为血液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都会把津液和水湿弄混淆。我们摄入的水,得到利用的,变成了津液和血液,没被利用的,会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但是,如果身体的正气不足,会无力把水变成血液和津液,也无力把多余的水排出体外,那么这些多余的水留在体内,就变成了水湿,影响体内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所以,一个人要是正气不足,转化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在津液不足的同时,出现水湿过剩。这个时候不仅要滋阴,还要去除水湿。

中医的酸甘化阴的方法,就是一个把水液有效转化为津液的办法。在前面的病例中,患者是因为津液不足,导致筋脉失养,同时感受外寒,引起了肌肉跳动。开始的时候,我用葛根的量大些,是为了扶正祛邪。

第二次减轻了葛根的量,是为了让白芍和炙甘草发挥作用,让白芍药性里面的酸和炙甘草的甘,形成酸甘化阴的状态,从而滋生津液,濡养筋脉,这样患者的病自然就痊愈了。

6. 年纪轻轻就闭经,还子宫下垂,该如何调理

我曾在给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子诊脉时,被她的胳膊吓了一跳,瘦得皮包骨一样,一点儿肌肉都没有,一搭脉,我更是心里一紧,问正在一旁的她父亲:“她的气血怎么这么弱?”

她父亲很无奈:“减肥减的。”

这个女孩子还在读大学,但因为减肥,导致了厌食,月经足有两年都不来了,也服用过很多活血通经的药物,没有任何改善。我告诉他们,不要再服用通经药了,因为无经可通。打个比方,河里已经没有水了,再挖河沟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见过很多正值妙龄的女孩子,刚20岁就闭经了,到医院检查,竟然还有子宫下垂或胃下垂等问题,身体差到让人难以置信。

女性是靠血来养的,血液一亏,百病丛生。而血液来自脾胃,很多女性为了减肥,一天只吃一根黄瓜,甚至只喝减肥茶。这真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会严重伤害脾胃;脾胃一虚,气血不足,月经就会减少甚至没有;接下来就是子宫下垂,卵巢萎缩,生殖系统退化,很可能再也无法生育。

针对这样的女性,由于她们已经没有了月经,用通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先补脾胃,把脾胃补足了,血液有了奔流不断的源泉,然后通经才能发挥效果。具体方法是服用“补中益气汤”:

配方: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辅料: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熬水,口服。

“补中益气汤”,与之相关的中成药叫“补中益气丸”,主要治疗因疲劳和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什么是中气下陷?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人一旦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时女性常常会感觉有气无力,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进入胃肠后,在中气的固持下,是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过程的,可是现在中气不足,食物固持不住了,很快就被排了出去,表现出来就是腹泻,严重的还会导致子宫下垂和胃下垂等。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倾尽心血研究而成,方子里面的人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黄芪能补气固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人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生黄芪来固表。炙甘草和白术,则是补脾胃之气的。

然而,既然是要补气,方子里为什么还包括陈皮呢?原来,如果补气的药一下子用了,大量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承受不了的,会出现气闷、胸闷、堵塞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微加上一点理气的陈皮,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所以气虚的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而一下子补进了这么多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了当归,这样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

但是,做到这步还不够。虽然补了气,可是关键的中气下陷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正基于此,方子里用了升麻和柴胡,且用量非常谨慎,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您可别小看了这两味药,因为它们的药性是向上升的,加进去以后,起到带路的作用,整个药力真的就会往上走,而治疗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问题时,真的可以让之有效归位,功能可谓强大。

对于这种减肥导致的闭经等问题,民国名医张锡纯的“资生汤”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资生汤”的主要成分就是怀山药,也是从脾胃入手的思路。

配方:怀山药30克、玄参15克 、于术9克、 鸡内金(捣碎)6克、牛蒡子(炒,捣)9克。

用法:熬水,口服。

张锡纯,是民国时期的中医大师,很多年前,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聆听医史文献权威专家余瀛鳌老先生的讲话,余先生说:20世纪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和张锡纯相比,从那以后,中医再也没出现过有类似影响的人物。

