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县 河南省镇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处于历史交汇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镇平县,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虽已脱贫,但镇平县委、县政府丝毫没有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巩固脱贫成效,谋划未来发展。

镇平县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环境提升为突破、以文化滋养为引领,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县 河南省镇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1)

强化制度约束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现从“抓党建促脱贫”向“以党建促振兴”的转变,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四级联动帮扶机制。

打造高效协同的指挥链。建立四级联动组织体系,重点构建“1 7 22 N”四级组织架构体系。“1”就是镇平县脱贫攻坚联合党委,辖有种养殖业、就业扶贫、兜底保障、消费扶贫、驻村帮扶、扶贫信访、志智双扶、千企帮千村、玉雕扶贫联盟9个专项党支部。“7”就是七大战区,将22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七大战区,由7名县处级领导担任战区党委书记、指挥长,统筹战区所有脱贫攻坚工作,接受县联合党委的领导。“22”就是22个乡镇(街道)联合党委,接受战区联合党委的领导,统一指导协调村联合党组织工作。“N”就是410个村级联合党总支或党支部,由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村全体党员、驻村工作队员、所在村工作专班党支部、帮扶单位所在党组织等力量,接受乡镇联合党委的领导。

打造真督实导的督查链。建成“小鱼易连”视频系统,书记县长坐镇,视频调度,解剖“麻雀”。组成6个质量监督组,拉网式排查,常态化整改。派出6个执纪问责组,推动各级干部用心工作、务实重干。

打造排比亮学的落实链。开展比实干看作风、比实招看能力、比实绩看排名“三比三看”活动,坚持周例会、月讲评制度,先进者表扬奖励,落后者约谈惩处,抓两头促中间,提拔重用216名扶贫干部。

打造基层党建的责任链。在农村“两委”换届中,把严把候选人关放在第一位置,把符合“五好五强”和“三有三带”标准的人员选拔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对村级涉农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惠农政策落实等事项全面公开,引导群众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参与管理。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县 河南省镇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2)

优化产业结构

以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全力破解瓶颈,不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结合农村土地确权,推进土地流转。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鼓励新型主体共同参与,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累计发展合作社1852家,家庭农场425家,联合社26家,市级以上合作社30家。用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腾出空间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各村“三资”情况进行梳理登记,为全面开展镇平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调结构,三产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稳定粮油基础上,持续调优蔬菜、苗木、金鱼、林果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艾草、茶叶、苜蓿草等产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带动本地农产品向绿色、有机、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整合县域内农旅资源,加大融合力度,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打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筑巢引凤”,推进产业升级。全力推进县级回创服务中心和22个乡镇(街道)建立回乡创业园。围绕特色产业和玉文化产业,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打造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同步。大力推行“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培育以想念食品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研发、种植、培育、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方向发展。借助同富小康大数据有限公司,依托22个乡镇(街道)专业合作联社、410个村级专业合作社,由公司专业团队在各乡镇、村指导规划一批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一起发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县 河南省镇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3)

提升乡村品位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镇平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

围绕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乡到村主干道“五级”通道绿化工程,补植补造3000亩,植树21万株。规划实施储备林项目,共流转土地2.8万亩,整地挖穴1.2万亩,栽植苗木54万株。在山区乡镇实施荒山造林,县域生态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全面落实三级“河长制”,开展“百日清河行动”,清除河道垃圾、杂物、违建,河道面貌明显改观。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扎实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效提升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平。

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抓手,着力清除农村生活垃圾。将农村垃圾收运治理作为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的工作思路,引进专业保洁公司,走出一条“行政推动 市场化运作”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子,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提升。(李显庆)

来源:新华号 网信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