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典故(泉州)

杜杜·迪安 《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序

​泉州 / 刺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大力提倡世界各民族间在道义和智慧上的相互支持,其价值在于它是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础。道义方面强调无形的、但最富力量的同情心,即良知,反过来它也体现在道德规范和人类价值观中;智慧则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智力工具。人类历史就是从个体和群体角度获得永久性身份认同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源于人类相互之间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与他人认知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矛盾。这种紧张关系若长期持续存在,则可能导致恐惧、敌意和战争,但也可能形成相互间的吸引力,进而催生对知识进步与和平的渴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共生、共存且连贯的。

人类价值观的深度发展和智力工具的进步是在社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两股力量。人类的价值观和知识构成了人类跨文化对话的两个基本支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就是以这两个因素为基础构成的,通过了解不同文化,重构促进和平的价值观。丝绸之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蒙古游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考察项目的科学关联性、计划和路线便是由该项目的国际科学委员会与丝绸之路国家协调委员会密切协商制定的。

海上丝绸之路(从威尼斯到大阪)考察之所以成行,是因为阿曼苏丹陛下的慷慨赞助,他允许我们使用他的“和平之舟”号游轮。该项目还获得了日本和韩国媒体的资助以及各参与国尤其是中国的物质支持。我与泉州的关系是在 1991 年建立的。当时,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的协调员访问泉州。我们搭乘阿曼苏丹的“和平之舟”号游轮,在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驶向日本大阪的途中访问了泉州。这次访问不仅是为了强调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古老遗产地位,而且是为了传达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和平信息,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的最终目标。

在“和平之舟”号驶入历史悠久的泉州港之前,我们偶然发现了一艘失去动力、在海上漂浮了 8 天的泉州渔船。我们救起了 8 位陷入困境的渔民。当“和平之舟”号游轮于 1991 年 2 月 14 日抵达泉州后渚港时,恰好是中国除夕,这 8 位幸运的渔民与他们的家人激动地团圆相聚,我们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我第一次遇见王强和泉州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是 2014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我感觉我们之间有种深厚的情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88 年启动“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十年项目,旨在强调在东西方接触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文化互动,并帮助归纳整理欧亚各国人民丰富的共同遗产。早在中世纪,泉州社会各界已经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欧洲人建立了密切的文化、精神和贸易联系。

当我在 2017 年再次访问泉州时,我又见到了王强。此时的他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的翻译和活动组织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在泉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来自 60 个国家的 86 名年轻人参加了在古城泉州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对话、合作、共同发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主题和目标。历史遗产增强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它给予青年—未来的决策者以启迪,并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丝绸之路日益高涨的国际知名度要求人们在关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同时, 重新开展超越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全新的国际文化间的对话。

我鼓励王强写下泉州的故事,来激励年轻人主动承担责任,并提高他们对和平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过去的 5 年里,王强一直积极致力于保护和推介泉州及其海上贸易的历史遗产。

我很荣幸能为大家推荐王强和他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刺桐风华录—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讲述了刺桐城的传奇故事及其海上贸易的遗产。它使我回忆起往事,当泉州人民正非常努力地复兴泉州这座历史港口城市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的访问 , 使恢复悠久的历史联系和人们的互动交流更具正当性和合理性。

我多次受到泉州人民和政府的热烈欢迎,并与我们救出的一些渔民和后来成为朋友的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2016 年,我非常自豪地重访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991 年,我初访泉州时就受邀参加该博物馆的落成开馆仪式。该馆馆藏的伊斯兰教石刻是伊斯兰世界之外最丰富的伊斯兰教遗存之一。泉州现在是我的第二故乡。当我重游泉州时,我很自豪地发现,198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给泉州人民留下了愿景和启迪,也激励他们重启与外部世界的历史联系。更重要的是,古城的复兴是在短短 13 年的时间内完成的。

泉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

—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

该项目的国际科学委员会根据“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基本目标中阐述的关键因素,将泉州纳入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计划。

地理因素:泉州在地理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起点,也是欧亚大陆海上贸易路线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丰富的遗产因素:人、文化和精神互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标志、符号与表征都集中在这里,这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想要记录的。

活态多元文化认同因素:和谐共处的文化和伦理通过多元身份认同与共同历史遗产的构建根植于泉州。中国的宗教和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派系的丰富遗产及其精神传统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影响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泉州文化遗产对复兴现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所阐述的要义,泉州/刺桐历史文化遗产是围绕美学、伦理和精神三个基本文化层面构建和深化的文化间对话。

文化的美学层面:艺术表现、形式和结构的创造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初步感知,也是对话与互动的基础。

文化的伦理层面:它涉及人的内在价值、艺术表现和创作的源泉。这是更深层次的对话、感知、认识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是对其他民族文明认同的层面。

文化的精神层面:它凸显了一个民族超越和滋养其审美和伦理表达的信仰。这三个层面是跨文化对话的基本步骤,是逐步将一个民族单一、具体的特性与人类普遍、共同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的持久性建设。

对话之路的概念包含永恒的辩证法:运动—融合—转变。现代泉州因此重新获得了古刺桐城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名称。泉州凭借其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特性和遗产,伴随着对人类历史具有最持久贡献的丝绸之路的复兴,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所遭遇的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方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所阐述的各民族在道义和智慧上相互支持。

杜杜·迪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和宗教间对话部门前负责人

“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

国际良知遗址联盟理事会主席

2018 年 10 月 30 日

联合国教科文网站推荐以下介绍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两本书:

1.Wang,Q.(2020).Legendary Port of Maritime Silk Routes:Zayton/Quanzhou.Peter Lang Academic Publishing.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典故(泉州)(1)

点击以下链接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网页

Legendary Port of the Maritime Silk Routes: Zayton (Quanzhou) | Silk Roads Programme

2.王强 (2020)《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点击以下链接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网页

《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项目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典故(泉州)(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