曾经有人对现在的中医名家做过一项调查,让他们列出十个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书籍,结果70%的中医名家,都填写上了张锡纯这个名字,或者是他的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在“资生汤”这个方子里面,山药补脾,生肺津,玄参是清热的,生鸡内金除了消食之外,还可以活血化瘀。为什么用鸡内金而不用其他药呢?因为张锡纯认为一般活血化瘀的药,有可能太猛,生鸡内金化瘀的作用非常好,更重要的原因它还是血肉有情之品,不伤正气。所以,张锡纯在治疗妇科病的时候,要想化瘀,经常会用到生鸡内金。最后一味药是牛蒡子,是清除外邪,清咽利喉的,可以解毒。

“资生汤”治疗女性因脾胃虚弱导致的闭经,效果显著。

7. 脸色萎黄,有气无力,眼袋大,该如何滋补

做女人不易,需要整天劳心费神,操持家里家外,少有闲暇运动,很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有次我和一位女企业家谈事情,见面后她的样子让我很意外:面色萎黄,满脸都写着疲惫。不用把脉看舌,我一望就能知道她气血不足。她告诉我,她贫血,月经量大,自己一直吃补铁剂,血红蛋白是上去了,但其他症状一点没改善。

了解到情况后,我马上建议她服用“归脾丸”。

有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血虚和贫血都要吃“归脾丸”呢?脾与血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中医五行里,脾属土,居中间,统水统血,也就是说,身体里的血液和水都是由脾来统帅的。如果脾虚,缺乏执行力,血液就会不服管理,跑出经脉,这叫“脾不统血”。很多女性月经失调,月经量大,或者崩漏,都和“脾不统血”有关。

还有一些女性睡觉时爱流口水,眼袋长期浮肿,这也是因为脾虚,导致体内水液运化不出去造成的。有位朋友的母亲小便失禁,总是不知不觉尿就出来了,非常尴尬。我去给她诊治,看到老太太的手都肿了,非常鼓胀,连手上的皱纹都撑没了;同时,她晚上睡眠不好,总是做梦,而且梦的内容稀奇古怪。我判断这是心脾两虚导致的,原因有三:

其一,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以梦就会特别多。

其二,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所以会水肿。

其三,脾气不足,不能固摄水液,所以会遗尿。

我建议用“归脾丸”调理,没过几天,老太太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归脾丸”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加强脾土的管理能力,重整队伍,不再让血液和水像脱缰野马般肆意乱窜。

要真正了解“归脾丸”的神奇,先要明白女性为什么会陷入“脾不统血”的混乱局面。中医认为,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同时,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这就意味着,心火的活动会直接影响到脾土。如果操心的事太多,或者深更半夜还抱着手机不睡觉,心血就会大量消耗,伤害到脾土,然后殃及肝木。所以,在中医看来,血虚和贫血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吃补铁剂来解决,必须同时调理心肝脾三脏,“归脾丸”就是根据这样的理念创立的,每个药店几乎都能买到,方子如下: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首先,它包含了“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再加上黄芪,目的是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龙眼肉和当归在前面补气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可以杜绝因滋补而引起的滞腻,又可以帮助党参和黄芪补气。这个方子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用了远志和酸枣仁,这两味药是用来养心安神的,因为血虚是由思虑过度造成的,如果不能宁心,心神不断耗散,一味滋养也起不了作用。

“归脾丸”中的每味药,都像一位将领,各自身怀绝技,配合得天衣无缝,专门攻克女性脾不统血、气血双亏的问题。如何确认自己应该服用“归脾丸”呢?如果符合以下标准,就可以服用:

(1)舌边有齿痕,这是脾虚湿气重的重要指征。

(2)舌头颜色没有那么红,是淡淡的,这是气血双亏的指征。

(3) 头晕目眩,肢倦乏力,盗汗虚热,稍微一累就心脏乱跳,上气不接下气,尤其是饭后,总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想躺在沙发上休息,这是脾不统血的指征。

(4)食欲不振,吃过食物后,总是感觉肚子胀,不消化,这是脾虚的指征。

(5) 失眠多梦,梦的内容都很奇怪。

(6)记忆力变差,经常忘事。

(7)面色肤色萎黄,这种黄是枯槁的黄色,感觉像被涂了一层颜料。

(8)各种脾虚导致的失血出血症。

很多时候,我给一波女性看病,看完之后她们都笑了:“罗博士,您怎么开的全是‘归脾丸’呀。”这种巧合并不奇怪,这恰恰说明,耗伤心神、气血两亏的女性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一些女性,月经量很大,月经总是提前,颜色比较淡,经期比较长,还淋漓不尽,这种女性,我只要是见到她的舌质是淡的,舌边有齿痕,就会建议她服用“归脾丸”,屡试屡验。

舌质颜色淡,舌边有齿痕,同时月经量大,经期长,这是一种失血的表现,原因是气虚,无力固摄血液,导致失控而流失,即“脾不统血”。但如果舌质是红色的,则说明体内有火,这种热迫血行虽然也会导致月经提前,或者淋漓不尽,但吃“归脾丸”就不对症了。

还有一些老人,总是流口水,或者遗尿,还没有走到卫生间,小便自己就流出来了,这也多是气虚,无力固摄水液,导致的水液流失,此时如果发现老人的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也可以适当服用“归脾丸”来调理。在服用的时候,如果能够切一片生姜,和三五个大枣一起熬水,用这个水来冲服,效果就会更好。

前面说过,“归脾丸”在药店中分两种。其中同仁堂的“人参归脾丸”比较适合冬季;夏季更适合服用普通的“归脾丸”,这种“归脾丸”用党参代替人参,不容易上火。

“归脾丸”与“补中益气丸” 都有补气的功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补中益气丸”在补气的同时,会将气机向上提,用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脏器下垂等症;而“归脾丸”是气血同治,在补脾补气的同时,多了养心养血的功能,治疗的是因思虑过度导致的心脾两伤之症。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给虚损之人滋补的时候,经常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早上服“补中益气丸”,晚上服用“归脾丸”。因为早晨服用“补中益气丸”,可以将阳气向上提,而晚上服用“归脾丸”,则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8.气血两虚,脸色苍白,四肢不温,该如何滋补

我在海南参加过一次聚会,参会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特意从美国、泰国等地赶来。见面后,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运用中医思路,调理好了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体,这让我十分欣慰。那次聚会还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每20个人分成一组,轮流看舌象,很多人由此收获良多。

其中有几位女性的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并说感觉身体很虚弱。这正是气血不足的舌象,舌质淡白,是受寒或者血虚的表现,而舌体胖大和舌边有齿痕,说明体内有水湿,也代表着气虚。拥有这样舌象的人,脉搏也是比较细弱的。

这些女性如何调理?对于虚损之人,滋补是关键。但滋补也需要根据身体的状况,选择不同的药物,除了“补中益气丸”和“归脾丸”之外,还有一种药物可供选择,它就是“十全大补丸”。

中医是很有趣的,很多方子就像孩子手中的乐高积木,可以拼插出不同的组合,比如这个“十全大补丸”,就是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两个方子加味而成的,最早收录在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

“四君子汤”前面已经说过,分别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被称为补气的“祖方”。而“四物汤”,则由熟地、当归、芍药、川芎组成,其中熟地补肾精,滋生血液,当归养血活血,与芍药、川芎配合,养血活血的力量更强。这两个方子合起来,补气以生血,养血以载气,正是中国文化里的阴阳互生的体现。而这八味药组合起来,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八珍丸”,再加上黄芪和肉桂,就成了“十全大补丸”,如果虚损的患者服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滋补作用。

罗博士特别叮嘱:孕妇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有的时候,我到某个单位去时,会被全单位的人团团围住,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圈舌象看下来,我发现身体虚损的人很多,尤其是女性。她们工作和生活很劳累,消耗太大,又缺乏锻炼,往往气血两亏。我平时是很反对胡乱进补的,但是,这些身体虚损的女性如果不及时滋补,身体会出现更多问题,生活质量也会直线下降。所以,对于这些女性而言,进补起来要毫不犹豫,一旦补药对症,会看到她们身上发生明显的变化。

但只要是药,就必然有人适合,有人不适合,有哪些人不适合用“十全大补丸”进补呢?判断时,女性要注意自己的舌象:

(1)如果是黄腻厚腻的舌苔,而非薄白满布,需要先清理湿热,不能用此方。

(2)舌质鲜红,而非淡白,代表有热,而此方偏温,不能用此方。

(3)平时吃得太好,体内痰湿蓄积的女性,不能用此方。

(4)舌形是尖的,而非胖大、有齿痕,代表极有可能肝气郁结,甚至有肝火,要考虑疏肝理气为先,不能用此方。

(5)即使舌象是胖大的,舌质是淡白舌,也有齿痕,还要有下列症状才能进补: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或者量很少。

如果符合进补条件的,可以坚持服用此方。

在粉丝反馈中,一位名叫木西的女性说,她舅妈脸上浮肿,腿无力,总感觉整个人毫无精神,舌有齿痕,舌体胖大,舌质几乎无血,可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吃了“十全大补丸”,大概一周后,她舅妈便惊喜地告诉她,脸上消肿了,腿不再无力,整个人精气神都好了起来,至今没有再出现之前的不适症状。

有的女性会问:如果进补之后上火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上火的原因,并不是身体不需要进补,而是脾胃太弱,无力承受这种滋补,这在中医里叫“虚不受补”。此时,可以暂停进补,服用一两次中成药“保和丸”,增加脾胃的运化功能,然后再接着进补。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一颗砂仁,打破后拿出里面的籽,在嘴里慢慢地、细细地嚼,然后再用水冲服“十全大补丸”。砂仁有行气的作用,可以打开脾胃的通道,增强药物吸收。

最后提醒一下,当身体逐渐恢复正常,舌质呈现红润的时候,就不要再服用此方了。而是可以去解决新暴露出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身体气血不足,我们能看到的症状不少,但被掩盖起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瘀血。很多女性气血不足时,感受不到瘀血的存在,而气血充足之后,有瘀阻的地方才会开始疼痛,这是好事,提醒我们瘀血的存在。此时活血化瘀,会比之前更见效。

总之,只有气血充足了,才能彻底解决身体的问题,实现真正的健康。

9. 总是心神不宁,应该如何调理

很多女性都有以下症状:

(1)心神不宁,入睡困难。

(2)稍微一劳累,就会心慌,心脏狂跳,到医院检查往往是早搏。

(3)脸色惨白,没有血色,也缺乏光彩,手指甲和眼睑也都没有光泽。

(4)舌头颜色淡白。

(5)怕冷畏寒。

以上这些症状,都是心血不足的表现,调理时可以用阿胶。阿胶的作用不仅在于补肺阴,还可以滋养心肝之血,张仲景著名的治心方“炙甘草汤”中,就有阿胶。

阿胶有效,但吃阿胶也是有讲究的。方法不当,就容易上火、淤塞,正确的服用方法如下:

(1)由于新买的阿胶容易上火,所以吃之前要把包装打开,放几天,除一除火气。

(2)等火气除干净了之后,把它捣碎,放到一个大碗里,倒半瓶绍兴黄酒,上锅蒸,千万别用料酒,因为料酒里面有花椒大料。

(3)蒸的时候,如果您发现容器里的阿胶不断翻滚,出现泡沫,证明它正慢慢融化,用筷子搅一搅,看有没有硬块,有的话接着蒸,没有的话就证明蒸好了。

(4)拿出来放凉,用保鲜膜覆盖,放进冰箱里冷藏,一冷藏就会变成像果冻、皮冻一样。

(5)每天一调羹,用开水冲泡服用,这时酒精虽然已经挥发,但酒的通行之气还在,所以吃了不会滞腻,可以有效滋补心血。

南方有位老人,从四十几岁开始吃黄酒蒸阿胶,结果到九十岁,还是一头乌黑的长发,走在大街上引来众人围观,观者无比叹服,这就是吃黄酒蒸阿胶的好处。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血养足了,头发自然就会好。

阿胶与龙眼,在功能上有何区别呢?龙眼补脾养心,对于脾胃虚弱,或者思虑过度、疲劳引起的血亏,效果非常好;阿胶侧重于补心补肺,对于肺阴虚、心血不足引起的各种血虚症状,效果很显著。

阿胶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特别适合养心血。有位老人来找我诊病,他每天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有病,已经到了不敢睡觉的程度,生怕一觉不醒。儿女陪他去了无数次医院,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这却让他更担心,认定自己得了医院都查不出的重病。有人说这是心理疾病,但在中医看来,这是心血不足、正气不足导致的,调理的方法是补心血,扶正气。

我让老人吃了三天“朱砂安神丸”,先重镇一下心神,然后便用阿胶慢慢调理,一点点补心血,养正气。没多久,老人晚上就能安稳入睡,最后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有些女性说,她们一吃阿胶就上火,问我怎么办。我推荐她们先吃三天“保和丸”或者“大山楂丸”,把脾胃里的积滞和痰湿清除掉,只要这些东西存在,不仅阿胶,任何补药也难以见效。

10. 这个救命的药,您必须了解

我认识的一对老夫妻,让我一直感慨颇多。

妻子是个热爱生活、性格开朗的人,老两口相依相伴,十分幸福。谁知一场意外打碎了平静的生活,妻子在过春节的时候因为劳累过度,突然中风,瘫痪在床,生活都难以自理,现在只能靠丈夫日夜照料,可这对一位老人而言,实在太过辛苦。

为别人看过那么多年的病,我太知道,家里如果有一位脑中风患者,整个家庭都会不堪重负。我当时不无遗憾地想,如果他们家里能预先准备一丸“安宫牛黄丸”,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安宫牛黄丸”到底是什么样的药?是不是真如外界传说得那么神秘?哪些人需要家中常备一丸呢?

“安宫牛黄丸”是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的。“宫”是指心包,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为心之包膜,是心之宫城。当心脏受到温毒热邪侵犯时,心包起保护作用,代其受邪,而邪入心包时,会出现神昏谵语等神志症状。“安宫牛黄丸”可以清热、镇惊、安神,这也是“安宫”二字的由来;又因为以牛黄为主药,故名“安宫牛黄丸”。

在这个神奇的方子里,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熄风止痉;麝香芳香,通达经络,开窍醒神,这两味药共为主药;犀角咸寒,清营凉血,安神定惊(现在用水牛角替代);辅以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泄降,泻火解毒;雄黄解毒豁痰;冰片、郁金通窍醒神,化痰开郁;朱砂、珍珠清心镇静安神,熄风止痉定惊,共为佐使药。

除此之外,在地道的“安宫牛黄丸”中,药丸的外面还会有层金箔,有人可能会问:这金箔能吃吗?

当然能吃,而且服用的时候,必须是随着药丸吃,因为金在中医里面有镇惊安神的作用,取其重镇之意。

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建国之初,国家经济还没有现在那么强大,黄金属于非常稀有的物质,同仁堂制作该药需要特批黄金。当时有人提出异议,周恩来总理问同仁堂:这个“安宫牛黄丸”,是否必须使用黄金?

同仁堂的回答是:黄金也是一味中药,按照制药的规矩,是必须使用的。于是,周总理就特批了同仁堂使用黄金。

如此经典的“安宫牛黄丸”,到底能治疗哪些疾病呢?

在《温病条辨》里面,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外感温热之邪所导致的热传心包之证。而现代临床中,除了用于急性传染及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昏迷之外,也应用于内科的脑中风(热闭神昏)、高血压危象、脑外伤、各种病因引起的昏迷及其他脑血管疾患、颅脑损伤者、肝昏迷及肺性脑病等,效果非常明显。比如1996年底,越南前国家主席黎德英在家洗澡时突发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经河内医院抢救,病情有了缓解,但依然嗜睡,四肢瘫痪月余。在越方的请求下,我国派出了医疗队,在治疗方案中,就包括服用“安宫牛黄丸”。治疗10天后,黎德英的病情竟奇迹般好转:大部分出血已经被吸收了,肢体可以活动,双手可抬到头部,左腿可抬至膝部,并能开始说话。最终,黎德英的语言能力恢复如常,上肢功能良好,能自行站起。

所以,直到今天,安宫牛黄丸在越南还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不少越南代表团访华后,都要带走一两丸。

在这些病征里面,最重要的辨证要点是,患者一定是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渴唇燥,舌红或绛,脉数。这些都是热症的表现,此时用“安宫牛黄丸”是对症的。

而一旦出现寒闭,或者是中风脱证时,则不能使用此方。

所谓寒闭的中风症状是:体温正常或者更低,脸色发青,嘴唇黑紫,舌苔白而腻,四肢厥冷。

而中风脱证的神昏患者症状是:患者眼微睁,嘴微张,手撒开,气息呼多吸少,身上出很多黏汗。

哪些人需要家中常备一丸“安宫牛黄丸”呢?

答案是:那些有高血压病史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常常是在夜间,发作时有“安宫牛黄丸”在身边,越早服用,患者恢复越快,可以减轻后遗症,降低死亡率,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尤其是,一旦出现一过性的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痹、头痛、眩晕等,很有可能是中风前期,建议吃“安宫牛黄丸”,可以降低脑出血和脑血栓的形成,并及时到医院治疗。

前面的那对老夫妻,如果在刚刚出现脑中风症状的时候,就吞服“安宫牛黄丸”,病情不至于发展得如此迅速,预后也不会那么差。

除了脑中风,在其他高热的治疗中,“安宫牛黄丸”也能发挥奇效。我有一个亲戚,是位二十多岁的女性,无缘无故发起了高烧,她神志还算清醒,但就是高烧不退。在老家用西医治疗了一段时间,并不见效,于是来到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住院两周,各个科室不断会诊,一度怀疑得了血液病,做了各种检查,最后也没分析出病因,其间抗生素、激素用了个遍,也毫无改善,她变成了所有科室都挠头的患者。

我的家族中很多人都是学中医的,其中一个亲属去探望她,提议道:“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吃‘安宫牛黄丸’啊!”马上有人去买了一丸回来,是那种采用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的,一丸下去,烧就退了,然后出院回家,一切恢复正常。

我回家后,家里人和我讨论这件事,说到现在都不知道病因是什么。我说:“一定是外感,温热之邪太盛的缘故。”

古人的经典方子,其经典就在于思路独特,搭配精妙,其中不可思议之处很多,实在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认真研究。

然而,我介绍了这么多,大家不要认为“安宫牛黄丸”就是万能神药,以为只要发高烧就可以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安宫牛黄丸”通常都是用来救急,而且有着极其严谨的适应症,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就近咨询中医,这样才会更加稳妥。

此外还有种说法:每到季节变化的时候,就服用一丸“安宫牛黄丸”,可以保护身体平安。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对于体质偏寒的人,倒会适得其反。大家不要忘记:中医的核心是对症下药。

11. 身体虚弱,经常吃药都无效,怎么办?

经常有女性问我:罗博士,我的身体很虚弱,但稍微一补阴,身体就凉下来,稍微一补阳就上火,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这些“水深火热”的朋友。

在中医里面,有个学说叫“子午流注”,讲的是经络之气,每天按照不同的时辰运行,流注不同的经络,“子午流注”的规律如下:

寅时(早晨3点—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的血液输送于百脉,开启新的一天。

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辰时(7点—9点)胃经最旺,人们开始进食,补充水谷精微。

巳时(9点—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水谷精微,生血。

午时(11点—13点)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未时(13点—15点)小肠经最旺,为血液分清泌浊。

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

酉时(17点—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21点)心包经最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人进入睡眠。

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人应进入睡眠,修养百脉生息。

子时(23点—1点)胆经最旺,疏泄一天的积滞。

丑时(1点—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

这个时间表在针灸中运用最多,根据不同时辰,去开不同穴位,但在服用方剂方面,很多医家也会遵照这样的规律来用药。比如清代的叶天士,他在给患者调理时,就大量运用了这个思路,如果是泻心火的药物,他会要求患者在中午服用,这样可以直折心火。

很多女性朋友四处求医,看过很多中医,吃过很多药,但效果就是不明显,心灰意冷。我建议您,如果自己确实属于虚损的情况,不如先回到最简单的路上来,老老实实按照“子午流注”去做,在不同的时间,服用不同的药,如果舌质颜色微微发红,可以采取这样的思路:

早晨,饭后九点左右服用“补中益气丸”。

中午,十一点到一点间服用“加味逍遥丸”。

晚上,五点到七点间服用“六味地黄丸”。

服用的量,就按照说明书上所说。

如果是舌质的颜色很白,不是红色的,那么晚上的药就改为“金匮肾气丸”。

如果有瘀血之人,加服三七粉一克,西洋参粉一克,一天两次,饭后服用,可以疏通气血,打开经络,有利于中成药的吸收。

一般情况下,早晨服用补脾的药物,可以生发阳气;这些人情绪都不好,所以中午的时候可以泻心肝之火;晚上滋阴,可以顺应自然节奏,调整阴阳。

方法简单,道理却并不简单,其中自有天地乾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